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华山宗教习俗

九华山宗教习俗

【腊八节】腊月(即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又名“佛成道日”。

相传这天也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逢此日寺庙都要举行诵经供养法会,煮“腊八粥”以祭佛祖。

后传入民间演变成为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

“腊八粥”一般用糯米、红枣、豌豆、绿豆、花生仁、核桃、杏仁、莲子,也有用籼米、玉米、芝麻、桂圆、莲藕、香茹、红枣、赤豆等八种以上原料合煮而成。

节日期间,九华山上僧俗同乐,儿童们凌晨便打着灯笼、提着锅碗到寺庙里去打粥。

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还认为“腊八”是吉日,故办婚嫁喜事者较多。

此俗流行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俗称“过小年”。

旧时在青阳县九华山一带传有民谣“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是日,在外地工作的人均已返回家中。

各家各户设供桌、列祭品,悬挂祖先画像或设祖先牌位,焚香、点烛、烧纸、放鞭炮,以祭祀亡灵。

晚饭后还须送“灶王爷”上天。

【荤年】九华山一带乡民素有“烧年香”习惯,即提前两天过大年。

腊月二十八(月小二十七)这天吃年饭允许吃荤,俗称“过荤年”。

年饭后须收起鱼、肉之类食品,并洗除餐具及其他器皿上的荤腥味,以备次日吃素,干干净净拜菩萨。

【素年】腊月三十日,当各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吃年饭时,而九华山上却显几分冷清。

多数人家只备几盘素菜或素面,不吃荤腥食物,称“过素年”。

是日天黑后,人们打着灯笼、捧着香,不声不响地(遇到熟悉人也不许说话)到寺庙里去拜佛、请佛,“净身”,“净心”地敬菩萨。

此俗此仍流行。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三十晚上”。

十二月三十(月小二十九日)日,九华山乡民各家各户挂年画、贴春联、祭祖先(上坟,向祖先亡灵烧香、叩头、供祭品)、接“灶神”(一般由家庭主妇烧香、叩头),天黑后鸣“关门炮”(放爆竹),合家团聚吃年饭。

饭后,长辈用红纸包钱给晚辈,名“压岁钱”;在宗族聚居区,晚辈们要挑灯挨户向长辈们请安;老人就寝前小字辈须行“辞岁礼”,谓之“纳福”;中青年人多数通宵娱乐,称为“守岁”。

此俗今已简化。

【春节】正月初一日为春节,节期一般延续数日。

“春节”一称,源于民国初年的“春(正元)、夏(端阳)、秋(中秋)、冬(冬至)”4个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而非“正元”。

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有“有吃无吃,玩过上七”民谣。

即:初一,清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俗称“开财门”;有些户主在自家门前撒五色纸、烧香、叩拜四方天地,名曰“出行”;多数家庭有吃“元宝”(卤鸡蛋)习惯。

是日,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新裤,不外出串门,在家中欢聚。

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贺喜,吃“春酒”(宴请)。

初三,乡村中有些农户开始劳作,是日上山砍柴称“发财”。

初四,旧称“财神日”,从商者须拜接“财神”,办春酒。

初七,旧称“人日”,人们大都在家中休息,忌探亲访友。

此后,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迷信活动废止,其他健康习俗依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还在假期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联欢”、“团拜”等节庆活动。

【上七日】正月初七日,俗称“人日”或“人生节”。

旧时,人们是日主要活动是称体重。

尤其是青少年男女要称体重,检查自己一年来体重的增减。

九华山乡民中流传,凡于当天称过体重的人在这一年就还会闹肚子痛。

此俗今不多见。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此俗据传源于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此日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煮食元宵,后流行成俗并成为节日。

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元宵”用糯米粉揉搓而成,空心的,包芝麻糖馅,实心的,揉合桂花,风味各异。

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还流行“正月十五似大年”,是夜要闹花灯。

此俗沿习至今。

【灯会】一称“玩龙灯”。

正月十二日“起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掀起高潮谓“正灯”,正月十六日灯会结束称“圆灯”。

