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国家林业局2015年12月规划背景1982年9月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建设,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3101处,总面积达万公顷,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
全国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7亿人次,创社会综合产值5600多亿元,已成为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阵地、绿色富民惠民的重要途径、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
城郊森林公园是指地处城镇或城镇周边,以森林景观为主体,生态环境良好,休憩健身设施完善,开展公众游览、休憩、健身、科普、文化等活动的户外特定区域,免费或低门票向公众开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建成区快速扩张、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郊森林公园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亮点。
城郊森林公园为保护、修复城镇森林生态系统、提升城镇生态承载能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增加百姓生态福祉、推动绿色城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逐渐成为了新型城镇化中有生命的公共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科学指导、合理布局、有序推进、规范建设、有效管理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满足广大城镇居民享受良好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年)》、《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特编制《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录一、发展城郊森林公园的必要性建设城郊森林公园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推进城镇绿色化发展、增强民众的生态福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加强城镇生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城郊森林公园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和历史文化等人文要素,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屏障、绿肺和天然氧吧,有利于增强城镇生态承载能力,保障城镇生态安全;有利于拓展公众生态休闲空间,提供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形象。
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加强城镇生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镇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增加城镇居民生态福祉的迫切需要城郊森林公园拥有配套完善的休闲、健身、科普、游览等设施,免费或低门票向公众开放,公益性强,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郊森林公园的发展可以让城镇居民享受到“出门见绿”、“抬脚就进公园”的便捷。
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有利于公众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满足日益增长的户外健身、休闲的需求;有利于广大城镇居民生活在绿色城镇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利于公众切身感受生态保护和建设带来的变化,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
因此,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三)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城郊森林公园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在城镇、及城镇周边、敏感地带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进行森林保育和植被恢复,构筑起多样化的森林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城乡生态建设连接畅通、同步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增加生态用地;有利于加强养护管理水平,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对于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统筹发展意义重大。
(四)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弘扬公众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城郊森林公园贴近百姓、服务百姓,公益性强、关注度高、辐射面广,是传播生态文化、开展自然生态教育的天然大课堂。
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有利于公众共享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引导热爱自然、崇尚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有利于公众感受生态文化、获得生态知识、增强生态道德意识;有利于公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增强其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壮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社会力量。
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对于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意义重大。
(五)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森林是城市之肺,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坚持近自然造林、乔灌草搭配、乡土树种为主,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确保城市森林建设始终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有利于引导广大市民了解、支持、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真正把城市森林建设的过程变成普及林业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让建设和保护城市森林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与自觉行动。
二、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成效和挑战(一)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初显成效长期以来,森林风景资源保存较好的偏远地区的森林公园发展较快。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位于城镇及城镇周边的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逐步成为森林公园发展的新亮点。
在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合肥、福州、青岛、厦门等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城郊森林公园发展速度尤为迅猛,且初见成效。
据初步统计,全国共建成城郊森林公园900多处,全部免费开放,为公众提供了近2亿人次的生态休闲健身服务。
例如:广东省已建立城镇森林公园310处,总面积约万公顷,占广东省林业用地的%,80%城镇森林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年为上亿人次的市民、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健身、观光等服务。
山西省建立城郊型森林公园78处,分布于68个县级行政区,面积万公顷,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直接受益人数达到2400多万人,还为社会提供5000多个公益性岗位。
各地为积极推进城郊森林公园的发展,不断加强政策保障措施。
例如: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7年,新增森林公园1037处”,确定了每个市、县、镇至少分别建设3处、2处、1处森林公园的发展格局,并将森林公园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考核任务指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全省新建100处以上城郊森林公园,规划面积超过10万公顷,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城镇,实现‘百城百园建设,造福千万百姓,每县建成一处以上城郊森林公园’的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25处市民休闲森林公园,规划面积万亩。
同时,各地相继出台了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来规范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
例如:山西省颁布实施的《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明确了城郊森林公园的规模、绿化标准、建设标准;广东省编制和制定了《广东省森林公园和公园体系建设规划(2013—2017年)》、《市、县和镇森林公园建设标准》、《市、县和镇森林公园建设检查验收办法》、《森林公园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森林公园建设指引》和《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系列标准和办法,规范和提升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技术指导意见》、《市民休闲森林公园项目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市民休闲森林公园考核管理办法》等。
(二)城郊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挑战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仍处于局部区域推进阶段,大部分省、区、市对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认识不足,尚未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未将其作为城镇生态公共基础设施,城郊森林公园数量、质量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二是从需求上看,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的主导需求之一,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10亿,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将超过8次,城镇居民快速增长的生态、休闲、健身需求与城郊森林公园发展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
三是从自身发展上看,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稳定的投资渠道,城郊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自然教育设施、生态服务、监督管理、运营养护、人才培养等内部建设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园林化、城市化、人工化特征偏重,森林公园的功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重在自然、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发展方向,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以绿色惠民、绿色富民、绿色育民为目标,完善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总体布局,规范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统筹城镇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利用,不断满足城镇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培育生态意识,推动绿色城镇发展,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协同发展。
(二)基本原则——尊重自然、保护优先。
遵循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保护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遗迹,弘扬民族传统,保持森林生态特色,坚持将保护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贵在和谐。
城郊森林公园服务城镇居民,要以人为本,贵在和谐,在保障城镇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建设内容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全国城镇布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自然地理特征、森林植被分布规律等因素,坚持科学区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城郊森林公园。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指导性,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生态修复、坚守红线。
加强城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治理,划定城镇森林、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面积控制线,提升城镇生态承载能力,保障城镇生态安全。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6—2025年,其中: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25年。
(四)总体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城郊森林公园发展格局,使城郊森林公园成为林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生态修复治理的重点内容、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载体、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设城郊森林公园,让森林走进百姓生活,共享林业发展成果,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满足绿色城镇和宜居城镇建设的需求,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的需求。
近期目标(2016—2020年):优先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加强城镇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森林景观质量,扩大城镇生态空间;加强大中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健身游憩等设施建设力度,满足4亿城镇居民森林休闲、健身需求;加强科普宣教平台建设,开展自然教育和森林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