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口腔错合畸形的分类

第四章 口腔错合畸形的分类


谢谢!
或需矫正颌骨畸形。
第IV类第2分类(IV2)
返回
第V类——个别牙错位
主要机制:由局部变化所造成的个别牙齿错位,
不代表合、颌、面的发育情况,也没有牙量,骨 量的不调, 主要症状:一般错位表现有舌向、唇(颊)向、 近中、远中、高位、低位、转位、易位、斜轴等 情况。有时几种情况同时出现,例如:唇向—低 位—转位等。 矫治原则:按具体情况矫治处理。
牙弓宽度较小,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上牙弓宽于下牙弓,后牙深覆盖或正 锁合。 矫治原则:缩小上牙弓宽度,或扩大下牙弓宽度, 或二者并用。
第III类第1分类(III1)
第III类—宽度不调

第2分类(III2)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小,或下颌或下
牙弓宽度较大,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上牙弓窄于下牙弓,后牙对合、反合 或反锁合。 矫治原则:扩大上牙弓宽度,或缩小下牙弓宽度, 或二者并用。

Angle分类法的理论基础
上颌骨固定于头颅上,位置恒定; 上颌第一恒磨牙生长在上颌骨上,位置稳定 而不易错位; 上颌第一恒磨牙作为基准; 根据下颌第一恒磨牙与其前后向位置关系的 不同而进行分类。

第一类错合——中性错合(Class I)
正中合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
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 (磨牙中性关系)。 全口牙齿中有错位。 表现:牙列拥挤、上牙弓前突、双牙弓 前突、前牙反合、前牙深覆合。
第四章
错合畸形的分类
提要




1.对错合畸形的病因与机制的全面和正确分析是错合畸形 分类的基础。 2.错合畸形的科学与准确分类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Angle分类法简明、方便、易懂。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 为广泛的一种错合畸形分类法。 4、毛燮均分类法将错合畸形的机制、症状、矫治三者结 合,并从长、宽、高三方面对错合畸形进行综合分析和归 类,充分体现了咀嚼器官的立体结构和形态变化

不足
繁琐,初学者不容易记忆。 不能解释所有错合畸形。
毛氏分类法的临床应用

错合畸形类别可用符号书写,如I1,I2,Ⅱ2, Ⅱ3......... 复合类型可用加号表示,如I1+III1,II5+III3。 按畸形类型的严重程度而依次排列。
严重者为危害较大,必须矫治的错合畸形,轻微
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大,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中性合 ,前牙反合。 矫治原则:矫治前牙反合。
第II类第3分类(II3)
第II类—长度不调

第4分类(II4)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大,或下颌
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小,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中性合,前牙深覆盖。 矫治原则:矫正前牙深覆盖。

返回
磨牙中性关系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
近中颊尖 咬合于下颌第一恒 磨牙的近中颊沟内
磨牙远中关系

上下第一恒磨牙的近 中颊尖相对或上颌第 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 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 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
磨牙近中关系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 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 磨牙的远中颊尖相对 或上颌第一恒磨牙的 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 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 磨牙之间。
返回
Angle理想合
Angle医师认为,一个正常、协调的咬合关 系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牙弓内的每一颗牙齿都应与邻牙保持理想的邻接关 系。 2.每一颗上颌牙齿都与下颌牙齿保持理想的咬合关系。 3.必须保存全口32颗恒牙。
返回
Angle错合分类法
Angle医师:近代正畸之父,1899年提出 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错合畸形分 类方法。
返回
第II类—长度不调

第1分类(II1)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小,或下颌或下
牙弓长度较大,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为近中错合,前牙为对合或反合。 颏部可前突。 矫治原则:矫正颌间关系。推下牙弓向后,或牵 上牙弓向前,或两者并用。
第II类第1分类(II1)
第II类—长度不调

第2分类(II2)
者为可治可不治的错合畸形。
毛氏分类法的临床应用
1个牙齿错位,间隙不够,应算为I1类,而不 算为V类。 II类及III类错合有时是单侧的,可用牙位 符号 表示。 将牙弓分为3段,即前牙段及两侧后牙段, 若一段内只有1~2个牙齿错位,则算为个 别的,3个以上的牙齿错位则可以代表牙弓 的异常。

