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

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

第39卷第1期2013年1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L .39NO .1Jan .2013收稿日期:2012-06-21作者简介:左克厚(1963-),男,安徽枞阳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左克厚(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老子与孔孟一样都严格区分欲望与过度欲望,并反对过度欲望,但二者反对的方式不一样。

孔孟在过度欲望之外建立一种价值,抑制过度欲望;老子则在欲望的内部发现反对过度欲望的基因,过度欲望会最终毁灭欲望。

关键词:老子;欲望;过度欲望中图分类号:B2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27(2013)01-0117-04身体是欲望的存在。

《韩非子·解老》说:“人无羽毛,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

”身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需要衣服,需要食物,需要外部各种物质供给。

因而,对外物的欲望是生命活动的本能,也是生命得以存在延续的条件。

简言之,欲望就是生命,欲望是合理的。

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动物受身体直接驱动,满足当下(现在)的欲望,人则为未来的欲望而操心,关心欲望的持续性。

人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物质财富,不是为了此时此刻的生命享受,而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安全感。

应当承认,对生命安全感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它甚至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形成人类文化。

但欲望其实是有二重性的,它一方面是人类创造财富的动力,另一方面又使人沦为财富的奴隶,人因为追求财富而获得尊严,又因过度追求财富而失去尊严。

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如何对待利益的诱惑,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重大而严肃的课题。

其核心在于:在合理、自然的欲望与过度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划出一道界限。

但是,在合理欲望和过度欲望之间找出分界线,实在是不容易。

在这里,找不到任何普遍认可的客观标准。

如果有这个客观标准,问题显得过于简单;如果没有这个客观标准,问题又显得太复杂。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选择一种灵活而不失原则的表述方式:欲望的客观标准是存在的,但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这个客观标准,因为这个客观标准本身是复杂多变的。

标准的复杂多变为思想家驰骋思想留下了无限的空间,思想家们深刻体会到了欲望的痛苦与两难,我们不能没有欲望,又不能过度欲望。

因为如果没有欲望,身体不复存在;如果过度欲望身体又无法承受。

如果不能实现欲望,身体就感到痛苦;如果欲望完全实现了,心灵又觉得空虚。

在欲望的两难与痛苦中,主流思想家们几乎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抑制身体的欲望。

抑制身体的欲望既着眼于人的幸福,也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意无意地追求过度欲望的现实,以期通过哲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构成与现实的对抗态势,使人在过度欲望的压力下得以超越欲望。

尽管主流思想家们形成了压抑过度欲望的共识,但他们的思想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儒道两家即是如此。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的思想策略是,先从价值伦理上褒扬“君子”,贬低“小人”,将“义”与“利”对应于“君子”“小人”,以期让人们获得价值伦理的内心自觉,主动做“君子”,放弃做“小人”,并最终肯定“义”,否定“利”。

当然“义”与“利”、“君子”与“小人”的关系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君子”与“小人”,也是有共同点的,“君子”也需要“利”,“小人”求“利”而不思“义”也是得不到“利”的。

孔子激赏颜回德行的生活方式,所谓“一瓢饮,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可见,颜回的贤人生活711第39卷左克厚: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中,也少不了“一箪食,一瓢饮”这些简单的生活需要。

应当说,孔子的“义”“利”思想产生于师生生活的一种艰难处境,以一种励志的面目出现的,这使他的“义”“利”思想具有一种强烈伦理色彩的根源。

《孟子》开篇就有一段关于“义”“利”的经典论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所言“何必曰利”是直接回答梁惠王的提问,脱离此语境得出孟子反对言利的结论是偏面的,孟子只是反对“先利而后义”,而且反对“先利而后义”是针对侯王而言的。

在孟子看来,侯王个人的利益已完全得到满足。

孟子反问齐宣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孟子似乎并不反对时王个人的物质享受。

孟子反对时王的所谓“大欲”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大欲”是过度欲望,过度欲望必然引起大国相互征战,祸国殃民。

事实上,孟子很敏锐看到“无恒产,因无恒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五庙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可以看出,对百姓而言,孟子恰恰主张“先利而后义”,只有先解决百姓的温饱,然后才能向他们推行仁义。

尽管孟子的结论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孟子的思想并不为时王所接受,原因有二:一是时代环境使然,这是一个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实力时代,富国强兵,以图自保,是当务之急,“仁义”的远水解不了危机的近渴,这使得孟子思想迂阔而不切实际。

