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委托单位: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担单位: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二〇二〇年四月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目录目录1任务由来 (2)2规划方案概述 (2)2.1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2)2.2规划定位和目标 (3)2.3规划发展规模 (4)2.4产业发展规划 (4)2.5“四区”划定 (6)2.6用地布局规划 (6)2.7基础设施规划 (7)3规划协调性分析 (8)3.1与区域发展战略及上层位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8)3.2与环保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9)3.3与相关专项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2)4现状调查与评价 (12)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6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14)6.1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14)6.2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18)6.3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9)7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20)7.1大气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 (20)7.2地表水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 (22)7.3地下水、土壤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 (23)7.4声环境和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3)7.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25)7.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5)8公众参与 (26)9评价结论 (26)1任务由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原名江苏省宿迁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1998年11月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苏政复〔1998〕152号),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办函〔2013〕11号)。

开发区位于宿迁中心城市南部,紧邻宁宿徐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徐淮公路,是宿迁市最主要的政策、资本、技术和人才高地,也是宿迁中心城市的重要板块、现代化的“南部新城”。

近年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沿海开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给身处“一带一路”交通节点和“长三角”经济圈腹地的开发区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开发区作为宿迁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承接“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沿海开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资源集聚、要素集聚、项目集聚,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提升开发区的外向度。

为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好地争取和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在宿迁、江苏乃至全国的角色和定位,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启动了开发区新一轮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形成了《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发展大道、古黄河,西至十支沟,南到船行干渠,北至青海湖路,规划面积48.51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绿色食品饮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家电、新型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促进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建材、新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配套发展物流、商务等服务业。

开发区地理位置见图1.1-1,范围变化情况见图1.1-2。

为科学指导开发区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经济及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原江苏省环保厅《关于切实加强产业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7〕140号)等文件的要求,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已组织同步开展开发区新一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目前,开发区新一轮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在编制中,待完成后将上报生态环境部审查。

2规划方案概述2.1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东起发展大道、古黄河,西至十支沟,南到船行干渠,北至青海湖路。

规划总面积48.51km2。

规划期限为2018~2025年,其中规划基准年为2018年。

2.2规划定位和目标(1)功能定位①城市经济增长极。

②产业集聚的示范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2)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发展、生态发展、复合发展的总体战略。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为原则,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宗旨,强调多位一体,生态先行的发展方向。

(3)发展目标至规划期末,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效便捷、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独具风貌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园区。

(4)现代化目标指标开发区本轮规划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见表2.2-1。

表2.2-1 开发区本轮规划的现代化指标体系2.3规划发展规模到2025年,规划居住总人口约3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累计为45.97平方公里。

2.4产业发展规划2.4.1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发展绿色食品饮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家电、新型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促进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建材、新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配套发展物流、商务等服务业。

2.4.2产业总体发展战略①正确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未来开发区的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

②突出主攻点,带动产业升级。

围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机械电子产业等传统产业,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另一方面引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推动整个行业的整体提升,同时注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积极发展新型电子信息与机电装备产业。

③丰富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

围绕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各类配套项目的引进,推动现有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产业组团,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集聚力。

④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

应投资建设或引入以开放实验室、产业技术服务、创业支撑服务平台等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切实发挥开发区在集聚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服务体系等活动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2.4.3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期末开发区将形成“五园两区”的产业布局:“五园”为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园、机电装备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综合产业园以及科技创业产业园,“两区”为综合保税区和综合服务区,具体见图2.4-1。

表2.4-1 产业载体及空间布局2.5“四区”划定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管制要素及相应管控要求见表2.5-1。

表2.5-1 规划区“四区”划定范围及管制要求2.6用地布局规划开发区规划用地规模为4851.08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604.02公顷,非建设用地占地247.06公顷。

规划对本区迎宾大道以东、北京路以北现状工业用地进行有序改造,逐步实施区域“优二进二、退二进三”工程,形成生产生活相对均衡的,“一心、两廊、三轴、两区”的规划布局结构。

“一心”:迎宾大道、苏州路、发展大道、南京路共同围合成的地段,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市级产业服务中心。

“两廊”:民便河、古黄河生态景观廊道。

“三轴”:规划以发展大道为公共设施发展轴,以振兴大道和南京路两条主干路为生产片区与生活片区联系轴线,组织各类用地与城市景观。

“两区”:以迎宾大道为主要界限,将用地划分为东部生活片区和西部生产片区。

2.7基础设施规划2.7.1给水工程规划根据规划用水指标、用地性质以及用地面积,开发区用水总量为24.6万m3/d。

规划范围内用地由宿迁市市政给水管网统一供水,由宿迁市第一水厂与第二水厂联合供水,能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2.7.2排水工程规划规划综合污水集中处理率97%,集中处理的污水总量为12.8万m3/d。

规划范围内污水均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集中排放。

开发区考虑到周边地块污水接入,以及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规划建设两处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东侧以及南侧。

东侧富春紫光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规模10万m3/ d,规划建设用地19公顷。

南侧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规模10万m3/ d,规划建设用地14公顷。

2.7.3雨水工程规划规划排水分区以迎宾大道、南京路、富康大道路界将规划用地分为5个片区。

①为民河排水片区:范围为迎宾大道以西、东沙河以北、十支沟以东、西湖路以南,片区总面积26.86平方公里。

②树仁河排水片区:范围为苏州路以南、迎宾大道以东、富康大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片区面积2.86 平方公里。

③洋大河排水片区:范围为迎宾大道以东、北京路以南、发展大道、富康大道以西、苏州路以北,片区面积4 平方公里。

④民便河排水片区:范围为振兴大道、西湖路、迎宾大道、青海湖路、项王路、富康大道、民便河、苏州路、洋大河、发展大道、北京路、迎宾大道、厦门路等围合的区域,片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

⑤古黄河排水片区:范围为项王路以南、富康大道以东、古黄河以西、苏州路以北,片区总面积2.57平方公里。

2.7.4供电工程规划宿迁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规划装机容量为2×15MW,仍以35kV接入110kV西南变。

到规划期末,开发区最终形成3座220kV变电所、9座110kV变电所、1个发电厂联网供电的安全、可靠的电力网络。

220kV主供电源为500kV双泗变和徐州220kV庆安变、220kV倪村变。

110kV主供电源为现状220kV梨园变、现状220kV叶苌变、规划220kV耿车变。

2.7.5燃气工程规划规划主供气源为“西气东输”冀宁联络线管道天然气,现状2座液化气站作为补充气源,未来逐步取消瓶装液化石油气供气。

新建1座燃气加气站,位于苏州路以南、通达大道以东,占地1500平方米。

2.7.6供热工程规划规划开发区以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为主热源,国家电投热电厂为补充热源进行集中供热。

部分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及公共建筑可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天然气等来进行采暖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开发区内规划2座分布式能源站,用于民用建筑集中供暖。

3规划协调性分析3.1与区域发展战略及上层位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3.1.1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开发区本轮规划的功能定位为城市经济增长极,产业集聚的示范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发展目标为至规划期末,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效便捷、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独具风貌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园区。

本规划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203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宿迁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等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相协调。

在空间布局方面,本次规划形成“一心、两廊、三轴、两区”的规划布局结构,其中“一心”为迎宾大道、苏州路、发展大道、南京路共同围合成的地段,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市级产业服务中心;“两廊”为民便河、古黄河生态景观廊道;“三轴”为规划以发展大道为公共设施发展轴,以振兴大道和南京路两条主干路为生产片区与生活片区联系轴线,组织各类用地与城市景观;“两区”为以迎宾大道为主要界限,将用地划分为东部生活片区和西部生产片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