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

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

热点专题 | 国家形象研究8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文/蒲平 胡佳丰 吴心怡 袁鸣徽二十国集团(G20)作为世界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其各国的主流媒体是我国了解各国舆情的重要窗口。

这些主流媒体以报道严肃新闻为主,读者通常是社会的精英阶层。

而这些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借助新闻框架,不但可以影响其他媒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方式,而且常常能左右社会舆论。

因此,本研究以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议题、态度等进行编码和分析,描绘出G20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研究设计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所通过从G20的18个成员(除欧盟、中国)中选取36份主流报纸,每个国家的报纸按照政治倾向(执政或在野、激进或保守)选择两份主流报纸,覆盖英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十大语种,作为新闻文本来源。

本研究的时段是从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6月30日期间,采用构造周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以下日期(1月7日、1月15日、2月20日、3月28日、4月12日、5月25日及6月16日)中这36份主流报纸全部涉华报道的样本,不包括纯图片新闻、视频新闻。

本研究采用“Factiva”数据库,以“中国”一词的外文翻译作为关键字段、且在全文中至少出现3次为基本标准,由此得到初步样本505篇,除去不相关报道,得到有效样本427篇,并对样本的报道议题、报道倾向及报道框架等指标进行舆情分析。

同时,按照六个一级议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环境、科技)给有效样本分类(见附录1)。

按照五级李克特量表(正面、比较正面、中立、负面、比较负面)给报道态度打分。

G20国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总体呈现1. 各国对华关注热度、报道议题及态度有明显差异在对G20国家媒体2015年的涉华报道进行研究时,发现报道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日本、印度、美国、法国、英国。

本次调查报道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日本、印度、美国、法国、英国。

同时综合比较两次调查国家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发现日本、美国、英国三国保持了较高的对华关注度。

G20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议题上,有超过半数样本(51.5%,220篇)涉及中国的军事外交议题,其中朝鲜问题、中美关系超越地区问题,成为上半年各国媒体关注的涉华焦点。

在经济议题上,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独角兽企业、中美贸易摩擦等内容。

关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国际教育、旅游等方面相对更受媒体关注。

政治议题比重不高。

同2015年涉华报道相比,军事外交议题比重大幅上升,经济议题和社会文化议题比重有所下降。

G20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态度方面,除政治领域外,对华态度都有所改善,表明我国在近3年来国际形象有所提升,对外传播成效初显。

上半年对中国的总体态度均值为2.90,低于中立值(1=贬低;2=比较贬低;3=中立;4=比较褒扬;5=褒扬),但高于2015年(全年)涉华报道态度2.73,外媒对华总体评价有所提升。

2.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新角色被建构为竞争者与合作者研究发现,G20国家主流媒体总体上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特别是在经济和军事外交领域。

政治领域,中国政治制度和运行模式被视为西方民主的竞争力量。

社会文化领域媒体更愿意报道突发事件。

外媒关注中国不断提升的科技竞争力,该领域中国的竞争者角色超越合作者。

而在环境方面,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受到国际媒体的认可。

国家形象研究 | 热点专题92019.2 | SOCIAL SCIENCES DIGEST3. G20国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体裁和通讯社转引研究发现,G20国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体裁以深度报道和消息为主。

从国际通讯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来看,在我们统计的主要通讯社信源中,路透社被引用比例最高(30.1%),其次为新华社(28.3%),而2015年全年路透社被引用比例为31.6%,新华社被引用比例为24.4%。

新华社与路透社在国际传播力上差距有所缩小。

G20国家主流媒体眼中各领域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在G20国家主流媒体的眼中,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正以竞争者的姿态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对于世界来说既是一片充满机遇之地,也是包含着不确定因素的巨大风险之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G20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经济形象构建总体较为积极,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态势、关键经济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仍然是G20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形象的整体概括。

加拿大《环球邮报》2018年3月28日发表了加拿大咨议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格伦·霍奇森的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不容忽视的八大优势:民众的壮志雄心,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以市场为导向的务实性和适应性经济改革,不断健全的国际贸易体系,崭新的公共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巨头的崛起,选择性开放的国内市场与模糊的私企政府关系以及加速发展的大众教育和妇女教育。

意大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媒体均高度关注中国的市场,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

随着中国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智能科技等方面的崛起,“绝对的技术领先者”“尖端技术先导国”“数字领土”“日益发展的独角兽企业之乡”也成为中国形象的新亮点。