二是孟子坚持的民本思想深刻刺激伤害了时王的感情。

“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处境,使时王本能地拒绝孟子的游说。

在这里,孟子越是雄辩,说服的效果就会越差,他一开始就站在时王的对立面,这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与孔孟一样,老子也不反对人的正常欲望。

在老子虚构的理想国里,既有“什伯人之器”,也有“舟舆”,还有“甲兵”,这些与世俗社会没有大的差别,区别在于理想国中的人们不去使用它们,或者说尽量不去使用它们,理想国的人们深谙大道,甘愿过一种简单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所以,老子的理想国并不是一种现实的制度设计,如果人们果真能以制度来设计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未必是理想的了。

理想生活恰恰在于我们能在过度欲望的社会中,超越过度欲望,过正常欲望的生活即简单的生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在简单生活中,简单生活就是我们不得不过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积极追求的生活方式了。

冯友兰对此有精彩论述,他认为理想国“并不是一个原始的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应该说是知其文明,守其素朴。

《老子》认为,对于一般所谓文明,它的理想社会不是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为。

有人可以说,照这样理解,《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是的,是一种人的精神境界。

《老子》所要求的就是这种精神境界。

”[1]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过度欲望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正常欲望反而是需要我们努力争取的。

《老子》中有许多“欲”字。

如“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化而欲作”、“无知无欲”、“不见可欲”、“我无欲”、“罪莫大于欲得”等。

这些“欲”字多作贪欲解,“欲”字前加一否定性词,便是“不欲”、“寡欲”、“欲不欲”。

但“不欲”、“寡欲”、“欲不欲”表达的是不要贪欲,不要过度欲望,正常欲望则是不可少的。

“焦竑《老子翼》引王元泽注:‘不欲之欲,非无欲也,欲在于不欲耳。

故不贵难得之货而已。

圣人所谓无为无执者,故未至于释然都忘也,但不于性分之外更生一切耳。

且民饱食暖衣,性所不免,欲此而已。

’”[2]老子不反对正常欲望,不但不反对还倡导人的正常欲望,老子坚决反对的是过度欲望。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九章)很显然,老子所列诸种生活现象都是过度欲望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人们都本能地追求过度欲望,但真正能够实现过度欲望的人并不多,只有那些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侯王才有能力体会什么是过度欲望。

老子反对过度欲望,就是把矛头直指侯王。

如:“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811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53章)陆希声对此章有详细评述:“观朝阙甚修除,墙宇甚雕峻,则知其君为土木之功,多嬉游之娱矣。

观田野甚荒芜,则知其君好力役,夺民时矣。

观仓廪甚空虚,则知其君好未末作,废本业矣。

观衣服多文采,则知其君好淫巧,蠹女工矣。

观佩带皆利剑,则知其君好武勇,生国患矣。

观饮食常餍饫,则知其君好醉饱,忘民事矣。

观资货常有余,则知其君好聚敛,困民财矣。

”[3]老子与孔孟一样反对过度欲望,但他们反对的层面是不一样的。

孔子的性格温和,且有强烈的尊君思想,“君命召,不俟驾而往。

”这决定了孔子不可能当面指责国君的过度欲望,尽管他对过度欲望有所觉察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他说:“礼,与其奢也,宁简”。

但孔子绝大多数时候都与弟子相处,《论语》作为孔子师生对话录,主要记录孔子对弟子的教诲,求学中的弟子大多贫穷,孔子对弟子的教诲自然会包含有贫穷中的道德操守,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

事实上,孔子及其弟子根本就没有进入过度欲望的生活中,他们不认为过度欲望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话题,只能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

孟子则有机会直接面对君王,但他“说大人则藐之”、“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或说浩然之气使他一开始就处于君王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的关系,使他无法与君王达到真正的沟通,最终使他的雄辩蜕变成自言自语。

孟子的游说是政治层面的,他试图通过他的游说起到立竿见影的政治效果,他不明白政治是务实的,利益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孟子的游说策略正如他批评梁惠王那样是“缘木求鱼”。

孔孟对过度欲望采取反对的思想方式虽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从过度欲望的外部确立一种价值,将其置于过度欲望之上,抑制约束过度欲望的产生。

这种反对方式的缺点在于,他们看起来是在对话,实际上却是各自在独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