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教学设计一、【课标解析】《语文标准》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写作技巧上不得不重视细节描写。

1、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及在叙事作品中的重要的作用。

2、强化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

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串联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环境、营造结构。

二、【文本导读】“走进现场”:点评:《重新做人》讲述的是主人公杰米•华伦汀弃恶从善的故事。

他弃恶从善的转折点是遇见了一位如此光彩照人的姑娘,在爱情的感召下,他坚定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决心。

就在生活变得温馨甜蜜的时刻,他面临艰难的抉择:是见死不救,维持他平静的生活,保护好精心构筑的爱情之塔;还是暴露他本来面目,打碎苦心经营的事业,甚至失去美好的爱情?他的内心是翻江倒海,而作者表达时却不露痕迹,一个精彩的细节“脸上浮现出一丝古怪而柔和的笑容”“把玫瑰花小心地别在坎肩的口袋中”让人回味无穷。

“古怪”是他复杂纠葛的心情无人能理解,“柔和”是他内心柔软神经的外化,“玫瑰花”是美好爱情的信物,“别在坎肩的口袋中”是他对爱情的珍惜与留恋,还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感体验都深藏在细节里。

因此,可以说“玫瑰花”这一细节是表现杰米•华伦汀内心冲突、刻画他向善的神来之笔。

“活动体验”:细节与故事情节点评:在《邻居家的那条狗》一文中,“我”瞄准“狗眼”那个细节仿佛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

正因为“瞄准”,所以看得特别的清楚;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幻觉,是“我”内心的善念幻化成了狗的眼泪,要不“我”怎么能感觉到它是“滚热”的呢?在“举起弹弓,瞄准”的一刹那,“我”在善恶之间,宽容报复之间作出了选择,正是这个具体、实在的细节描写,“我”心灵转变的过程描写才显得合情合理。

三、【范文欣赏】父爱的高度吴宏博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

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

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

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耻,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

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

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你不去?”“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

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湿润了。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

独自回家。

敲门。

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选自《散文》2004年第8期)点评:父爱是一个永恒深沉广泛的话题,本文从一个代表父爱的典型动作切入,细致深入地表现父爱的内涵。

这个动作是儿时的记忆“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脖子上”,这个动作是眼前感人的一幕“一边托孩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这个动作是不同时期不同父亲的共同语言。

成年后的“我”终于悟到这个动作的内涵:“父亲的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本文正是捕捉住这一典型细节表现“父爱的高度”,使读者如临其境,感慨万千。

四、【写作常识】1、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叙事作品中细节描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展现给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回味空间。

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1)肖像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

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里,对病人的肖像描写就是一个细节。

正是这个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

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他诈死,就是一个语言的细节,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行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比如,还是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关于鲁达借银两帮助金老父女这个段落中,在使用的动词上就生动的表现出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4)服饰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仔细的描写。

要通过服饰描写看得出来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看得出来在职业特点之外的个性特征,这才是好的关于服饰的细节描写。

(5)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

在《七个火柴》一文中,在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之后的表情变化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细节。

(6)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一文中,对少年西西洛在看到“爸爸”生病很严重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能够表现这个少年体贴关心父母的优秀品质。

(7)事物细节描写,即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

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对鲁提辖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这个部分的描写就可以看作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细节描写。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

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

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三、前呼后应《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三次描写,其效果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渐次加深。

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详略有致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时可以写得详细,有时可以写得简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

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

从“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无须防备,尽管细听。

从谈话者角度讲,前者心怀鬼胎,怕人听到,密谋声低;而后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免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

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落尾,似是而非,而林冲当然听得真真切切。

正是作者这样详略有致的细节安排,才使故事悬念迭生,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五、对比展示鲁迅的小说《祝福》有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

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同的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

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

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细节的对比描写,还可以用来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