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缺一不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谈教育改革近日,就目前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教育等热点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
记者:现在很多人在总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认为,主要在于高校的年年扩招。
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吴德星:这种观点我不同意。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你想想,全国有13亿人口,可全国的高校入学比例,把职大、成人、电大等教育都加进来,也就是30%,如果单算普通大学,那就连这个比例也达不到了。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就业困难,一部分是因为金融危机冲击,企业岗位容纳减少了,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就业择向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值很高,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对未来发展有利的位置。
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是由国家发展不均衡造成的。
大的环境没构筑好,学生在自由选择职业方面余地小,我认为这是核心问题,而且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实际上,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才是真正最缺乏人才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又都是贫穷落后的,所以导致没有人愿意去。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我国逐步地解决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问题。
记者:最近,国家在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时,很多专家参与了讨论,其中就有人提出不要再进行文理分科,如何看待文理分科的问题?吴德星: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分不分科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考试制度。
如果现在是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就不应该再分科,这是教育规律。
但从现实角度讲,改革会给大家带来不小的麻烦。
因为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按照这个基本定向走了,突然间要改革,有点措手不及,这可能就是出现50%的网友反对分科的原因。
核心问题是要彻底改革考试制度。
现在我们还用过去的办法衡量一个学生,一切都以分数为导向,这就导致素质教育费尽力气还是搞不上去。
记者:据了解,你一直坚持把精英教育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是这样吗?吴德星:是的。
实施精英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
这首先需要我们避免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就是把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等同起来。
事实上,新形势下的精英教育绝不是传统的“贵族教育”,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精英。
精英教育强调的是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支撑条件和一流的管理,让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中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全面教育、能力培养和个性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
精英人才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才。
其基本特征是:更善于追求深入的开放式思维,对于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知识、理论和实践基础扎实,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具有运用知识与技能,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可以看出,精英教育实质上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未来成为学术精英、管理精英和科技精英的潜质和基础。
这也为学校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那么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吴德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应立足精英教育。
两者都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要求学校在国家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总体形势下,更加重视精英教育。
记者:现在许多高校都一窝蜂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吴德星:当前,高校发展中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定位问题。
中外高等教育历史和实践证明,真正办好一所大学,就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模式与路径不可能是唯一的,而应是多样的。
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质和独特风格。
简言之,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在大学发展中,大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
大学特色来源于大学的本质与规律。
只有遵循大学的本质与大学的发展规律,大学才能办出特色。
大学特色不会自然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学要形成特色就必须在正确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懈追求、长期积累,经历一个从探索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完善的过程。
同时,特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3月5日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王树国和东北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赫冀成做客本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联合举办的在线访谈,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质量问题。
不能用精英教育来衡量大众教育的问题近几年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看法: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下滑。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高校大扩招,录取分数线降低了,质量自然就下滑了。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代表说。
他举了一个反证:如果仅用录取分数线来作为衡量的一个标志之一,有些发达国家宽进严出就不能理解了。
因为学生在入学时不需要分数,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
“之所以形成这种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和民族从精英型高等教育转变成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人们可能还会用精英型概念来理解大众化的问题。
”他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与赫冀成代表的看法相同。
在他看来,社会之所以感觉高校质量下滑,一是前一段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学校由于扩招或者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摆在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家长面前,他们感受到现行教育与原来的精英教育完全不一样。
因为以前学校数量有限,而且办学规范。
现在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大学,这些大学在办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基础设施、教学规律的掌握方面,与原来的老牌大学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还是拿原来的清华、北大、东北大学、哈工大这些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由于基础所限或者是发展的能力所限,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
给社会直接的反映是现在的教学质量不如从前了。
”王树国代表说。
扩招过程正处于师资力量新旧更替阶段,也是社会形成高校质量下滑印象的一个原因。
当时,有些年轻教师刚走上讲台,而现在,师资队伍已经逐渐走向稳定。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
王树国代表说,前一阶段我们走过一些弯路,在培养层次上没有清晰的划分,老百姓把所有的层次当成高层次来统一对待,高等教育培养的模式和老百姓的期望值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老百姓自然就会感觉到反差比较大。
对于社会的误解,两位校长的态度都很明确: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向社会、老百姓、学生阐述这样的问题。
但是高等教育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有老师上课、有学生学就可以了。
高等教育很复杂,千头万绪,社会了解的并不多。
我们每个方面都和国外的一流大学有差距,都需要继续去努力。
包括“211”工程在内的100多所学校可以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这批学校质量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
高校和政府都要耐得住寂寞日本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校长到东北大学开国际会议,一定要参观东大的学校食堂。
看完以后这位日本校长非常惊奇:一顿午餐,各种食物加起来100多种花色。
食堂一日三餐,每天有两万多学生同时就餐。
“这种事情在我们那儿是不可思议的。
”这位校长特别感慨。
对中国高校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与国外大学相比,中国高水平的高校承担的任务要繁重得多。
比如说科学研究,国外名牌大学主要做基础研究,他们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手段就是前沿性的论文。
中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承担了科技创新的上中下游:基础研究做不好不行,技术开发做不好,转移不到生产力不行,另外还要求最好还能培育出高科技产业。
这还不包括诸如医疗、招商、就业等问题。
王树国代表认为,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不是盈利性事业,它所要做的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人才,一些高水平的学校还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一个纯粹的公益性事业,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
育人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以学生为例,从四年本科、两年硕士到三年博士,加起来就是9年。
毕业后走向社会,还不知道这个学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还需要社会的磨炼。
对于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活动,王树国代表最担心的就是短期行为。
比如说,今年一个项目立下去两三年就要出大成果,或者今年给你钱,明年要出高水平的论文。
老师们已经非常可怜了:兢兢业业工作,承担很大工作量,同时又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比如他们的科研经费得不到稳定的保证,他们在整个育人环节当中没有相应的待遇等等。
“在这样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情况下你给老师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求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做研究,实际上我们有时做校长真的觉得挺为难。
看到老师那么辛苦,我们其实心里也挺心酸的。
”他说。
在相对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作为。
在前几天刚刚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个团队就因为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赫冀成代表希望社会给高校两个好环境。
第一是政策环境。
高校就是高校,高校有它自身的规律和使命,不能什么事都能干。
他希望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时候,政府各个部门的政策是能够遵循教育规律。
政府各个部门不能光考虑自己这个行业、这个部门对高校有什么需求就出一条政策。
这样的政策多了,弄得学校无所适从。
第二是舆论环境。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不是象牙塔封闭在那里。
中国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大学里都会有反应。
赫冀成代表说,大学如果出事,我们一定要有责任感去解决它,但是千万不要太关注大学,社会上最好对大学多些理解和支持。
“我们的政府能不能耐得住寂寞,真正为了国家的未来,从今天开始,不为了三五年业绩的表达,纯粹是为了民族的未来,舍得下工夫给教育一个稳定的环境。
”王树国代表建议。
大学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这几年很多学校的硬件建设,比如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与过去相比,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学校的硬件建设发展起来了,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王树国代表说。
在他看来,中国的高校与外国名校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内涵建设。
这个内涵包括培养人才的基本环境和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也包括整个育人的过程当中,那些比较完整的或者有比较符合育人客观规律的细节上。
比如说学校的氛围,每一个老师的言谈举止,甚至包括食堂员工对学生的态度,宿舍员工对学生的态度,可能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