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第三阶段计划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生活化的策略,强化教师“预
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
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
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
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研究内容
1.解决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
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
学方式
2.解决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
性难以发挥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
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
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解决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
生活的创新者。
4.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
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X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四、研究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
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二)具体措施
1. 本人制定研究计划,实施方案设计,阶段性研究报告,结题
研究报告,结题论文汇总和撰写。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方向引导,方
法指导,整理各种材料。积极参与有效练习的研究。
2.认真组织上研究课题课,沟通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3.定期做阶段性总结,反思。
4.精心备课,注重观课议课: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
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
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观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
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
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
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
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
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
果?双周写反思。
5.总结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方法和教学策略;完善、巩固取
得的成果,撰写论文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