灯会形式多样,有龙灯、狮子灯、跑马灯、蚌壳灯等,一般以纸糊的龙灯为主。

灯会期间,玩灯人结队出游,放鞭炮,走村串户。

此俗流行至今。

【新春节】每年“立春”之日俗称“新春节”。

白天,各家用碗栽春菜一棵,谓迎春得福;晚间,每户设酒席聚餐,名为“饮春酒”。

今“栽春菜”之俗已废,“饮春酒”习俗尚存。

【二月二】二月初二日,民间称为“龙抬头”。

是日,农民忌下田务农,妇女忌拿针线,清闲度过一天。

次日起春耕开始,农村进入繁忙的劳作季节,城镇各家店铺都于这天开门营业。

此俗今不流行。

【中春日】二月十五日称“花朝”或“芳朝”。

旧时,山乡的姑娘们多在这一天串门聊天,结伴游玩。

今此俗不存。

【三月三】三月初三日谓“踏春日”,又称“鬼节”。

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居民有采嫩蒿头和糯米粉做“蒿粑子”吃的习惯,意思是用“粑子粑(粘)住魂”,以祈佑平安。

今此俗已废。

【放风筝】亦称“放纸鸢”、“放鹞子”。

宋高承《事物纪原》载:“纸鸢俗谓之风筝”。

古人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

一般以细竹扎成骨架,上糊薄棉纸,造型以各种动物为主,有蜈蚣、老鹰、龙、蝴蝶、飞燕及鱼等,亦有制成人物形状的。

放飞时系以长绳,利用风力牵动使之升上高空。

以飞得高,动作灵活,造型优美为佳。

九华山一带,每逢春季时有风筝飞升蓝天。

【清明节】九华山一带流行农谚“冬至百六是清明”,即冬至后第106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除草、培土、挂“帛钱”(用纸剪成古钱形状,串系在竹竿上,插于坟头)、摆供品,以祭祀先祖和亲人亡灵(旧时,宗族祠堂举行公祭,规模大,耗资多,今已废除)。

乡村农户门前要插新柳条,城镇青年男女多结伴野游(名“踏青”),放风筝。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扫墓的习俗延续;机关、团体、学校等多在此时组织祭扫烈士陵墓活动。

【端午节】五月五日,称“端阳节”、“天中节”。

民间有用箬叶包糯米粽子吃的习俗。

此俗源于古代“投角(粽子)江湖以纪念诗人屈原”。

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的农户还要在家门中插艾叶、悬菖蒲,在室内中堂挂钟馗(传说中能打鬼的神)像,贴符,熏苍术根,饮雄黄酒,意在涤秽、驱邪、祛毒。

儿童身着新衣,系彩色兜包,佩布菱角等饰物,以祈求吉祥平安。

青阳县童埠、木镇、蓉城等地的船民还有午后办龙舟赛习俗。

今提倡健康有益的活动,贴符、饮雄黄酒等陋习已破除。

【中元节】传说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生日,故又称“鬼节”或“七月半”。

是日,九华山及周边地区居民有上祖坟习俗,因路远或不便出行者可在自家门中或路口焚烧纸钱以祭先祖。

一些寺庙还举办盂兰盆会,设道场,超度亡灵。

夜晚人们漂放荷灯。

此俗今仍流行。

【九华庙会】每年七月三十日(金地藏圆寂日)前后,九华山均要举办盛大纪念活动,俗称“庙会”。

在庙会期间,各地佛教信徒、游人、商人、民间艺人等纷至沓来,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打地藏七”、“打佛七”、“水陆大法会”等佛事活动。

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盛况空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禁止。

1978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恢复“地藏法会”或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自1983年起九华山管理处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融佛事活动、旅游、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庙会,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高峰期中外来宾达数万人。

