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调查报告

新媒体,调查报告

新媒体,调查报告
篇一:新媒体调研报告
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状态业态——新媒体变局与政府管理
[内容提要]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媒介形态、传播状态和媒体的经营业态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媒体形态的物理边界日益模糊,传播趋于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混乱场状态,随着媒体形态和传播状态的变化,传统的媒体经营业态也相应地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新媒体变局,政府在大众传播领域的管理思想、制度和分工,亟需进行改革,以顺应时代潮流,创造环境优势,同时也要采取有效对策,维护主流舆论在“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中的职责和作用,以应对全球化竞争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形态状态业态对策
“媒介即讯息”(“THEmEdiUmiSmESSaGE”),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这句话,如今已和他所发明的“地球村”、“部落化”、“酷”等词一样,成为大众的时髦语言。

这句话意在指出:任何一种新兴媒介都对人类事务的尺度、进度和标准产生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改变了人类感觉的比例和感知的图式。

(1)从现实来看,主要因为新兴媒介的出现而出现的新媒体,的确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认识这种趋势,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无论对媒体组织、社会民众,还是政府机构,都是崭新而富于挑战性
的课题。

一、没有报纸、电台和电视的一天
作为一位上海市民,如今完全有可能这样度过的一天:
早上出门,你的手机发出滴滴的声音,一个根据你个人爱好定制的可爱的动画形象,根据你定制的消息分类,告诉你今天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气象情况如何,应该穿什么衣服,是不是要带伞,最好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然后,在黄浦江的轮渡上,还有公共汽车上,你通过移动电视看完了早间的电视新闻,如果乘坐的是外滩沿线的部分公交车,你还能看到滚动播放站点信息、广告和mTV的图文视频;换乘地铁,你可以在站台上看到有天气预报、时间、上下车次信息以及新闻、广告和其他节目的图文电视;在车厢内,还有结合了沿途站点信息、广告和mTV 等内容的视频节目;走出地铁,可能在地铁出口外,你发现了一口“井”,你伸过头去一看,里面竟然是奥斯陆的夜色,你摇摇井绳,竟然水波荡漾,一个同样好奇而友好的北欧面孔出现在水波中,你跟他说晚上好,他跟你说早上好——这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连接的互动传感装置。

据说,雄心勃勃的艺术家们还准备在上海开凿十几个这样的“井”与世界各地相联(2);
如果还需要换一辆出租车,那么在车上还可能移动电视、车载录像或其他类型的移动多媒体节目;
也许你觉得烦,于是将耳机插到手机上,开始使用mP3播放从网上下载的音乐,也会切换到正在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或者访问移动网
站,如果你足够新潮,更有可能通过手机看看体育比赛的直播,甚至是一部专门为手机制作的,用数据包或流媒体方式播出的情节剧;下得车来,迎面是大厦门口的电子屏幕,也许是打出文字信息,也许在转播电视台节目,也许在放自己的广告资讯,如果这电子屏幕是一个大的电视机或者投影屏,你可以把它称为电视,但这个屏幕也许是由若干小色块翻转而成,那么,还不知道该叫它什么;
进入大厦,电梯口或者电梯内,有大楼物业管理提供的闭路信号,或者在播放文字信息、视音频节目和广告的显示屏;
到办公室坐下,激活计算机,边浏览新闻网站上的信息(这种信息既有可能是文字,也有可能是图画、声音和图象),顺便检查一下昨天下班时开始下载的电影好了没有,当然也有很多网站是用流媒体的方式来提供影音节目的;这时手机震动了,根据个人爱好分类订制的新闻信息又来了,同样也许是文字、也许是声音也许是画面,或者是新新人类约定俗成的一堆希奇古怪的,只有你们之间才能心领神会的其他什么符号;
同事走进来,炫耀自己手中一个薄薄的掌上电脑似的东西,里面有今天几十张报纸的内容,还可以让机器把内容读出来——虽然声音听起来比较刻板,当然,也可以打电话、上网、玩游戏,更为有趣的是,它还提供全国乃至全球许多城市主要街道的实时监控图象;
计算机上QQ或者mSn发出“嘟嘟”的声音,有人通报说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了一次爆炸事件,你赶紧点击好几个新闻网站,也许有的链接不上,不过没关系,你开始寻找代理服务器,或者有好事的人已经
把有关文字、音频、视频文件放在FTP上给大家下传了。

