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学第五章
间苗补苗:每丛2~3株茶树为宜。播种时,每穴一般 播种4~6粒,如全部出齐,则密度过大,需留优汰劣, 把生长势较差的弱小苗、受冻较重的茶苗、紫芽叶苗 等性状差异较大的茶苗拔除,如果间苗时被拔除的是 健壮茶苗,则可作补苗用。 促苗养苗: 幼龄茶园中虽已施过底肥和基肥,但在不 同时期仍需追肥。如:幼苗出齐后,可用稀粪水追施, 并经常喷施复合型叶面营养液。翌年4月下旬和6月下 旬,常规茶园每亩追施尿素5~6kg,密植速成茶园追 施尿素7~10kg,离根茎15cm左右开沟,沟深5cm, 施后盖土。
支沟 与茶行平行设置,缓坡地茶园视具体情况开设,梯 级茶园则在梯内坎脚下设置。支沟宜开成“竹节”沟。 隔离沟 在茶园与林地、荒地及其他耕地交界处设隔离沟, 以免树根、杂料等侵入园内,并防大雨时园外洪水直接冲 入茶园。随时注意把隔离沟中的水流引入塘、池或水库。
等高截水沟(支沟):坡面较长或坡度较陡的茶 园需设等高截水沟,其作用是积蓄雨水,并排泄多 余的水入纵沟。坡地茶园每隔10行开一条横沟。 梯式茶园在每台梯地的内侧开一条横沟,沟宽、 深各为0.35米左右,在沟内每隔3-4米左右筑一小 土埂或挖一个小坑,以便拦蓄部分雨水,使之渗 入土中,供茶树吸收利用,并可减少表土随水流 失,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保泥沙。
2018/3/7
茶苗种植深度示意图
种植茶苗根颈 离土表距离3 cm左右,根系 离底肥10 cm以 上。
茶树幼苗期管理
“成园不成园,关键头一年”。幼苗期茶树 “怕旱、怕晒、怕冻”,必须做好“抗旱保 苗”、“及时间苗补苗”、“合理施肥、促苗 养苗”工作才能保证茶园出齐苗、出壮苗,早 日成园的目标。 抗旱保苗:茶苗出土后,采取插遮荫枝(树枝、 作物秸秆等)和间作遮荫物(大豆、玉米等) 的方法及时遮荫,掌握遮荫度为60%左右,及 时浇灌,每隔3~5天需浇一次水,使土壤持水 量为70~90%菹围内。
2、园地具体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划分基地地块,坡度在25以上 作为林地,或用于建设蓄水池、有机肥无害 化处理池等 土层贫瘠的荒地和碱性强的地块,如原为屋 基、坟地、渍水的沟谷地及常有地表径流通 过的湿地,不适宜种茶,可划分为绿肥用地
低洼的凹地划为水池 其他宜茶地块也不是全部都要用于种茶, 应按地形条件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的 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 的林地,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 环境。
5、防护林与遮阴网
凡冻害、风害等不严重的茶区,以造经济林、 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为主。一些不宜种植作物 的陡坡地、山顶及地形复杂或割裂的地方,则 植树为主。植树与种植多年生绿肥相结合,树 种须选择速生、防护效果大、适合当地自然条 件的品种。乔木与灌木相结合,针叶与阔叶相 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灌木以宜作绿肥的 树种为主。园内植树须选择与茶树无共同病虫 害、根系分布深的树种。林带必须与道路、水 利系统相结合,且不妨碍实施茶园管理使用机 械的布局。
4、种植方式
(1)茶籽直播 高海拔(800mc以上,冬季寒冷地区)仍合适 (2) 茶苗移栽 要用符合GB标准茶苗 时间:晚秋或早春,茶树休眠期 种植沟,施入基肥,每从2-3株
茶树沟栽示意图
挖沟时,表土放一边,底土放另一边。表土先 回沟底,然后施下有机肥和磷肥作底肥,再填 上细土(直播的多填些),即可栽茶或直播。
4、水利网的设置
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包括保水、供水和排水三个方面。结 合规划道路网,把沟、渠、塘、池、库 及机埠等水利设施统一安排,要沟渠相 通,渠塘相连。
渠道 主要作用是引水进园,蓄水防冲及排除渍水等。分 干渠与支渠。 主沟 是茶园内连接渠道和支沟的纵沟,其主要作用,在 雨量大时,能汇集支沟余水注入塘、池、库内,需水时能 引水分送支沟。
(一)现代无公害茶园建设规划要求
茶区园林化 茶树良种化 茶园水利化 生产机械化 栽培科学化
Scenery of the Tea Plantation
2018/3/7
(二)园地选择
1、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根据茶树对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我国 秦岭、淮河以南大约260万千米的地区是 适合茶树经济栽培的。
2、园地的选择条件:
在气候条件适宜于茶树生长前提下,着 重土壤、地形和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没有污染源和尘土。大气、 水质和土壤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环境标准。
(三)园地规划
1. 主要建筑物布局 要考虑茶园用地、场(厂)生活用房、道路和 水利设施用地、植物、树及其他用地等。 10公顷以上者 茶园用地70-80%,场及畜牧点用地3-6%,蔬菜、 饲料、果树等经济作物用地5-10%,道路、水利 设施用地4-5%,绿化及其他用地6-10%。
2、种植密度(规格)
行距150~170cm,丛距 26-33 cm,每丛1~3株 茶苗。
单行条栽种植行距150厘 米,丛距33厘米,每丛定 植3株,每亩种植约4000 株。 单行栽
双行条栽茶园,种植大行距 为150厘米,小行距为 33~45厘米,丛距26~33厘 米。
采用双行单株种植,大行距 1.5m,小行距0.35m,株距 (穴距)0.25m,每亩需茶 苗3600株
绿色食品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要 求相近,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物质。 A级绿色食品虽可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但 他有严格的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 产品标准(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
