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党制度比较:政党间的关系模式【摘要】在西方的执政与在野模式中存在着熔权制与分权制的区分:在奉行熔权制(或称议会内阁制)的西方国家中,执政党执掌行政权与立法权;而在奉行分权制(或称总统制)的美国,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乃近现代宪法所划分的三种国家权力,行使这三种国家权力中的任何一种权力,可称为“执政权”,获得执政权的政党即是执政党,其执政党与熔权制国家的执政党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但是,我国的执政党制度及它所体现的理念完全不同于西方,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在政治关系、政权关系以及政党关系中都呈现不同形态。
【关键词】政党制度比较政党关系模式引言:在政治学上,执政是相对于在野而言的,存在执政党理论上就意味着存在在野党,而不论执政党与在野党是合作关系还是反对关系。
执政党是代议制下政党政治的产物,代议制是现代政治的体现。
选举权的扩展以及代议制的规范使得民主政治在国家层面上日益变为选举政治,政党也越来越成为从事选举和赢得选举的首要工具。
在选战中赢取议会多数议席或大选多数票而获得组阁权的党派被称为执政党,相反,沦为少数而被阻隔于权力中枢之外的党派则成为反对党或在野党。
无论执政还是在野,都以共同接受既定的游戏规则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执政党与在野党都是体制内政党,体制的逻辑要求,党派必须合法(合乎法律程序)进入国家政权。
一、西方的执政在野模式:熔权制与分权制的区分执政党在英语世界中称“ruling party”或“governing party”意即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的政党或政党联盟,而不论其是否全面控制议会立法权或是否控制其他国家机关及地方行政机关。
对西方人来说,能够组织和控制政府的党派就是执政党,执政党因其进入国家权力中枢,成为国家政治的主导力量,故可在一定范围与时间内实施国家的决策权,决定政治资源的分配,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规定政治进程的速率与方向,从而表现出政治的本质特征——ruling或governing.在奉行熔权制(或称议会内阁制)的西方国家中,执政党直接行使的政府权力种类有多有少。
英国的执政党所直接行使的政府权力种类最多,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和颇大程度上的司法权。
其他同类国家的执政党一般只直接行使行政权和立法权。
无论如何,不存在仅仅行使行政权的执政党。
西方熔权制国家的执政党制度体现下述理念:第一,所谓执政党,指统一掌握和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政党。
成为执政党,这是一个政党的最大胜利;掌握和行使对执政党的反对权即成为反对党,这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是政治成就,因为反对权实质上也己成为一种国家权力。
未能进入国家机构的政党或普通政党属于失败的政党,面临生存考验。
第二,政党获得权力的途径必须合法化,即必须获得人民的授权。
在西方国家看来,竞选并赢得足够数量的选票是唯一可接受的获得人民授权的方式。
他们反对政党采取其他途径获取权力。
第三,存在着政党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分野。
普通政党仅仅享有政治权利,即是说他们有权进行政治活动,但普通政党的政治活动对社会没有强制约束力,国家权力才能强制约束社会。
一个普通政党一旦赢得多数选票,便行使国家权力中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第四,既服从多数党的执政权,又承认少数党的反对权。
第五,一个政党作为执政党,只享有执政党的地位及权力,而没有其他特定地位及权力。
而在奉行分权制(或称总统制)的美国,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乃近现代宪法所划分的三种国家权力。
行使这三种国家权力中的任何一种权力,可称为“执政权”。
获得执政权的政党即是执政党。
其执政党与熔权制国家的执政党不可同日而语,正是因为美国不实行由国会多数党组织政府的体制,所以即使出现罕见的由同一政党入主白宫并掌握国会两院多数议席的格局,总统仍然不可能像英国首相那样通过号令国会多数党议员而驾驭国会。
而在白宫与国会分属两党的常态下,严格说来,掌握白宫的党和掌握国会的党实质上都是执政党。
因为,两党所分别掌握的行政权、立法权皆是广义的政府权力。
他们既用国会与总统的名义相互较量与合作,也直接用民主党、共和党的名义互相制衡。
总统对本党的国会议员还享有美国式的领导权,但对国会中的另一个执政党却连美国式的领导权也没有。
因此,美国两个政党相互之间完全平等,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体决定执政权的归属;细化执政党的责任,各个政党必须为其获得的执政权向各自的选民负责;这种平等所反映的是美国宪法的三种选民之间的平等理念,即选举总统的全国选民、选举参议员的全州选民和选举众议院国会选区的选民之间的相互平等。
它们彼此只能协商,任何一方都不能号令、领导或强迫另一方。
它们各自都获得了一定的宪法权力或执政权。
共同的国家利益迫使它们运用各自的执政权相互合作。
但是,两年一度的选举又使它们永远相互竞争,以保住现有的执政权,并扩大之。
①人们常津津乐道的执政党的所谓的审慎、理性的品格,在代议制民主条件下,极而言之,是在野势力对国家权力的觊觎和对执政党的政治挑战造就的。
在熔权制国家,在野党对执政党的制约首先是利用代议体制的竞选机制,在议会议员的选举上针对执政党政府的局限或弱点提出自己的竞选纲领和政策主张,争取选民的支持,以获得议会的多数地位。
而在分权制国家,反对党主要是利用国会的立法权、议案审议权来“敲打”执政党政府,尤其是在反对党占据国会多数议席的情况下,政府议案凡不符合反对党利益与偏好的,都有可能被搁置为废案、被修改或被否决。
其次,不论是熔权制还是分权制国家,在野党还拥有体制赋予的大量的手段,如议会的质询权、听证会制度、提不信任案、弹劾程序等等,向执政党政府发难。
此外,在实行地方自治或联邦制的国家,由于地方政府首长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党提出候选人参加竞选,故有些地方政府首长所属的政党在全国议会中是在野党,在地方上却是执政党(如日本)。
②欧洲国家普遍确立了反对党制度,即承认反对党的合法存在和监督作用,从而把执政党置于反对党的监督与制约之下。
在英国,反对党通过各种形式揭露执政党的错误、违法、失职和犯罪行为,利用议会中的监督程序如质询、调查、听证、辩论、提案、弹劾等追究执政党的法律责任。
为了保证反对党的监督作用,许多欧洲国家从法律上赋予反对党议员特别的人身保护,使他们免受打击和报复。
欧洲国家许多高官(执政党成员)常常因腐败问题在反对党的穷追猛打下,被迫丢官弃职。