你开始浏览、对比、综合不同的报道以及网友的评论,同时在东方网、人民网、新浪网等或者朋友圈子内的BBS上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顺带着,把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或者录像放到自己的博客里去;还有,你忘了关闭昨天跟网友聊天时开着的摄像头,一个远在阿拉斯加或者南太平洋上某个小岛的网友正把几十上百个网络摄像头的视频信号编辑到一个直播窗口;
趁中午休息的时间,你上一个游戏网站的mUd社区,在那里,你自封为某个部落、城市、国家甚至宇宙的“电视台台长”,你排好了“电视台”的节目版面,并把上午搜罗到的有意思的新闻、电影、音乐、游戏等等一股脑儿地堆了上去,并正式起用了你费心创造的三维形象好似周润发、合成声音好似赵忠祥的主持人,真有不少网友蜂拥而至,还用虚拟货币来购买广告时间和节目;
你终于觉得累了,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窗口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看见外面某幢大厦的大屏幕,甚至就是大楼本身的玻璃幕墙,在翻过一页文字后,开始播放五彩缤纷的画面……
二、媒介形态的边界模糊
上面所描述的没有传统的报刊、电台和电视台,仍然生活在信息海洋中的这样一天,虽然不无夸张,但绝非“纯属虚构”: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很难严格定义上面所列这些媒介方式是什么不是什么,它们有的完全是创新的媒介形态,如超文本和超媒介共享文件,有的则不过是对传统媒介形态的变异,如用来阅读报纸的“电子平
板”,有的又是对传统媒介形态的综合,如结合了文字、音频、视频甚至触摸屏的图文电视,还有的,只是对传统媒介形态某个传播过程的截取——如已赢得数千万美元风险投资,并有望以高科技股的形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在技术上不过是把播放数字光盘的显示器装在了大楼里(3),用放映录像的方式填补了广播方式的电视所没有到达的,或者说所忽视的,那部分传播空间。

媒介形态的物理边界模糊,是数字技术所引发的媒体革命的最大特点。

在人类近现代史上的两次重要媒介革命中,新媒介与旧媒介在传播渠道的物理状态上都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因为印刷术的普及而出现的报纸,其媒介形态是非线性的“报纸+文字”;之后,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电台、电视台,其媒介形态是线性的“收音机+声音”,或者“电视机+声音和图象”。

而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则分割、融合、交杂、放大、变异了报纸、电台、电视乃至人际传播的诸多特点。

从内容上来说,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象;从过程上来说,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

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适用于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外延的扩大,意味着内涵的缩小。

在媒介形态越来越多的同时,媒介之所以成为媒介的本质原因——它所传递的所有信息,已经被高度地抽象为1和0这样两个数字。

事实上,正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发了
媒介形态的分割、融合、交杂、放大和变异,使传统概念中媒介形态根据物理属性所划分的边界日趋模糊。

三、传播状态的混乱场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媒介形态的丰富和变化,不可避免地象以往新兴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所引发的革命一样,改变人类社会的传播状态。

在报纸、电台和电视等传统的媒介形态中,传播的状态
更多地接近于政治学家,也是现代传播理论重要来源之一的拉斯韦尔(sswell)于1948年提出的所谓“5w模式”:
而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态,其传播状态则更多地类似于数字通讯技术的开山鼻祖、信息论创始人、也是现代传播理论重要来源之一的香农(claudeShannon)的传播的“数学模式”:
以及传播学者德夫勒(deFleur)在香农的“数学模式””基础上,于1970年进一步发展的信息“回馈模式”(4):
香农的数学模式把“信息”(information)从“意义”(meaning)中抽象出来,使不管何种形式的传播,都可以用一个简洁而统一的模式进行观察和理解,而德夫勒的模式,则加入了“反馈”(feedback)这个概念。

这两个模式预言式地揭示了数字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的三个特点:1、对于媒介来说,承载和传递的只是“信息”,与“意义”无关。

这一点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根本的不同。

正如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中所说:“比特就是比特”。

在数字语言里,人类在文本、声音和影像中的区别是无关紧要的。

而无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台,它们所使用的媒介,其使用的语言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