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发展:发展是个体身心连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了量的积累,也包括了质的改变,既包括增进,也包括了衰退和消亡。

年龄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多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它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并不会完全相似。

简答论述心理发展的系统观,发展观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的阶段论
年龄
特定心理危机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3 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3〜5 岁主动对内疚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5〜12 岁勤奋对自卑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12〜20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
20〜24 岁亲密对孤独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避免亲密,关系淡漠
24〜65 岁繁殖对停滞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65 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有秩序感和意义感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埃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relations ),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

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一亲;第二阶段一亲;第三阶段一庭成员;第四阶段一B居和学校师生;第五阶段一伙和小团体;第六阶段一人;第七阶段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第八阶段一个人类。

班杜拉观察模仿四步骤强化四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强化: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

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
的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这种探讨思维与语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大胆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由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横断研究: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的背时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就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许多长处;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各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犀利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聚合交叉研究设计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第四章胎儿的发展
影响胎儿发展的因素
一、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1母亲的体重
2母亲的身高
3母亲的孕史
4母亲的营养
5RH 因素
6 母亲的年龄
二、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三、药物及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1药物的影响
2酒精的影响
3吸烟的影响
四、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1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
2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2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3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什么叫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

婴儿依恋:依恋是指婴儿与主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谅解,由于婴儿的一连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应;而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显赫会反应阶段(出生~3 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
3特殊情感内联结阶段(6 个月~3岁)
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
关于婴儿言语的理论
1 强化说(巴莆落夫)
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3 模仿说(阿尔波特)
4 认知说(皮亚杰)
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游戏理论:1复演说(霍尔)2 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3机能快乐说(彪勒)
4生活准备说(格罗斯)5 成熟说(博伊千介克)攻击性行为:侵犯性行为又称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谚语的攻击,还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亲社会行为:即准备帮助他热病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等。

当儿童资源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

性别角色认同:习惯别角色仍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信念。

性别化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了两性见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中的决定作用。

他们认为是儿童性别句顶了父母或其他人怎样对儿童事实性别化的教育。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态度和行为的两种机智是直接训练与观察学习。

任职论则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以来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
守恒:这是皮亚杰术语,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便的认识。

角色采择:所谓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须的认知技能。

学习障碍与儿童精神卫生的关系:详见P277
第八章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在表现,是初中生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 自我意识高涨
2 反抗心理
3情绪边县的矛盾性特点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幼儿自我中心的区别详见P365
“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属于,指主题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幼儿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许多观察表明,幼儿很难脱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地理解、评价周围事物及其与其他人的关系等,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虽然幼儿能够识别自己的左右手,但却不能理解站在对面人的左右方位具有对自己而言的相反性。

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到入小学后就逐渐地消失了。

在初中声思维中再度出自的自我中心与幼儿时的自我中心具有本质的区别。

初中生已经能
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能够分清楚现实与想象的区别,能够了解和考虑别人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