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示范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有关常识,“序”的知识。
2、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心理。
3、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4、体会作者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5、作者在文中以“愚”名溪,以“愚”自命,均深有寄托,理解这种托物兴辞的写法,体会作者写这篇诗序的真意。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介绍柳宗元概况的方式,回忆学过的课文。
二、简介作者柳宗元: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著有《柳河东集》。
文学方面他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与韩愈一道发起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他的文章被苏轼誉为“外枯而内膏,似淡而实美”,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题讲解“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
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这种“序”也叫“书序”。
一般说来,序有两种,一种是赠序(别序)以作文向相赠,以表示惜别、祝愿、劝勉之意。
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一种是书序,一般用来陈述著作者的旨趣,多放在篇首。
本文是书序,是柳宗元陈述他写作《八愚诗》的旨趣的。
四、背景简介1.永贞变革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于公元805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变革”,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宦官和官僚贵族的联合反扑下,只维持了146天便失败了。
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柳宗元也被贬为永州司马,并且终生不得量移,只能老死于贬所。
本文即作于永州任上。
2.永州与愚溪永州,位于湖南南部,地处潇水,湘江两水汇合处,东接郴州,西南毗邻“两广”,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
当时的永州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流纵横,衬托着一块块田野,风景雄奇美丽。
出永州市大西门,过黄叶渡到柳子街,街后有条小溪,水流淙淙,汇入潇水,原名冉溪。
因冉姓人家住在这里而得名;又说,从前溪水浑浊如黑染料,不能饮用,因而又名染溪。
唐元和五年间(公元810年),柳宗元迁居溪旁改名愚溪。
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曾留下游踪。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1、老师范读,或打开课件课文诵读按钮。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谪(zhé)潇水上犹龂龂(yín yín)然不可以不更(gēng)也遂负土累(lěi)石塞(s āi)其隘(ài)智者乐(yào)也又峻急多坻(chí)石幽邃(suì)浅狭不能兴(xīng)云雨2、学生朗读,正音正句。
(或者点名朗读,齐读)四、理清课文结构第一段,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溉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说;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辩不休,“故更之为愚溪”。
而这条溪水,又是那么幽深浅狭,对人并没有什么益处,所以称它为“愚溪”。
第二段,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出。
叙出“八愚”,紧扣诗题。
第三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
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压抑,如同愚溪的虽有“山水之奇”而“无以利世”。
第四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者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又归结溪水的命名上。
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有一番深意。
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用“溪虽莫利于世……”几句,与第三段“无利于世”抑扬对照,代溪自嘲;以“予虽不合于俗……”诸语,与第四段“违于理,悖于事”抑扬对照,自为解嘲。
名为“愚”,实则不愚。
遂将溪之愚、已之愚写作一团,达到了“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神俱忘的化境。
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文意。
2、整理课文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一、先朗读后齐读课文:二、学生当堂讨论,然后分段口译课文:1、注意活用的词语名(名→动,用……命名)之以其能今予家(名→动,安家)是溪合流屈曲而南(名→动,向南流)无以利(名→动,对……有好处)世虽辱(使动,使……受辱)而愚(形→动,用“愚”字称呼)之予得专(形→动,专有)而名(名→动,命名)焉2、注意课文的翻译要求,下列各部分的重要语句应成为讨论的重点:第一段:①灌水之阳有溪焉②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③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④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⑤不可以不更也第二段:①愚泉凡六十穴②遂负土累石,塞其隘③嘉木异石错置④以予故,咸以辱焉第三段: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②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③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④而适类于予⑤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第四段:①宁武子“邦无道则愚”②颜子“终日不违如愚”③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④予得专而名焉第五段:①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物②能使愚者喜笑眷慕③超鸿蒙,混希夷④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三、讲析课文,探讨下列问题:1.《愚溪诗序》通篇写了一个“愚”字。
试简析文章如何将作者之愚与溪水之愚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予家是溪”,我由于住在这溪水边,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的头上。
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
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愚融为一体。
2.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的“愚”的深意是什么?明确:愚,不谙机巧、不随流俗、见险不能止、身陷困境而不知戒慎的“愚笨者”形象。
柳宗元敢于向世人宣告自己“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的独特人生追求,以至于想凭着老庄神游太空的洒脱与豪迈,悠然超越于尘世,与茫茫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寂然无声,寥然无形。
这“愚”已是超脱人境的大智大慧了。
3.这种念头是否等同于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否意味着柳宗元开始向往归隐的生活?明确:柳宗元的“愚”成了他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
永贞革新的失败留给他的不是深深的悔恨,而是对黑暗现实的不屈斗争。
“愚”字就是他借正话反说的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
因此,“愚”字真意则在于抒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继承自屈原、司马迁以来“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
四、诵读鉴赏1、托物起兴,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画描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正如《古文观止》评此文:“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借愚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
前后关合照应,异趣沓然,描写最为出色。
”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
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
这样,文章就具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
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水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
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同作者一们的遭遇吗?欣赏愚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写景关于布局本文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景,把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读者仿佛跟着作者自萧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
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
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扰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新,叙事井然。
五、整理课文的文言知识(见附录)六、课文小结:本文以“愚”字贯穿始终,时写愚溪之景,时抒愚人之情。
愚溪景色秀美,却地处荒远,“无以利世”,无人赏识,正如作者空有济世才能,但受排挤,终遭贬黜,“以文墨自慰”。
柳宗元明写愚溪,实写自身,愚溪美景就是作者高洁品格的象征,“愚溪八景”就是作者不幸遭际的化身。
作者以“愚”自称,以“愚”称溪,正话反说,在自嘲中反映了自己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而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七、课后作业:1、整理全文的文言知识。
2、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附录:文言知识通假字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古今异义牢笼百态(包罗,囊括。
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词类活用①东流入潇水(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②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往东北)③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④今予家是溪(名词动用,安家、住家、住下)⑤得其尤绝者家焉(名词动用,安家)⑥智而为愚者(形容词作名词,聪明人)⑦然则虽辱而愚之(形容词作动词,用愚来称呼)⑧宁武子“邦无道则愚”(形容词作动词,装愚、装傻、装糊涂)⑨无以利世(使动用法,“使……得利”)⑩溪虽莫利于世(形容词作动词,有力、有好处)一词多义之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为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乐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名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居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焉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莫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类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然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特殊句式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②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③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④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⑤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⑥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⑦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