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闻媒介受众
27
名词:表达权
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使用各种方 式表明、显示或传播思想、情感、意见、观点、主张, 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的权利。从一般意义上看,表 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 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 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 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 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 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 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 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 内。
18
2.确立核心受众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 就各个单独的媒介而言,其传播范围一般总 是特定的、有限的,因此媒介需要确定一定区 域内的受众作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后根据特定 地域内核心受众的兴趣偏好和信息需求指导自 己的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
19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同一个地区的受众,身份不同,职业不同, 社会地位不同,甚至同一个受众在不同时间、 不同场合处于不同社会角色上,其需求都会有 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和 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22
第六节
1.知情权
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 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 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 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 息知情权。
23
(2)新闻传播领域的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 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 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3)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 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 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
7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媒介变革的依据是受众的新需求。受众迫使 新闻媒介不断变更,并按照其需要进行变革。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重 视受众是一切新闻媒介兴旺发达的起点。
8
第三节
受众的特点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体现 实或潜在的受众群。 (2)混杂性 新闻媒介受众广泛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 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他们同为传媒 受众,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 9 体差异。
32
(3)受众的媒体认知影响着国家新闻政策制定。
受众对媒介的评估直接引发政府主管部门的 反思,关系国家新闻政策的调整。有什么样的 受众就会有什么样的媒体。一个国家受众的媒 体认知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媒体水准。
33
八、受众地位的新变化
1.受者中心地位的确立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业开始走向市场, 从而引发媒体间激烈竞争,导致了整个传媒业 从传者中心逐步转向受者中心。新世纪以来,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 的自媒体得到井喷式发展,给了受众前所未有 的主动权,受众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传媒业 在传者与受者关系中,受者中心地位得以确立。
14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可分为: ①现实受众。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 的受众。
名词:现实受众 是指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按照接触 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与现 实受众相对应的是潜在受众,即指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 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新闻媒介是开 放的大众传媒,从理论上讲,全社会的成员都可成为其 受众,即任何媒介的受众群都有潜在的、可不断扩大的 可能性,这是媒介得以不断拓展受众面的基础。
4
4.受众是公民 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把受众看成 公民,把维护公民权利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 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 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5
第二节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1.受众的定义
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 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 受众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 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 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是新闻媒介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 为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受 众都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起着各种制约作用。
20
(3)受众的年龄定位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地 位,有不同的理解力,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偏 好。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顾及年龄因素。
21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决定了其对媒介传播 内容的偏好和理解力。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 定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系数。一般讲,大 型综合性日报内容严肃而有深度,应以受过大 专以上教育的受众为主;晚报、都市报面向广 大市民,要顾及市民间巨大的文化教育水平差 异,起点不宜过高等。
新节
受众是谁
1.受众是学生 ①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媒介工 作者就像学校的教师,确保媒介内容严肃、负 责是其职责。 ②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 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 指导功能更为重要。 ③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与喉舌,是 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 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 众当作学生。
(3)隐蔽性 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一种笼 统的、隐蔽的存在。新闻媒介与分散的受众成 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只能依赖受众调 查,通过受众反馈把握受众总体特性及其相关 要求。
10
2.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 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 表现得尤为强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 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 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2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传媒俨然是不露面的指导员甚至是司令员, 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受众被剥夺自尊、 自由和权利。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 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
3.受众是消费者 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 的受众观。 ①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 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 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②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 获取最终的利润。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 同取向。
26
2.表达权 (1)一般意义上的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 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 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 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 行示威自由等”。 (2)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新闻媒介的表达 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 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3)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 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 内。
3.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可分为: ①稳定受众。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 用一定媒介的受众。稳定受众群数量的多少是 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不稳定受众。没有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 触媒介。
13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分为: ①一般受众。剔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 职业、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差异和相应兴趣区 别,对于新闻媒介的各种传播内容抱有一致的 共同需求。 ②特殊受众。基于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 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兴趣,对某类或某几类信息 产生兴趣和相应信息需求。
31
2.受众媒体认知的影响
(1)受众的媒体认知事关国民素养。 全面认知媒体,正确使用媒体已成为整个国 民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媒介有一个全面、 完整的了解,对受众至关重要。 (2)受众的媒介认知直接关系媒体的改革和发 展。 受众如何定位自身与媒体的关系直接决定媒 体的价值取向,决定媒体的内容和风格选择。
28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1)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这部分 权利与媒介享有的新闻自由权是重合的,也是 公民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之一。 (2)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 议和监督的权利。
29
七、受众和媒体认知
1.受众媒体认知的含义和内容
(1)媒体认知的含义 媒体认知是指受众自身如何认识媒体,如何 定位自身与媒体的关系。这种认识和定位可能 是显意识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而且会随着 受众自身变化和媒体变化而发生改变。
17
第五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定义 (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即指确定媒介整体 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 为谁服务的问题。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 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 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3)受众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是宽窄适度,范 围适中。
24
名词:知情权
知情权义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 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 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 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 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 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 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 发展,知情权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日 益凸显,而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专门性的大 众信息传媒,有权利更有责任及义务保障和实 现公民的知情权,开拓公共信息资源。
11
第四节
受众的细分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可分为:报纸读者、 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这三类受众并非截然分开的,很可能是彼此 交叉的。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 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 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不同次属群体有相似 特性,会形成特殊的兴趣和特殊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