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陶器的工艺技术
姓名:彭玉娇
班级: T1113-9
学号: 20110130920
指导老师:冯琛琛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秦汉的地位十分重要,反应于陶器的进步,更体现在瓷器的诞生、秦汉被定为具有代表秦代标准特征的陶器,主要是出土于关中地区的秦都咸阳和临潼秦始皇陵区周围秦俑坑与秦代墓葬内。
举世闻名兵马俑
秦代的陶器制作非常普遍,在秦国首都咸阳,有许多制陶作坊,既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
秦代的陶器上印有文字,或表示地,或表示工匠姓名和籍贯等。
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法、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观。
从已发掘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看,有武士佣7000多件,战车100多辆,战马100多匹,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罕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
这些陶俑陶马,个个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象生动而传神。
整个军阵严整统一,气势磅礴,威严勇猛,俨然是一幅秦军阵容威武肃穆的图景,充分展当年“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观情景。
充分反映了秦代陶塑及烧造工艺的卓越技巧。
体型高大,形态生动,威严勇猛,这是秦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此外秦代陶器工艺中还有久负盛名的秦代砖瓦。
秦代的陶塑十分发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代砖瓦也久负盛名。
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空心砖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巨形建筑材料,其上大都饰有图案,多是几何图案、动物图案以及历史或神话故事。
秦代的龙纹空心砖,图案采用模印,在其正面、上侧和右侧三面均在图案。
正面及上侧面中央饰二龙壁纹,上下两边附有凤鸟和灵芝,右侧饰走龙一条。
整个满幅填实,不留空白,显得丰满朴实,古拙厚重。
龙凤的形象,庄严神秘,又飞扬流动,气势雄浑,具有秦汉艺术品的特有气质。
秦砖质地坚硬,制砖的陶土,多取自骊山的坑泥,含多种矿物成分,经烧制后,颜色灰青,十分坚硬。
秦砖制作规正,浑厚朴实,形式多样,表面多饰以细绳纹。
砖坯用模制成后,一般用花模印花进行装饰。
常见纹饰有;菱形纹,卷云纹,回纹,s形纹,龙纹,凤纹等。
有花纹的“花纹砖”中最有名的是“龙凤纹”砖,为砖中的珍品。
汉代的陶瓷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有所创新,各类陶瓷已经取代了青铜器和漆器,而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品种主要有;釉陶,彩绘陶原始青瓷陶塑画像砖,瓦当等。
汉代的陶塑也主要用作明器,题材有各种器具。
用具,建筑人物,动物等多种,有的形制宏大,制作精巧,还常常敷以彩釉和彩绘,花纹应有尽有。
其艺术成
就,在于擅长表现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简洁,装饰性强。
代表物为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说唱俑,便十分传神的塑造了一个说唱艺人的表演形象。
艺术工匠们在这件作品中将汉帝国的自信,雄伟,强大融进了幽默儿快乐的说唱俑中,这是一件雕塑的珍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名族震撼力。
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除灰陶外,还有红陶和黑陶。
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
硬质陶为生活用具,软陶往往涂朱绘彩,装饰繁缛,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以泥沙和砂质的灰陶为多,也有一些红陶,炊器有小口,圆腹,圆底,砂质斧等,殉葬用的明器大部分为实用陶器,也有专为随葬烧制的明器。
若按品质划分,秦汉陶瓷的陶器,原始瓷器和瓷器两类。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陶器,陶器中,泥质灰陶尤多。
大体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4大类。
灰陶
由于各地的原料和制作技术不同,故泥质灰陶往往也有呈色和质地的区别。
较好的器物烧制成温度在1000℃左右,呈色均匀稳定,质地颇坚实。
汉代用泥土为坯胎、经入窑烧制的器物。
主要是各种饮食器、贮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
因年代和地区的差异,器物的种类形态、制法、纹饰及烧成温度等都有所不同。
泥质灰陶容器的装饰中,有三种装饰引人注目,第一种是彩绘陶,此时它们的数量更多,尤其在北方的明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其造型甚至装饰也在模仿青铜礼器。
第二种是涂漆或着色的明器它们在模仿漆器。
第三种是被马王堆汉墓遗策记录的“锡涂陶”,它们位数不多,主要是上层人物的殉葬品,器物一概模仿青铜礼器。
硬陶
秦汉时期的南方还有一种呈色多为
灰褐色或红褐色的硬陶,它们多属明器。
