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赏析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赏析


列 文 森 认 为
, 在 现 代
列文森还在“人性”层面上进行对比:在道家看来,自然和个性都是善的,而对法家来说, 人性是万恶的。但儒家认为,人性是善的(《孟子》对此有详尽论述),因而易于教育,或者人 性是恶的(《荀子》对此有详尽论述),因此需要教育。从列文森的比较中,我们能看到儒家介 于道家的空无境界和法家相信暴力之间,是另一种“中庸”特性的证明。
(转变)
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国家政权的建立,共产党开始领导全中国。中国共产党 将儒教视为统治阶级的传统,开始进行儒教之外的创新,“非职业化”观念渐趋 被“专业化”所取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是传统文化下的儒生,而成为了现代社 会专业化官员群体。
三、“中庸” 特(性一)道路指向
儒家则是“内外”折衷调和的中间取向。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浅谈列文森“儒学观”
PPT制作者: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 位亲密的友人,更是一个不 会枯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 与他的交谈也不仅是令人愉 快的,并且能够不断地刺激 你产生新的视域与观点。
——史华慈
——魏斐德
很自然,列文森对于官僚—— 君主制的描述已经且将会被后来的 学者所修正,但是,其尼采式的暗 示——人们可能将自我的局限强加 于他人以服务于自身权力——将作 为其论述的核心长存下去。如其许 多洞见一样,官僚——君主制这一 概念也将继续提醒人们,悖论旨在 揭示真理的一个未知片段。
1
作者简介
约瑟夫·列文森
本书作者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哈佛大学博士,曾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ather”讲座教授,美国20世纪五、 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美国中国 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才华横溢、识见 深刻、风格独特,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
道家
利己主义
墨家
法家
“兼爱” ——利他主义
“外向”的社会 极端
儒家
道家
法家
(二)“人性”
新而再性世
精成是已界
墨家
( 的 权 力 中 心 之
可 供 选 择 的 一 种 方 法 ,
没 有 存 在 的 余 地 , 它 不
里 , 儒 教 的 “ 中 庸 ” 特
在对中国传统文人理想的探讨中,作者提到了明和清的绘画。列文森概括的核心 特征是业余精神,即文人绘画所具备的“非职业化”特征。据他的研究和发现,明朝 末年画界已形成一种风尚:官僚本人就是画家,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那些专业画家 却备受冷落。儒家官僚轻视“职业化”,因为“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对于思想表达和 获得社会权力毫无益处,相反,“非单一专业化”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知识传统则是进 身庙堂的必备训练。
2
列文森的儒学大观
“到了十七八世纪,先前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则被大多 数中国思想家公开地抛弃了。那些早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出现 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它表明即使没有西方工业主义的催化作用, 这个看上去平稳的、传统的中国社会,凭借自身的力量也将迈入 一个具有科学取向的社会吗?”
作者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就以两个问题为开端。
五、“博物馆”

在书的第三卷中,列文森 运用“博物馆”这一著名的 比喻,借以说明儒家传统的死 亡。“博物馆”的比喻代表 了列文森另一个“历史”观 念,这不是作为“发展”的历 史,而是作为“保存”的历史。
可以说《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正如作者所分析的,儒教与君主制度之间的这种既相互吸引、又彼 此排斥的张力的丧失,是造成中国君主制度瓦解的因素。
列文森谈到,尽管太平天国在它自己的时代里没有终结作为社会智 慧的儒教命运,但它驱使儒教消除了它与常规的中国君主制之间的紧张 关系,从而使儒教丧失了那种赋予其特性的东西,即它的活力,并且以 其对儒学新的致命的打击。
四、“张力”
儒教&君主制度
“从一开始,君主主义和儒学之间的矛 盾就存在,而且一直延续了下来。官僚知识 分子在为了社会的稳定而支持帝国集团的同 时,又常常表现出离心倾向,从而对王朝构 成威胁,王朝也因其离心倾向而经常排斥官 僚知识分子的力量。”
结合以上,我们能看到 儒教与君主制度之间存在着 张力,这种张力也发挥了决 定性作用——最终宣告了儒 家官僚已经成为了寄生虫。
但是将清初的思想家们的经验论与其对唯心主义的科学批评结合起来考察,就会发现它们本身 既不科学,也非必然导致科学的产生。
一、“科 学”
列文森列举了阿贝拉尔的唯民论、培根的归纳经验科学与中国古代
经验论者,通过观念对比分析,告诉我们不应该将这些清初的经验论者 视为科学家的先驱。它们的思想并不是中国将要产生科学之内在趋势的 征兆。此外,作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本能地希望社会稳定,就其意愿 而言,它们反对变化的观念和创新的要求。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 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 “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 象征。 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 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 论与争论,尽管70年代以来批 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 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杜维明
目录
Contents
作者简介 列文森的儒学大观 现代儒学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的小结
书中举了一例,被明代士大夫视为英雄的宋代著名艺术
二、“非职业化”特 家米芾就认为,人们不应该谈论书法和绘画的价钱问题,君 子不应成为金钱的奴隶。文人对金钱的鄙视即表现出来的对

职业化的轻视,正是儒学思想下的社会状态的反应。从中我 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家官僚和文人们具备的“非职业化”
和“非专业化”倾向。
列文森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研究”领域的 重要代表,他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其令 人瞩目的学术地位。
列文森的史学成就
“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
列文森在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中国学研 究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生前曾经获得过多项 重要的研究奖金。
他最著名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梁启超与近代中国 的心灵》和《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卷本。 作为 一名思想史家,列文森不仅精通历史学,还通晓哲学、 社会学、美学和艺术。其学术成果和研究特点,为国 内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