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中毒与肝性脑病的产生关系及临床表现
XXX1,XXX2
(1潍坊医学院2012级基础医学院临床本科XX班,山东,潍坊261053 ;2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53)
[摘要] 目的:复制家兔肝性脑病模型,观察血氨升高与家兔肝性脑病的发生关系。
方法:结扎肝脏制造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继而消化道输入碱性氯化铵溶液,观察血氨升高对家兔的影响。
结果:家兔出现呼吸加速、反应性增强、肌肉痉挛并出现去大脑僵直等肝性脑病的症状,家兔迅速昏迷、死亡。
结论:氨中毒可导致家兔肝性脑病,严重可致其死亡。
[关键词]家兔;氨中毒;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以临床上各种严重肝病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为欣快感、意识障碍、运动不协调、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强,严重时会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晚期出现肝昏迷继而引起死亡[1]。
肝性脑病对患者的危害极大,但其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在发生肝损伤使氨代谢异常,血氨升高时易于发生肝性脑病,故氨中毒学说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
对其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研究对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主要试剂 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
1.2主要仪器设备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导管、搪瓷圆盆、粗棉线、细丝线。
1.3实验动物家兔(
2.5Kg)
2方法
取家兔一只,称重,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记录正常呼吸、反应性以及角膜反射。
腹部正中剪毛备皮,沿腹部正中用适量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长度约10㎝。
麻醉起效后,胸骨剑突起向下腹部作约10㎝正中切口,打开腹腔。
用手轻轻向下压肝脏,切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将肝脏各叶向上翻,除右外叶及尾叶外,用盐水浸润过的粗棉线自肝蒂部结扎。
顺胃幽门部找出十二指肠,结扎十二指肠上段,用眼科剪在线结下方剪一小口,插入细导管,结扎固定,然后关闭腹腔。
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向肠腔内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5 ml/kg/5 min),并同时记录时间。
直至出现全身性大抽搐为止,注意观察记录呼吸、反应性、肌张力以及死亡时间。
结果
随着药物注入量的增多,家兔的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逐渐增大,反应性逐渐减弱。
至用药37.5ml时,家兔出现全身抽搐,角膜反射及反应性消失,呼吸急促,出现角弓反张、脊柱挺硬、四肢僵直等典型的去大脑僵直症状,逐渐陷入昏迷,呼吸消失,家兔死亡。
各项影响见表1
表1 氨中毒对家兔的影响
类型呼吸(次/分)角膜反射对刺激反应死亡时间用药总量实验前 75 正常正常——
实验后 137 减弱减弱18min 37.5ml
讨论
氨在体内是一种有毒的物质。
体内氨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肠道吸收的氨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
氨的主要去路是转运到肝脏,在肝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和经肾小管分泌排出体外。
当肝脏严重损伤时,会出现肝脏能量代谢障碍、酶质量异常等状况,导致鸟氨酸循环障碍,氨的清除
Cl正是模拟急性肝损不足而致使机体血氨升高[1]。
通过结扎肝脏和肠道注入NH
3
伤引起的血氨升高。
同时氨较易通过血脑屏障,过度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通过血脑屏障的氨可进入脑细胞内造成脑细胞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精神症状。
其机制如下:氨通过影响谷氨酸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等活性使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氨与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同时会抑制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兴奋性递质ACH生成减少,致使兴奋性递质减少,抑制性递质生成增多;氨还能通过影响三羧酸循环、妨碍呼吸链递氢、抑制乙酰辅酶A 的生成、激活糖酵解等途径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致使ATP生成不足[3]。
最终导致了家兔的角膜反射及反应性严重减弱,甚至陷入昏迷;在高级中枢被抑制时,相当于减弱或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联系,使
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增强,肌紧张亢进,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2]。
总之,氨中毒是引起肝性脑病的重要病因且后果严重。
[参考文献]
[1] 石增立.张建龙.病理生理学案例版[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3-155.
[2] 朱大年.生理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肖献忠.病理生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