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课用)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

(上课用)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通过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辅之以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中,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初步掌握利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讲故事。

四、课堂导入: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能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歌曲,(国歌),这首歌曲告诉我们,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面对日本的侵略,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血肉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灾难沉重、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起去感受那条血筑的长城。

(PPT展示第16课血肉筑长城)五、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1、抗战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吗?而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又是哪一次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在哪里?作战双方是谁?概况如何?2、百团大战是谁指挥的?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目标又是什么?请说说战役的简单经过。

3、中共七大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其主要任务是什么?作出了什么重要的决定?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4、“八年浴血战,今日奏凯歌。

”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会怎样呢?六、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1、“八年浴血战,今日奏凯歌。

”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会怎样呢?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七、精讲点拨:[板书]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1.平型关大捷[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挂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略)从中找出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军事行动。

然后看课本第一段的描述。

[学生看书]……[投影显示](或用挂图)[教师讲述]八路军改编后,各师即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总指挥部率领下,先后由陕西韩城县和潼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西进而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已前进到广灵、灵丘、涞源一带,正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尔后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斗,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

9月24日夜,第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进入指定位置设伏(另一个团和骑兵营已于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间活动,箝制敌人,保证全师侧翼安全)。

拂晓后,敌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百余辆汽车、两百多辆马车和火炮等组成的行军纵队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间发起猛攻。

敌遭意外打击,不知所措。

被击毁的马车、汽车充塞道路,敌行军纵队顿时瘫痪。

八路军战士勇猛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一部分战士冲过公路,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居高临下,对敌人形成夹击,将敌长蛇阵斩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激战至午后,小塞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中的敌人全部被歼。

随后,八路军继向东跑池发动进攻,因在此部署的国民党军队未能密切协同,致使敌人夺路而逃。

这次作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特点,保持了战斗的突然性,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火车两百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

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

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我刚才讲述的平型关大捷中,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学生回答]回答一: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它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

回答二: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回答三: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提高了八路军在全国的威望。

回答四:证明只要有八路军在,中国就不会亡。

……[教师过渡]继八路军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后,李宗仁在1938年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又一次大的军事胜利。

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2.台儿庄战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看课本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内容。

对整个战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复述台儿庄战役的过程。

[学生复述]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

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

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

日军腹背遭到打击,狼狈向北败退。

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再参照“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说出徐州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

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来猜想日军的战略意图。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日军的作战意图是日军坂垣第五师团和矾谷第十师团企图与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接着,播放有关这场战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讲一讲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人奋起反击的表现。

真正理解“血肉筑长城”的含义。

[学生讲述]……[教师讲解]日军占领南京后,部队分为华北、华东两大块,为沟通南北,协同作战,日军统帅部决定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对进,战略目标即是徐州。

中国广大官兵在台儿庄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拼杀,台儿庄会战以中国方面的胜利而告结束,战后台儿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台儿庄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它鼓舞着抗战军民去进行新的战斗。

用李宗仁的话来说,就是“台儿庄捷报传出之后,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透露出一线曙光。

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乃至世界各国同情我国抗战的人士,拍致我军的贺电如雪片飞来。

前来参观战绩的中外记者和慰劳团也大批涌到。

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

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颓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所说的一段话可以用投影打出)[教师过渡]同学们,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以来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与此同时,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在不断开辟,有力地配合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百团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板书]二、百团大战1.背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看小字内容里关于“囚笼”政策的含义。

并了解百团大战在军事上的直接目的就是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

[学生看书]……[板书]2.“囚笼”政策和百团大战[教师提问]什么叫“囚笼”政策?[学生回答]日军在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他们修筑了无数的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和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这就叫“囚笼”政策。

[教师引导]请找出课本上最后一段内容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①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

②时间:1940年8月开始。

③规模:一百多个团,两千多公里长的战线。

④指挥员:彭德怀。

⑤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⑥特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战役。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回答二: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嚣张气焰。

回答三: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振奋了抗日士气。

回答四: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回答五: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锻炼了部队。

回答六:给国民党的投降、妥协活动以沉重打击。

到1945年春夏之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的前夜,这时,在中国人民面前明显展示着两条道路、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一个是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即光明的道路,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光明的前途;一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旧中国,即黑暗的道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及黑暗的前途。

这两个中国之命运和前途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中共“七大”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召开的。

[板书]三、中共七大1.背景;2.内容;3.意义[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叙述和我刚才讲解,概括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学生概括]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两种前途。

[教师引导]由此可推知,中共七大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

[教师提问]“七大”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中共七大提出了中国的两个前途问题,要争取光明的前途。

从党制定的政治路线中可以看得出来。

[教师引导]请把其思路讲清楚。

[学生回答]①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③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共七大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所以,它的召开必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回答二:从中共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中,可以看出七大不仅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将来打败蒋介石奠定了基础。

回答三:中共七大给党和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必胜的信心。

[教师小结]总之,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中国实现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