GO
第I类—牙量骨量不调

第1分类(I1)
主要机制:牙量相对大于骨量。 主要症状:牙齿拥挤错位。 矫治原则:扩大牙弓,推磨牙向后,减径或减数。
第I类—牙量骨量不调

第2分类(I2)
主要机制:牙量相对小于骨量。 主要症状:有牙间隙。 矫治原则:缩小牙弓或结合修复治疗。
第I类—牙量骨量不调

第二类错合中的分类

第二分类亚类( Class II ,division 2, subdivision ) :一侧磨牙为远中错合关系, 另一侧为中性合关系。且上颌前牙舌向倾斜。
第三类错合——近中错合(Class III)

临床表现:前牙对合、反合或开合、上颌后 缩或下颌前突。
第三类错合——近中错合(Class III)

第三类亚类( Class III ,subdivision ): 一侧磨牙为近中关系,另一侧磨牙为中性关 系。
Angle错合分类法的优点

优点: 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简明易懂,便于临床使用; 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Angle错合分类法的不足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并非恒定不变。
远中或近中错合可能是上颌磨牙位置前移或后移
的不调。颌骨不能容纳全部牙齿(32颗)整齐排 列在其中。
返回
毛燮均错合分类法
1959年,毛燮均教授提出; 1978年进一步完善; 分类以错合畸形的机制、 症状、矫治三者结合为基础。 共将错合畸形分为6类。

内容
第一类:牙量骨量不调 第二类:长度不调 第三类:宽度不调 第四类:高度不调 第五类:个别牙错位 第六类:特殊类型

第二类错合中的分类

第一分类亚类( Class II ,division 1, subdivision ) :一侧磨牙为远中错合关系, 另一侧为中性合关系。且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第二类错合中的分类
第二分类( Class II ,division 2):磨牙远 中错合关系,同时有上颌切牙的舌向倾斜。 临床表现:前牙内倾型深覆合。
第II类第4分类(II4)
第II类—长度不调

第5分类(II5)
主要机制:上下颌或上下牙弓长度过大。 主要症状:双颌或双牙弓前突。 矫治原则:减径或减数,以减少上下牙弓突度,
或推上下牙弓向后。
第II类第5分类(II5)
返回
第III类—宽度不调

第1分类(III1)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大,或下颌或下
第V类——个别牙错位
返回
第VI类—特殊类型

凡不能归入前五类的错合畸形统属此类。其 矫治可按情况处理。
返回
毛燮均错合分类法的优缺点

优点
对错合的分类体现了咀嚼器官的立体结构和咀嚼器官的
形态变化。 将机制、症状、矫治三者结合。 着重强调了现代错合畸形的基本机制:牙量、骨量不调。 考虑到牙颌面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
中性错合(neutroclusion)
第一类错合的临床表现
第二类错合——远中错合(Class II)
下牙弓相对于上牙弓处于远中的位置。 正中合位: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位于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远中或后方 (磨牙远中关系)。

第二类错合中的分类
第一分类( Class II ,division 1):磨牙为 远中错合关系,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临床表现:前牙深覆盖、深覆合、上唇发育 不足和开唇露齿
主要内容
1、错合畸形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温故有关概念 3、Angle理想合 4、Angle错合分类法 5、毛燮均错合分类法

错合畸形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事物分类的目的:同类归一,统一名称,便 于管理和交流。 错合畸形分类的目的:将千变万化的错合畸 形分门别类,使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畸形归 入一类。便于临床诊断、矫治设计、开展研 究工作以及学术交流。
第III类第2分类(III2)
第III类—宽度不调

第3分类(III3)
主要机制:上下颌或上下牙弓的宽度过小。 主要症状:上下牙弓狭窄。 矫治原则:扩大上下牙弓,或用肌能训练矫治法,
并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颌骨及牙弓的发 育。
第III类第3分类(III3)
返回
第IV类——高度不调

第1分类(IV1)
主要机制:前牙牙槽过高,或后牙牙槽过低,或
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前牙深覆合,可能表现面下1/3过低。 矫治原则:压低前牙,或升高后牙,或二者并用。
1) 第V类第1分类(IV
第IV类第2分类(IV2)

主要机制:前牙牙槽过低,或后牙牙槽过高, 或复合机制。
主要症状:前牙开合,可能表现面部下1/3过高。 矫治原则:升高前牙,或压低后牙,或二者并用,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大,或下颌或下
牙弓长度较小,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为远中错合,前牙深覆盖,颏部 可后缩。 矫治原则:矫正颌间关系。推上牙弓往后,或牵 下牙弓向前,或二者并用。
第II类第2分类(II2)
第II类—长度不调

第3分类(II3)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小,或下颌
所造成。

分类中只考虑了牙颌面在近远中方向 上的 关系不协调,没有提到在高度和 宽度上的 不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