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园林设计是生态的【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原则。
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的自然资源,充分的安排好空间层次,利用自然光照、通风,运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加强资源和物质的循环使用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依靠自然生物本能的恢复和适应性来创造一个生态的景观环境。
它主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建立。
在建立和发展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同时,更多的去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
这些都是生态设计的各个表现原则。
在某个设计中如果涉及到一点或者多点原则,都会被称为生态设计。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理设计概念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及重要思想:二战后,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更加要求生活环境质量。
景观行业的工作领域和范围越发广泛。
开始从小区域的设计或者孤立的公园和花园发展到了社区、城市、郊区等范围,园林景观行业的责任慢慢的转变成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和创造室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师背负的责任越来越重要了,所有包含了不仅仅是美化和创造环境,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持续性发展。
它与生态科学相结合。
今天,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环境的意识慢慢深化到人们的心中,无论是不是受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有意识的遵循保护环境来进行设计,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原则是不可或缺的。
(《景观设计概论》作者:陈国平中国铁道出版社)中国人造园向来强调"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园冶》作者: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景观同样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于自然应有的一个态度。
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家就提出“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料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而“地球资源极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危机。
这一切,都逐渐把人们从对美与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对文化的关注。
设计师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自然风比空调更健康。
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在此背景之下,“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设计遵从自然》作者:(美)麦克哈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理念受到推崇,产生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设计。
20世纪中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一方面人们对景观的破坏,导致生态功能失调。
引起人们注意,另一方面,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在景观规划研究的应用促进了景观生态的飞速发展。
I Mcharg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把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考虑,运用到景观规划中,提出了自然设计模式。
(ndscapePlanning,1981,8(2):109~120)70年代,通过Mazur 和ruzicka等景观生态学家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并成为国土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试论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特点作者:肖笃宁北京林业出版社1991.13~26)进入80年代,人们已经在周边找不到一块不受人类影响的景观了,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发展成为综合考虑生态、社会过程以及两者之间时空关系。
利用生态知识来管理经营景观资源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
它主要强调通过格局的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这种思想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又一次思维转变。
(Cook E A and vanlier H 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works, Elseviver,1994,1~69).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是在1939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 特洛尔提出的。
它是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的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综合诸家之所长及近年的发展,我们试给景观以如下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作者:肖笃宁李秀珍《地理科学》1997年第四期)2生态设计2.1生态设计的概念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质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
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为。
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针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和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的城市绿地生态设设计》作者:邓家伟)2.2生态设计原理以上述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并结合约翰•莱尔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罗伯特•萨尔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原理,以下就是它的原理。
2.2.1地方性地方性的设计是根据人们熟知的生活的自然环境做出的符合地方的设计,具有代表性。
那么,对于任何一个设计,景观设计师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做设计?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设计?自然能帮助我们什么?设计尊重场所文化,即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知识。
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
包括一草一木,一山一石。
这些可以被是被赋予精神的。
它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
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做个关于人地关系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
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原址是粤中造船厂,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忙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
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来看,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
从人文元素来看,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以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
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俞孔坚,庞伟,足下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3)2.2.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
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要保护资源,减少能源使用,对原有资源进行改造再利用。
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不是把旧船厂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开发,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
但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离。
(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2002)2.2.3让自然做功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局部调节气候;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
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丰富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未生物多样性而设计”。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
2.2.4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城市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系统支持也往往被遮隐。
自然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
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景观,应该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以下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进行验证进行学习和判断某个设计是否具备生态功能,设计的发出点是要以尊重自然为出发的。
设计的目标应该是以不断持续为目标,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总结:一个好的生态景观设计,是在于设计师们把握生态理论,运用实践综合起来的设计模式。
我们要把握生态设计理论和生态过程相结合的交叉这一核心,促进发展。
景观生态设计的生命力在于运用,我们应该努力扩展应用领域,除传统的自然保护,土地以外,发展与生态相联系的各个知识领域,使得生态设计融入我们的生活环境,贴近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