低残留茶,指茶叶中农药残留量符合欧 盟制订的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低残留茶目前尚无管理系统和颁证制度。
第一节 新茶园的建立
无公害茶园的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充分利用
光、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
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 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崭 新种植模式。
二、茶园规划
现代无公害茶园建设规划要求 园地选择 园地的规划
2018/3/7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 置隔离沟
四、茶树种植和初期管理
1、 茶树良种选用
全国审(认)定的茶树品种共有95个,其中有性系地方品种17 个,建国后育成的无性系品种65个。 种植适应当地生长(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茶树品种 结合企业产品定位及品种的茶类适制性,再次筛选满足上述 两个条件的茶树良种 要注意早、中、晚品种生育特性的合理搭配。克服“洪峰” 现象。品质特性的搭配:生化成分;成品茶品质
《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 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其要求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审查颁证,获得有机茶标识的茶叶。主要特点是在生 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肥料、农药、除草剂、食 品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受重金属污染。
绿色食品茶 是根据我国国情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
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产品面 向国内市场,是由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的产品。
茶园“竹节沟”是按等高线或以1/120的梯度在茶园 内修建的排水沟。“竹节沟”以沉沙坑和竹节坝依次 相连而成,沉沙坑深45cm,宽60cm,长100cm;竹 节坝长约50cm,比茶园地面低15cm(即坝高30cm), 以利水缓慢流入下一个沉沙坑。“竹节沟”的一端与 茶园内的主排水沟相连。从沟内挖出的土壤堆于沟的 下沿,并将它修筑成一条挡水的小堤坝。“竹节沟” 的间隙依茶园坡度而定,一般在6~15m之间。沉沙 坑内的泥沙被定期清理,放回到沟上方的茶园内。
双条栽
3. 种植前整地与施底肥
种植前整地:种前未曾深垦的重新深垦,已经深垦的 则开沟施入基肥。平整地面后,按规定行距,开种植 沟,可用机械可沟。 底肥
施肥方法:肥料多时,可以全面施,如果数量少,要集中条 施。条施时,表土移开,开深50cm的沟,沟底挖松,按层 分施,层层覆土,表土移回。施肥后经过几个月的腐解,待 土壤下沉后方可整地,在沟上种茶。种茶时,茶苗或茶籽不 可直接与底肥接触,应相距15cm以上,即施肥至离地面 20cm左右。再用表土填。 肥料用量:亩施腐熟有机肥3-5t,饼肥0.15-0.2t,磷、钾肥 各30-50kg(磷肥应提前一个月与有机肥混合堆沤)
(2)行道树布置 茶场范围内的道路、沟渠 两旁及住宅四周,用乔木、灌木树种相 间栽植,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茶树, 更提供了肥源。一般用速生树种,按一 定距离栽于干道、支道两旁,两乔木树 之间,栽几丛能作绿肥的灌木树种。如 道路与茶园之间有沟渠相隔的,可以栽 苦楝等根系发达的树种。
遮荫树布置
我国除南方的部分茶区种植遮荫树外,一般 茶区茶园内都不布置遮荫树,只种行道树以 改变小区环境。 一般认为,在夏季叶温达30 度以上的地区,栽遮荫树是必要的。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
我国产茶区
南方地区及地形
地理位置: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 原以东,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 各省,和西南三省
自然地 理环境
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和热 带季风气候 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 陵交错,山青水碧,平原地区河 湖众多 土壤——长江以南广大丘陵,红 壤广布,四川盆地紫色土,南方 平原地区水稻土
3、道路网设置
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 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 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 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 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主干道:以场部为中心联络各区,贯穿全场每个作业区(若原 有公路贯穿全场,则不必重建),路宽6~8米,可供拖拉机、 汽车行驶。纵向坡度小于6 °,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5 米。 支道:供园内小型机具行驶,宽3-4m,每隔300-400m设置一 条。与茶行平行。 步道;供采茶人员进出茶园和管理茶园时使用,也是茶园分块 界限。一般路宽1.5-2.0米,每隔50-80m设置一条。茶园四周 的步道,即包边道,与园外相隔。 地头道:供大型作业机调头,设在茶行两端,宽:8~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