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实际

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实际

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在生活实际去体验数学
1、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走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我把学生分组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操场上、花池边让每位学生去测量圆形花池、下水道井盖等圆形物体的直径与周长。

在学生自行操作、探究、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

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利用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项老师到商店为学校田径队员买运动服,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衣,恰好能买40件,如果只买运动裤恰好能买60件,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运动服?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二、在实际操作中活动中感悟数学
“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

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活动性和操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发现。

变枯糙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我在教学中,运用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动中学,在动中思”,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利用“三角形各边中点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开动脑筋,在学生展示出各种转化图形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剪拼的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角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大胆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经历探索之后的获得的成功,是令人快乐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美好的。

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感悟数学。

三、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

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不大一样。

笔者在新授这一内容时,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

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

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

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
顺序。

教学时,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

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情景和参与的机会,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四、在数学应用中认识与参与社会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

,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

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

所以,在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

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

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

课后布置学生回家看看还有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争着举手发言要说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

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教育学家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

如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应用题后,笔者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给你300元组织同学去冠豸山旅游你最多可以带几个同学去?怎么样安排?”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冠豸山门票价格;有的询问车票、游船的价格……。

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

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总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

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
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