今九华山庙会名播中外,颇具影响。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团圆节”。

清晨,多数家庭有吃月饼、鸡蛋习俗。

夜晚,各家各户在庭院中摆一方桌,放上月饼、石榴、桂花糖、花生、瓜子、水果等食品,点烛焚香,叩头祭月,然后合家品茗、赏月、。

此节今仍盛行。

【摸秋】八月十五日为中秋夜,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乡村亦流行“摸秋”习俗。

是夜,任何人均可乘此机会到别人家田地里摘取一些瓜果,不视为偷。

所摸之物只允许用手拿回,不得用篮筐之类盛装,意思是计个好兆头。

已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农作物不可摘摸,否则意味着“倒霉”。

此俗今不存。

【舞香龙】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九华山一带民间据“九龙戏九华”的传说,扎9条草龙,并插排香于龙身上点燃。

人们敲锣打鼓,舞着草龙走村串户,庆贺丰收。

此俗今不存在。

【重阳节】九月九日称“重阳”、“重九”。

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以往有登高借以避灾之习俗。

建国后,一些机关、团体、学校常于此日组织人们秋游,登高。

近年来,尤重视于此时组织敬老活动。

该节日已由国家法定为“老人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为祭拜祖先亡灵的节日,俗称“下元节”。

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居民,每逢此日用红、绿纸折叠成“仙衣”,用锡箔折叠成“银锭”,装入用白纸糊制成的箱子或袋子中(正面写“谨见冥宝一封,彩衣一身,献XX受纳”,落款“子孙XX百拜”,背面写“X年X月X日谨封”,“金银包”),祭奠时焚化,以送给亡灵享用。

此俗今已废止。

【冬至上坟】十一月“冬至”之日,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乡民有扫墓、迁葬、立碑之俗。

上坟时给墓堆上添新土,谓“堆上一层土,盖上一层被”,以告慰亡灵。

旧时,宗族祠堂于是日举行隆重祭祖仪式,今废。

【祭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祭灶日,一称“送灶日”。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即“灶王”),是民间信仰的神。

是日晚饭后,人们把锅灶清理干净,贴上新的灶神像,换上新对联(一般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点香烛祭拜后到门外烧化旧的灶神像,谓送灶王上天。

青阳县有些农户家还摆上3碟供品(豆腐、麦芽糖、灶马),之后与旧灶神像一同焚化,一边叩头一边念念有词:“豆腐一盘,糖一盘,欢送灶君上青天;见了玉皇大帝面,不当言者则莫言”等,以祈祷平安。

此俗今不多见。

【阴骘大会】又称“大法会”。

“阴骘大会”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群众性活动。

据传,新罗僧地藏来到九华时先至山下老田吴村,后卓锡东崖。

吴姓人因此建“九华行祠”以垂圣迹,并以“九华山主”自居。

至民国期间已扩大到“柯、吴、刘、罗、姜、钱”六大姓,组成“九华山阴骘公”,并创建“阴骘堂”。

“六大姓”轮流任香首、副香首,举办10年一届的“阴骘大会”,并派员管理“阴骘公”的山林、田产。

自1927年10月15日举行首届之后,1937年、1947年的10月15日又先后两次举办“阴骘大会”。

会址在祗园寺、化城寺。

“阴骘大会”持续数日,人们用红绿绸缎扎制焦面菩萨和“三十六鬼王”,悬挂旗幡,陈设阴骘文和水陆画像,唱“目连戏”、“傩戏”,各丛林、寺庙还配合开展引庙、打水陆、拜忏、放生、放焰口等佛事活动。

此俗在建国后一度废止。

九华山对外开放后,虽恢复办大法会,但其组织形式已有根本性的改变,内容也作了相应调整。

1987年10月15日,在化城寺广场举行了第四届“大愿法会”,搭戏台演出“目连戏”与“傩戏”折子戏,戏台匾额为“风月犹存”、戏联为“度四十年月明花阴而今风调雨顺人喜神欢忆旧例;看八万里星移斗转至此国富民强山歌水曲庆良辰”。

此次“大愿法会”吸引来众多的中外宾客,盛况空前。

【百子会】七月三十日前后数日,四方香客自动组织起来赴九华山朝拜地藏菩萨道场,不满百人的称“小百子会”,满百人的称“百子会”,近二百人或满二百人称“双百子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