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形来展示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并能识别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3、学生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演示等高线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
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
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教学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教具准备】
教学课本、等高线地形模型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学探究法、模型演示法等
【教学板书】
学会应用地形图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图:地形图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通过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的地形图描绘在平面上。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判断地势高低:这主要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来判定。

数值大的,地势高;
数值小的地势低。

因为等高线的数值表示的是海拔。

判断坡度大小: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差距是相等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相互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山峰: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山脊:山脊中间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高)
山谷: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低为高)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二、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XX好,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说到地形呢,我们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理解到它讲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那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还是高低不平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呢,我们就从我们身边所能见到的、看到的地形说起。

那老师呢现在很想知道你们家乡周围都有那些地貌形态呢,我现在就叫两个人起来描述一下他们家乡。

生:回答问题。

师:好的,请坐,我们先谢谢这位同学,他告诉了我们他家周围的地貌形态,让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有高山、有峡谷、有河流等等,这些地球表面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就称之为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复杂多样的,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各自都只熟悉自己家乡周围的地形。

我们不可能把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都看一遍,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更没有那么多的金钱,所以我们就要借助一种图——地形图(引导同学们看图3-4-1)。

地形图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通过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的地形图描绘在平面上。

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地形图是用来描述地面的高低起伏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二)讲授新课
一、认等高线地形图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这个部分内容有一点抽象,需要同学们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所以,老师事先准备了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演示这个模型。

1、演示活动:
(模型演示,教师讲解)老师拿着一座模型山体(自制),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是一座山或者是一个塔,老师呢现在把这座山从不同高度处作三个切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地形的不同高度处形成了不同的切口;这些不同的切口是一些封闭的曲线;把这些封闭的曲线放在纸上就是等高线.(在教室里面演示一遍)然后,我们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些数值就行。

通过模型演示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与方法。

2、学生活动:
观察图3-4-1(缓坡与陡坡),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的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3、讨论归纳:
教师板书画出该图(图略)。

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陡缓。

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峰、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辨认它们呢?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板书、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

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

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设计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
“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不同部分的名称位置已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归纳: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比试各个部位,一边分析,一边归纳.
山峰: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山脊:山脊中间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高)
山谷: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低为高)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过渡)通过刚才我们对等高线各个部位的判读,我们了解了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的表示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再来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到底有哪些呢?
二、地形图的判读
引导同学们看图3-4-5(盆地地形图)
图3-4-6(丘陵地形图)
图3-4-7(沙丘地形图)
图3-4-7(岭谷相间地形图)
丘陵和盆地比较:
对以上的这几种地形图的判读,先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并找出判断的理由,然后老师在逐一的讲解。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学会应用地形图”这个部分的内容,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只学习了其中的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学习了想和部分内容以后,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的原理与方法,并根据等高线的的绘制,重点掌握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能够在复杂的地形图中辨认山体的的不同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