意大利《共和报》2018年1月15日的报道认为中国近些年创新思路不断迸发,中国在电子商务平台、共享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涌现了大批的独角兽,称中国为“独角兽公司的新渊薮”与“日益发展的独角兽企业之乡”,中国估值十亿的创业公司数量已超过美国。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出口开放型经济总体评价趋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下出口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经济腾飞,中国“金融开放”“经济结构转型”“追求经济质量”“重视环保”“精准脱贫”逐步受关注。

加拿大《环球邮报》2018年3月28日的报道指出,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务实性和适应性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国民收入与财富得到了不断增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意味着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全球经济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也表现担忧。

沙特媒体在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以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表现时,也提及中国经济在金融、债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隐患,该国《中东日报》预估中国在2018年经济增长率将有所放缓。

法国《费加罗报》2018年1月15日报道指出,高科技意味着非绿色、不环保,人工智能、数字医院、物联技术等未来经济的所有战略支柱都将完全依赖于稀有金属,而中国是主要的稀有金属产地,国家以高科技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引擎,存在着破坏环境的风险。

G20媒体给予了中美贸易摩擦极大的关注。

G20媒体对于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形象整体比较中立,报道较多地采纳了“中国不公平不开放的贸易保护行为虽有错,但中国仍致力于不断改进中美关系,而美国一意孤行发起贸易战更不恰当”的框架,突出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实质目标是遏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 ,报道内容多关注中国地位提升、肯定中国“开放”形象。

另一方面,G20媒体在报道中也突出了中国盗窃知识产权、中国不开放与壁垒关税等负面形象。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6月16日的报道以“美国把中国逼到绝路”为题,认为长期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一直很不公平,美国人要坚决遏制中国政府以霸权为导向的科技策略,推动中国的商业行为向符合知识产权的方向发展。

此外,媒体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对美而言利未必大于弊,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税的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并且无法实质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

2. G20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军事外交形象中立偏负面。

G20媒体重视中国“崛起”,认为中国正崛起为对抗美国的力量,成为挑战全球格局的“竞争者”。

日本《产经新闻》2018年1月7日认为,“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国)有意地走出‘韬光养晦’这一低姿态外交”。

媒体认可中国的崛起及对地区稳定发挥的重要作用,德国和俄罗斯媒体认为中国对伊朗核协议、亚洲等地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国外媒体从冲突的框架出发,认为中国的海外军事部署更多是“扩张”行为,对于地区和全球稳定构成威胁。

美国等部分国家批评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崛起方式是倚靠政治和经济“硬实力”的支持,而非增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

日本、印尼、韩国等国媒体质疑中国在南海及印度洋的行动,担心中国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将会改变地区战略格局,以“中国威胁论”为核心“他塑”中国国家形象。

在朝鲜问题上,G20国家主流媒体密切关注2018年上半年金正恩接连两次访华之行,媒体一方面认为中国目前热点专题 | 国家形象研究10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扮演了朝核问题“调解人”的角色,在解决朝鲜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仍然是朝鲜唯一的主要盟友。

另一方面,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部分媒体也推测,中国借此增加与美国贸易谈判的筹码,并与美国争夺在朝鲜问题上的核心地位。

G20国家主流媒体务实地从本国利益出发,关注并解读本国与中国的关系。

欧洲比较关注中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认为欧洲应该和中国加强往来以此平衡美国的制裁,同时希望中国推进自由贸易的公正公平。

媒体关注中澳双边关系的恶化,暗示随着经济力量的上升,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在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摩擦也在增加。

日韩媒体希望同中国改善关系,避免形成外交对抗。

拉丁美洲媒体认为中拉关系已经驶入了“快车道”。

3. 大多数G20国家主流媒体都对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给予了关注。

社会文化领域最受关注的主题是历史文化、法律事件、流行文化和体育赛事,媒体对中国社会文化方面的态度总体上较为中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一传统共识在多国社会文化报道样本中都有所凸显。

一些报道提及了中国“令人兴奋”的美食文化。

体育赛事报道中,中国的形象因赛事成绩卓越而赢得正面评价,外媒比较关注中国积极发展一些体育项目,同时对中国教育也比较认可,在这两方面所构建的中国形象是正面的。

但在从政治框架解读教育的报道中,中国教育的形象是负面的。

例如,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日本《产经新闻》的态度都比较消极。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了中国教育部修改教科书淡化“文革”的传闻。

中国人的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本中的社会文化报道,侧重于报道中国人在海外的行为。

对中国人购买行为的报道,建构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让中国人变得富有,但富有的中国人仍然存在对本国消费品的不安全感的形象。

对于中国人海外犯罪行为的报道,建构了中国人破坏者的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