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现代主义建筑理论

新现代主义建筑理论

新现代主义建筑理论
●新现代主义建筑
一、新现代建筑思潮
一般来说,“新现代”主要是指那些相信现代建筑依然有生命力,并力图继承和发展现代派建筑师的设计语言和方法的建筑创作倾向。

也有人把上世纪7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与有历史主义倾向的各种后现代思潮截然不同的当代建筑实践,统称为“新现代”建筑。

二、发展脉络
1、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
2、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
新现代主义是在混乱的后现代风格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重新恢复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具有它特有的清新味道。

现代主义因为有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已经非常成熟,因为风格单一和单调被后现代主义否定和修正,然而,它的合理内涵是难以完全否定和推翻的。

新现代主义的建筑目前正方兴未艾,并且已经在平面设计上出现了影响,其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新包豪斯风格:工整、功能性强,讲究传达功能,冷漠。

但是,与包豪斯的强烈社会功能背景不同,新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只是一个风格,而不再具有那种强烈的社会工程内容。

3、新现代的开始——“纽约五人”展
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和学术活动,称为“研究环境的建筑家会议”,主要由五个主张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青年建筑家参于,这五个人是彼得.埃森曼、迈克.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梅、约翰.海杜克和理查德.迈耶,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纽约五人”。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纽约五人”展是新现代建筑的开始。

三、创作特征
继续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明确功能主义的方式,同时也进行各种不同的个人诠释,这样,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基础上的个人性变化。

四、基本主张
•重视建筑的功能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主张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建筑美学
•重视建筑空间设计
•强调建筑要适应工业社会的需求
•注重城市建筑景观的相互关系处理
五、经典现代主义形式语言的继承:纯粹的几何
体构成——贝聿铭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赞美简单
的几何体。

今天这种抽象的几何美学理想依然富
有强大的生命力,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特
征就是强调抽象的几何构成。

纯粹的几何形体作为建筑形态的天然属性,是贝聿铭建筑风格的最主要特征。

他在处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时,注意纯化建筑形体,尽可能去掉中间性、过渡性以及几何特征不明显的部分,以突出表现最具几何特征的体量。

东馆建设预留的土地
美术馆总平面
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

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研究中心的入口
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

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

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六、点、线、面、体的抽象构成:迈耶式风格
“纽约五人”继承了经典现代主义反对附加装饰的纯净美学,发展其几何构成和抽象构图手法,通过点、线、面和体的分解、穿插、叠加、扭转甚至异构。

创立了一套全新的逻辑体系和句法系统。

美国的建筑师理查德·迈耶是“纽约五人”和“白色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现代主义的自由立面的追求,通过围护墙体与称重结构的剥离,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立面和生动的光影变化。

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将勒·柯布西耶、特拉尼、里特维尔徳等现代建筑运动先驱的设计风格推向极致,运用抽象线条、墙面和体块的立体构成,同时运用坡道作为空间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时插入曲线的几何体。

总之,迈耶通过复杂多变的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形成了精致典雅的现代主义风格——迈耶的风格。

2
1
1 罗马千禧教堂
2 高级艺术博物馆
3 盖蒂中心
3
3
盖蒂中心平面图布置
1.礼堂
2.办公室、信息研究所
3.文保研究所
4.博物馆
5.到达广场
6.餐厅
7.中心花园
8.艺术、人文研究所
七、场所精神的塑造:光与影的表现——安藤忠雄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指出:“尊重场所精神并不表示抄袭旧的模式,而是意味着肯定场所的认同并一新的方式加以诠释。

”场所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建筑所在场所的解读,包括对自然场所和人工场所的解读,通过解读自然和人工场所的现象而发现其空间与形态的结构以及其结构所代表的场所精神,然后经过“还原”,将场所结构和精神转换成建筑实体,创造出不仅满足实用功能需要,同时可以赋予人们认同感、归属感的场所空间。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
建筑师安藤忠雄就以其极少主义
风格对抗日益弥漫的消费主义美
学,在这个五彩斑斓、喧嚣浮躁
的时代。

安藤的建筑就像一首首
低声吟唱的寂静的俳句,表达了
日本传统建筑的淡泊而内敛的气
质。

他以现代主义的抽象手法来
表达建筑的场所精神和文化内
涵,其作品特征可以概括为,一、
严谨的几何性,他毫不妥协地取
消了那些他认为不必要的东西,
而将最为纯粹的几何形态展现在
人们面前。

二、抽象的自然,他
以抽象的几何形态排除了与传统
形态的具象关联,同时通过一束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
诗意的阳光、一个容纳风、霜、
雨、雪的庭院、一片镜框中的
天空,在喧嚣迷惘的都是空间
开拓出一片自我的宇宙。

三、
对光的情有独钟,他对建筑的
光影效果极为敏感,他认为,
正是在不断地变换中,光重
新塑造了世界。

他始终致力于
作品中表现最基本的自然要素
——光与建筑空间的完美交
融,而其最突出的手法就是:
通过单纯的清水混凝土和纯粹水之教堂、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
的几何化的空间,创造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富有动感的光影变化,营造出戏剧性的空间效果来表达场所的意义。

四、混凝土材料的出色运用,安藤忠雄被誉为混凝土诗人,高超的现浇混凝土几亿使其建筑作品产生了如丝绸般光滑的外观,如今,排列着支撑螺栓孔洞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俨然成为了安藤忠雄作品的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