材料是粘度较高,密度较大的的粘土,烧
成温度高于泥质灰陶。
因此质地坚硬。
硬
陶同当地几何印纹陶有密切的关系,但器
表模印的花纹则简化了许多,器形有比较
明显的地方特色。
汉代的硬陶是继承华南
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几何印纹
硬陶”的传统。
一般圆形的容器,主要亦
系轮制。
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有波状纹、锯齿形纹,等等。
器物的种类,多属瓮、罐、壶、盒、碗等容器。
有些器物,如匏形壶、三足罐、四联罐或五联罐等。
釉陶
应当是受西方的影响,大约在汉武帝时代的关
中,低温铅釉陶骤然涌现,以后,主要中国北广泛流
行。
低温铅釉陶釉层较厚,釉色以绿色为多,也有黄
褐等色,呈色靠金属氧化物,以铅为助熔剂,烧成温
度大约在800℃上下。
器物种类有鼎、钟等仿铜容器,
也有仓、灶、井、楼阁等模型及鸡、狗等动物偶象。
由于陶质不坚,釉也易于脱落或变质,只存在于墓葬
中而不见于居住址,可以认为是专供随葬用的。
出土
时,它们的表面往往泛银白色,也被称为“银釉陶”。
其实这是长期埋藏导致,将器物沾湿还会显现釉的本
色。
由于汉代的强盛和经济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大兴
土木和厚葬之风,宫室和居民以及墓室建设中都需要
大量的砖瓦,使得砖瓦的制作十分发达。
画像砖和瓦当成为现代陶瓷中最具装饰性和艺术特色的两个品种。
画像砖是秦汉时期建筑装饰构件,画像砖用于古代祠堂及墓室里的陶砖,因其上印有或刻有浅浮雕的图像,所以称为画像砖。
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
东汉是画像砖的鼎盛时期,用途最为广泛。
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空心砖又称圹砖,流行于河南一带,它是一种大型的长方形陶砖。
一般用几何纹作边饰,中间用树鸟、虎、马、人物、楼阁等模印印出花纹。
方砖大多产于四川成都地区,其装饰题材十分广泛,有劳动生产,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园建设等。
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现存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
西汉画像砖则以河南洛阳的出土品为代表,以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著称。
东汉的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实心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大多表现现实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弋射收获画像砖》《丸剑舞乐画像砖》等。
瓦当在不同时期的形式不同;战国瓦当为半圆形,称为半规瓦。
秦代的瓦当已从半圆发展到圆形,汉代则主要流行圆形瓦当。
汉代的瓦当的制作比战国时更为兴盛,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气象,瓦型中心多有圆钮,边轮整齐,制作精美,主要纹样有;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和文字瓦当。
瓦当实际上是在适合圆形设计和布置各种图形纹样,既有制作工艺上的技巧,又有构图,纹饰上的艺术考虑,渗透着我们祖先高超技艺。
秦汉时期瓦当纹分类如下
卷云纹瓦当是汉代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一种,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
其形象变化多样,或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这类瓦当规律性强,形成了程式化的特色。
动物纹瓦当主要装饰有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动物形象,常见的有鹿
纹、燕纹、鱼纹、风纹等。
四神纹瓦当在汉代极为流行,它包括四种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组图案,又称“四灵纹”。
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
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
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
文字类瓦当是用文字尤其是吉祥文字作装饰,这是汉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特色,文字处于主要的装饰地位。
汉代文字瓦当吉祥语如“长生未央”“长生无极”“千秋万岁”等。
在文字瓦当中,文字字数有多有少,笔画各不相同,骨架迥然相异,但都要适合圆形,这就需要艺术家们对于文字的变形和布局匠心独具的处理和设计。
秦汉时期是我国强大而统一的时代,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工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是在陶器发展,在青铜器,漆器,染织等工艺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陈鸿俊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南大学出版社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3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