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人物简介冯仑生于1959年,是文革后第二届正式大学生。
20岁的时候,冯仑成为中共的一员,接受过正统教育的冯仑,自然深谙正统意识形态及其语言方式。
日后他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决策习惯,虽无刻意模仿的嫌疑,但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露出那个时代的痕迹来。
自1991年开始,领导并参与了万通集团的全过程创建及发展工作。
1993年,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一间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
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万通地产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董事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中旭文化网)高级讲师北京筑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轮值主席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本地产俱乐部荣誉董事长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联盟”的发起人和“新住宅运动”的倡导者之冯仑老师简介:1、他是一位学者:中央党校法学硕士、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
2、他是一位国家干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海南省改革发展研究所。
3、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1991年创建万通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创业董事。
1993年组建万通地产。
策划并领导陕西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华北华联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使万通集团在几年内总资产增长逾30亿元。
4、他是一位大师级的领袖:万通集团董事长,企业界称他为“商界思想家”,地产界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
企业战略、综合管理、策划咨询、公司战略、公司治理。
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中央党校法学硕士;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2001年获得“十大最具人气企业家”称号冯仑领衔的万通地产2001、2002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同时他本人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的殊荣在胡润主持的“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50强”的评选中,冯仑先生位列第四冯仑“新新家园”旗下三个项目均获得业界“明星楼盘”称号,还获得“中国明星楼盘”、“中华建筑金石奖”等殊荣与李连杰、马云、马化腾、马蔚华、牛根生、王石、杨鹏、周其仁、周惟彦等共同成为深圳壹基金理事会成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8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1984年至1991年期间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1991年创建万通集团,1993年在北京组建万通地产,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
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华联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使万通集团在几年内总资产增长逾30亿元人民币于1999年与深圳万科的王石、河南建业的胡葆森等联合发起并成立了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房网,发起“新住宅运动”1999年冯仑推出“新新家园”品牌——中国第一个实施注册的高档住宅品牌,开创了地产品牌建设的“第三条道路”2002年冯仑当选为第二任轮值主席。
上任后逐步完善了中城房网的组织运作框架,进一步增强了成员间[1]的交流与协作,同时加强中城房网与海外同业协会的交流与协作。
成立“联盟投资公司”,进行成员共同开发“联盟新城”的尝试,使联合开发、联合采购、联合融资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冯仑是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联盟”的发起人和“新住宅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在“中城联盟”轮值主席任职期间,积极促进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努力提升房地产道德形象。
在民营企业发展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公司战略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2003年获得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冯仑先生策划并积极推动大型电视专题片《居住改变中国》的拍摄,本着促进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传播中国新兴地产文化理念为宗旨2003年10月,冯仑先生倡导发起《绿色生活论坛》,在中城房网内部提倡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率领万通地产扛起绿色环保大旗冯仑先生以《万通的精神就两个字:学好》为题,率先在行业内倡导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万通地产在“非典”期间首创“万通地产非典百万预防与救助基金”;在央行房贷新政面前提出“以‘大我’的立场”;在“第二届万通地产生活节”中倡导与实践“绿色环保事业”;在万通反省日提出“万通要成为5%的杰出公司”。
作为中国房地产的风云人物,在业界一直享有“地产思想家”的美誉。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冯仑先生首倡由“香港模式”变为“美国模式”。
冯仑的公众形象有点紊乱。
在冯仑[2]满是线装书的办公室里,冯仑一会儿发出房地产革命的号召,一会儿又大谈新经济如何带来新思想。
除丰富多彩的言语外,冯仑还忙着发起“新住宅运动”,构筑“中城房网”。
