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高新区“生态·休闲”慢行系统规划探索

宁波高新区“生态·休闲”慢行系统规划探索

慢行系统是由一系列城市慢行空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串联而成的功能连续、环境友 好的慢行设施构成。慢行空间设计的空间环境要素大致包括:慢行特征分区(商业街、步行街、
滨水空间等)、慢行廊道(城市主要开放空间)、慢行控制单位(行政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1
等)。
1.2 慢行系统的整合性与生态性
慢行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它还需要衔接如开放空间规 划、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同时还需要与 土地利用开发情况相适应。具有对多个专项规划进行整合的功能,将它们与居民的生活、休 闲路径串联。慢行系统往往结合城市内如公园、滨水绿地等生态介质设置,具有较强的生态 性。
因此,规划的慢行系统强调慢行系统的休闲、健身功能,并积极融入区域休闲体系。
3
其 服务对象上,主要由步行系统与休闲健身自行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两者既相对独 立,又有结合。功能组成上,以休闲健身为主,兼顾其他生活功能。
图 2 高新区现状土地利用图
图 3 高新区分区图
4.2 多网叠合——整合多个功能网络
7
4.4.1 滨水慢行道发展策略 滨水慢行路径规划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安全、连续、可达、舒适、美观、功能多
样的滨水慢行网络,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滨水慢行系统与滨水空间、周 边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②滨水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可达性和空间、功能的多样化; ③ 滨水慢行系统的安全性; ④创造环境优美、舒适的滨河慢行空间和慢行环境。 4.4.2 滨水慢行道分类
滨水慢行网络主要结合高新区的水网进行规划布局。滨水慢行道主要分为滨水步 行道和滨水混行道两大类:
——滨水步行道:以步行为主,是由一系列交织连接的步行道组成,不仅满足了 滨水绿地内游人休憩、人流疏散等必要功能,还应起到塑造特色环境的作用。
——滨水混行道:主要是指可供行人与自行车混合行驶的滨水地区慢行路径,既 有休闲运动功能,又兼具生态体验功能。
规划骨架线都考虑混行道,滨水的慢行区段线以步行道为主。
图 14 滨水慢行道规划图
图 15 滨水混行道断面示意图 8
4.4.3 三类岸线步行道设置措施 基于对现状滨水岸线权属的分析,对三类滨水岸线的滨水慢行道布设进行分别研
究: 第一,对于现状的公共岸线,一般已经布设有滨水慢行道,考虑滨水区两侧的用
地功能和与周边设施的衔接,主要以保留为主,局部进行优化; 第二,针对私有岸线进行重点研究,对于规划要拆迁的地块,控制预留滨水慢行
这一城市特色。一是现状水网密布;二是开放空间“依水而建”,以河道特质及周边使 用为依据,形成主体景观水道、次级景观水道、临河而设的各级公园三级开发空间体系。 三是公共服务设施依水而建,现状建成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在新杨木碶路、甬新干 河、大桥江等主干河道沿线。四是水系沿岸的控制与公共性培育,居住片区的水系两岸 以满足居民日常休闲为主,相对封闭,公共性弱;位于核心片区的水系则具有较强的开 放性,应该培育其公共性。
1.慢行认知
1.1 慢行系统兼具“通勤”和“休闲”双重职能
慢行交通,是指一种有序引导居民从依赖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形成以步行、 自行车、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出行模式。因此,慢行系统包含了步行和自行车两大系统。慢 行系统不仅能遏制城市资源浪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而且也是城市公 共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们日常出行目的地串联,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慢行体验。 它肩负着“通勤”和“休闲”的双重功能。
步行绝对优先区是指区域内步行享有优先使用路面空间的权利。规划通过架高路 径、跨街连廊、部分时间行人专用道等多种方式确保行人在“步行绝对优先区”使用路面 空间的绝对优先权。
(1)区内步行绝对优先,骨干慢行道布局时应优先考虑在区内选择; (2)区内各地块是完全开放的,确保地块内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和开放性,并与地 块外慢行网络相联系; (3)通过慢行设施立体化设计、横断面优化设计等,建立以架高路径、空中连廊、 部分时间慢行专用路径等互为连接、互为补充、完善的慢行网络,为慢行者提供相对独 立、完整、安全的通行空间和具有多种不同体验的慢行环境; (4)设计平面、架高等多样化的慢行过街设施,保证慢行系统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5)划定城市慢行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公园/广场慢行区。区内主要慢行道宽 度不小于 5 米。 (6)严格执行沿路慢行道所在路段建筑退让道路严格执行“小于 24 米道路,多 控制 3 米;大于 24 米道路,多控制 5 米”的规定。建筑退界内的铺装需要与人行道或 公共开放空间中的铺装一致。强调沿路慢行道建筑界面或开放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7)结合交通宁静化等设计手段合理限制小汽车的流量、车速,保障慢行者相对 优先的通行权利。建议慢行绝对优先区内机动车车速限制为每小时 30 公里。 (8)合理引导区内建筑、广场公共空间、绿化景观、街道家具等,确保区内的慢
慢行系统与城市的水网、公园绿地系统、商业网点、综合交通网络、公共设施配置等城
市生命子系统联系密切。规划本着整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各个功能网络的现状和规划情
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梳理各个功能网络现状存在的问题。
图 4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
图 5 现状滨水岸线利用情况图
图 6 现状公园绿地分布图
图 7 规划滨水公园结构图 4
个片区进行分类,分成:商业商务慢性区、居住生活慢行区、滨江休闲慢行区、居住综合慢
行区、产业综合慢行区等五类。对各类分区差别化对待,分别定位和指引。规划从主要用地
特征、区域慢行特征、慢行系统定位、总体设计原则、路径规划指引、节点规划指引等方面
对各个片区提出规划指引。