③因此,执政党政府执政地位的维持,已经不仅仅取决于执政党政府的“政绩”,而是主要取决于执政党政府(执政精英)按照宪法和法律合法运作国家权力的意志、理念、能力和技巧,尤其是学习、革新能力和处理同其他社会利益集团及反对势力关系的能力和技巧。
二、中国的执政参政模式:多党合作制中的执政党与参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但是,我国的执政党制度及它所体现的理念完全不同于西方,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选举制度不实行以政党为单位的竞选,这是它区别于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点。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种国家机关无不是经过选举程序或人大的决定、任命程序而产生的。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也正是得自选举程序。
虽然,我国的选举制度尚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革完善,然而,这并不能否认党通过她的党员赢得选举而获得执政权这一事实。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创立的,其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统一战线理论;二是人民民主理论,其中统一战线规定了这个制度形态,而人民民主规定了这个制度的价值取向。
这个政党制度形成后的核心功能就是增强人民的团结和合作,推进人民民主的建设与发展。
④综合分析我国执政党制度、该制度的实际运行及国内对该制度的理解和说明,可知我国的政党制度理念有下述要点:第一,在政治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⑤中国共产党集领导党与执政党为一体,这是我国执政党概念的首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党始终当好“三个代表”的自觉追求和人民的选择,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相对于其他政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而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相应地又决定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不能用来决定共产党与其他政党谁执政谁在野,而只能决定他们各自出而担任国家公职的人选。
由于集领导党和执政党两种宪法属性于一身,我国执政党的地位要高于西方国家执政党;我国执政党的权力同样要大于后者。
⑥第二,在政权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在我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在政权之外是领导和被领导,在政权内则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和在政权内外的相互监督关系。
这种关系受领导党被领导党关系制约,因而参政党维护执政党的地位,对之不提出挑战:执政党则对参政党坦诚相见,与之协商执政。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负责组织政府,并且在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起着核心的作用。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工作,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他们皆有各自的党员当选为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有些还担任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一些领导职务。
第三,在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亲密友党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既密切合作又相互独立两个方面。
民主党派的参政是独立的、自由的参政,是有法律保障的参政;而且只有在独立的、自由的和有法律保障的条件下参政,民主党派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
总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种“多重化的党际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模式。
同时,也应当看到,这种政党关系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存在着多元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但在现实的政党体制运作过程中,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仍然带有一定的依附性,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党关系中缺乏相对独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⑦结语当前,积极推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建设,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政治权利,防止因民主党派政治功能的弱化而使我国政党关系失去平衡。
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也应当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水平的参政议政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政党关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胜任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①蒋劲松:《从应对“9·11”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载《美国研究》2003年第1期。
②陈明明:《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关于政党及其革新的一项词语梳理》,载肖滨、郭忠华主编:《中大政治学评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总论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