在老部下潘石屹的眼里,冯仑就像个导演,一点没有地产商必备的脚踏实地的气质,在网民们的嘴里,“冯主席是个思想家”,冯仑自己坦承:我是个职业董事长,信奉老庄,不善理财,说话写字比较专业,万通需要我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人。
以冯仑的个性及其在万通的作用而论,把冯仑比作房地产思想家倒也恰如其分。
当我们捧读“冯仑语录”、“元旦社论”等冯仑著作时,跃然纸上的口号宏论,使房地产思想家冯仑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清晰起来。
从中央党校毕业后,冯仑先是当教师,这也就是他说的“说话写字受过专业训练”的时期。
冯仑曾经当着记者的面说:“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
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我原来当过老师,老师就是在不停地讲一些重复的内容。
”到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吃腻了思想盛宴的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一批批思想者下海变成了实业家,冯仑也从纸上谈兵进入前沿阵地。
冯仑、王功权、王启富、刘军会合海南体改所的易小迪、潘石屹成立了海南万通。
从那时起,冯仑就成了万通的精神领袖,为万通立下了一系列“军规”,什么正派执着啦,有责任感啦,追求理想啦,倡导牺牲精神啦,有点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
冯仑说:“你境界高,大家都高,合作空间才大。
”在海南,“万通”的全称叫“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做的是“农业开发”的买卖。
其实,1992年时的海南,所谓“农业开发”不过是地产开发的代名词。
冯承认这第一单生意是他亲自设计操作的,他说:“我现在不拼刺刀,那是因为我拼过刺刀。
”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万通不讲‘第一桶金’的故事?”,冯的答复很巧妙:“我们认为在这个创业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拿捏得也不准,如果讲得不适当,通过媒体可能会放大我们的错误,如果讲一些创业中折射出来的理性思考,会留下一些思想性的资料。
”理性思考的结果,就是冯仑经常念叨的民营企业的“原罪”说,以及从梁山模式到现代商业组织的发展路径。
万通六雄们从海南的农地里刨出了“第一桶金”,1993年,有先智者提醒万通,海南不是久留之地。
于是,潘石屹带着一小笔钱到了北京,找到华远,通过运作,拿下了阜城门地铁上盖那块地。
潘事后承认自己不太懂房地产,邓智仁是他请的老师,正是潘邓的合作,成就了万通新世界商城的辉煌,揭开了北京房地产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序幕。
从万通新世界商城走出了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两大主力:以“万通系”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队伍,和以“利达行”为代表的房地产营销队伍。
在万通完成原始积累,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后,被经济学家张维迎称作“朋友型”企业的万通,一方面极度繁荣,一方面分崩离析,到1995年,万通的触角已伸进房地产、通信、服装、商业、信息咨询、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地盘广及北京、海南、西安、沈阳、武汉。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时,万通就在美国投资了亚信(1995年退出,据说总收益达80%),这是万通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就在万通总资产达到70亿元时,万通经历了一次剧变,北京万通的法人代表潘石屹黯然离开万通。
之后,万通进入多事之秋,开始收缩,易小迪留在了广西万通,王功权远赴美国从事风险投资,潘石屹还要等三年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冯仑则开始了他称之为“四化”的革命。
1997年,万通完成了“资本的革命”,成为股份制公司。
万通沉默了。
在此期间,先是潘石屹在现代城一炮打红,接着易小迪又把阳光100做成了楼市新星,加上其他万通人开发的项目,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上,“万通系”声名鹊起,万通本身竟被笼罩在“万通系”光环的阴影下,市场上开始流行起万通不行了的说法。
如何看待万通的分化和后来者居上的现象?冯仑解释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化一开始就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政府垄断,一方面民营企业规模也很大,万通1997年成立股份公司时,定向募集了8亿元资金,“万通系”由此而来。
国营企业也走出了不少开发人才,但营销没有万通人做得有声色,因而不被人注意。
冯仑说,“万通系”引人注目,与万通的历史、企业文化大有关系。
不同于万科培养了一批职业经理人,万通培养了一批老板。
冯仑自豪地说:“万通人有做老板的遗传基因。
”1995年以来,万通一直在吃老本,1999年,尽管有万泉新新家园的热销,尽管冯仑已在董事长报告中宣布:“在完成内部一系列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之后,各方面的业务发展持续向好,令人鼓舞”,但万通的每股盈利仅为0.0033元。
万通的出路在哪里?冯仑思前想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房地产拖了万通的后腿,若要轻装前进,非终结传统房地产不可。
明明是北京房地产市场如日中天,冯仑硬说传统房地产没有出路!是冯仑的思想出轨了,还是冯仑对房地产开发失去信心了。
看起来,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
冯仑认为,传统房地产业的特点是“五高”,即高负债、高存货、高资产、高风险、高回报。
“五高”之外,还有几大麻烦:一是高负债来押项目,买地;二是项目周期长,资金回收太慢;三是现金流量不稳定;四是开发的项目值钱,公司不值钱;五是经营本地化,很难跨地区经营。
一句话,“这些麻烦在资本市场上都是致命的。
”如果冯仑的眼睛没有盯在资本市场上,冯仑对传统房地产纵有千种烦恼也只能是徒唤奈何,问题是他看到了资本市场,确切地说,他看到了风险资本在网络经济中呼风唤雨的无限风光。
怎么摆脱传统房地产的束缚,在资本市场上再挣一桶金?早在1994年万通就在美国投资亚信,就撒开了中国第一家房地产网———北京房地产联合网。
1999年,冯仑又和王石等人鼓捣出另一张网———“中城房网”。
起先冯仑很是积极,以为一网不捞鱼、二网总能捞上些虾米来,但不久他就说,中城房网“就像一个假肢装在了一个人的腿上,其他的腿插进来有什么意思?”万通是网络经济的早起者,总不能赶个晚集,眼巴巴地看人家捞上大鱼走人吧!何况,传统房地产有那么多“不愉快因素”。
2000年4月,像所有民营企业的决策者一样,冯仑弄了个“创新业务小组”,在怀柔山区,闭门两个月,“用信息社会的思考模式和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房地产业务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