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陈博
职称
实验师
日期
2012.11
实验内容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见表
表氨中毒实验结果
动物
氯化铵用量
(ml/kg)
中毒发生时间
(min)
中毒症状
抢救效果
实验兔
12
30
呼吸急促,痛觉消失,角膜反射消失,震颤,角弓反张
死亡
对照兔
20
50
呼吸急促,痛觉不敏感,角膜反射减弱,震颤,角弓反张
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家兔进行气管插管、十二指肠处插导尿管、肝结扎及肝大部分切除;对照组的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不进行肝结扎及肝大部切除。模型制备后,家兔各项生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病理模型制备成功。然后通过十二指肠插管,每隔5分钟向十二指肠注射4ml的氯化铵,由于十二指肠处溶液为碱性,氯化铵在碱性溶液中分解产生氨气,引起氨的吸收增加。实验兔由于肝细胞大量破坏,肝功能不全,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血氨升高。随着氯化铵注入量的增多,出现呼吸急促,痛觉不敏感甚至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当注射到第6次氯化铵,家兔出现全身震颤,角弓反张等典型中毒症状。对照兔由于肝功能未受影响,肝脏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因此注射到第10次氯化铵时才出现上述症状。
震颤停止,角膜反射恢复,呼吸平稳
实验讨论: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症。肝性脑病发作时脑组织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轻微的精神异常乃至昏迷。有关肝性脑病的发病有以下几种学说:氨中毒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等。本实验以氨中毒学说为基础,选择家兔制备肝功能不全病理模型,观察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出现上述症状后,立即实施了抢救措施。一方面,给予谷氨酸钠溶液,其与氨反应生成谷氨酰胺,使血氨降低;由于增加了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含量,有助于缓解中毒症状。另一方面,同时在十二指肠处注入醋酸,使此处环境变为酸性,减少氨的生成,阻止其继续吸收,也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通过抢救,实验兔死亡,而对照兔各症状有所缓解。
当肝功能丧失后,体内过多的氨无法代谢,导致血氨升高,过多的氨通过血脑屏障入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脑组织造成损害:(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氨与脑内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使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减少,以致ATP生成不足。ATP不足,导致脑细胞活动所需能量不足,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从而引起昏迷。(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脑氨增多可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递质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致使神经递质之间的作用失去平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3)氨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能干扰神经传导活动。氨可能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引起肝性昏迷。
结论:
1、肝脏在氨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2、氨在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3、谷氨酸钠和醋酸对肝性脑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集体备课建议及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