5
图 11 高新区慢行分区图
图 12 慢性分区规划指引
根据高新区“科技、教育、生活、生态”等功能特征,确定骨架线相应的主题。包 括:“悠·自然”、“亲·水城”、“尚·产园”、“静·绿廊”、“潮·新城”、“兴·科技”、“乐·生 活”七类。规划对各条慢行骨架线从功能定位、区域位置、周边衔接等方面提出具体规 划指引。
图 13 慢行路径规划图
4.4 水城特色——构筑滨水慢行路径 “宁波是以“水”为核心的水网城市,高新区作为宁波东部组团的中心,延续了
“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 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生态城市的建设包括城市生命、 人居环境、生态产业和环境教育四个方面。
3.2 可步行城市(Walkable City) 与步行导向模式(Pedestrian-Oriented-Development,POD)
4.3.2 慢行路径规划 分类(滨水慢行道、沿路慢行道)、分级(慢行骨架线、慢行区段线)规划高新区
慢行路径。强调慢行路径选择的可实施性和对各级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串联性。 (1)慢行路径选线原则:①落实市级慢行休闲体系(绿道网)在高新区的布局。
②串联高新区主要慢行人流吸引点,包括城市公园、广场、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区、文 化体育中心、社区中心、学校等。③骨架线形成环网,区段线相对独立完整:慢行骨架
宁波高新区“生态•休闲” 慢行系统规划探索
陈双阳 曹凤芹 周轶男 龚珂立
【摘要】本文以《宁波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慢行系统规划》为例,阐述了笔者对慢行系统概念、特
征的认识,介绍了贯穿规划的“生态城市”和“可步行城市”理念。强调了高新区慢行系统的“休闲健身” 功能,以“步行系统”和“休闲健身自行车系统”为服务对象;依托公共开放空间体系,以滨水慢行网络 为主,以沿路慢行网络为辅。文章梳理了宁波高新技术园区慢行系统建构中“多网叠合、分层分级、水城 特色”三大特色化内容:多网叠合—整合园区水系、公园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网络、商业网点、综合交通 网络等多个功能网络;分层分级—高新区慢行系统按“点、线、面”三个层级划分为慢性分区、慢行路径 和慢行节点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划分从多个层级;水城特色—结合高新区密布的水网体系,规划覆盖全 区的滨水慢行道。希望对类似工业园区的慢行系统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域特征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措施。已建区
重在提出基于现状的规划整治措施,未 开发区域重在划定慢行通廊控制线,确
图 10 慢行系统规划思路示意图
保未来城市建设中慢行空间的预留。
划分高新区为核心区—兴普南片、朱一片、老庙片、大漕片、兴普北片、梅墟北片、梅
墟南西片、梅墟南东片、龙山片、甬江南岸片等慢行分区。并根据各个分区的发展特征,10
可步行城市是指将居住、就业、娱乐、教育、医疗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使他们之间步 行距离最远是 1000 米的理想模型。它试图打造一个紧凑的城市,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集 约的土地使用、混合的功能布局来减少不必要的汽车出行,鼓励人们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 利用慢行系统将高新区各功能区串联,提高慢行出行的效率和吸引力,构建有吸引力的城市 公共生活。
【关键词】慢行系统;高新技术园区;生态;休闲
随着人本主义的回归,“慢行”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开始慢行系统 的建设。慢行系统一方面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同时也倡导一种健康、生态的生活 方式;一方面可以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公共空 间活力,是城市特色转型的一种有效途径,且与“生态城市”一脉相承。本文从慢行系统研 究入手,着重从规划角度对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慢行系统进行建构,强调生态、休闲, 力图构筑园区的公共生活,倡导“休闲慢生活”,以期为工业园区慢行系统的规划实践提供 经验借鉴。
6
线串联各个慢行分区,展示高新区特色;慢行区段线在路径可实施的前提下,串联慢行 分区内各主要公共设施,并与慢行骨架线相联系。④路径选择体现,以滨水慢行道为主、 沿路慢行道为辅。
(2)慢行骨架线:规划形成“T 形+ 环网”慢行骨架:“T 形”为区域性慢行骨架线, 分别为滨江慢行骨架线、院士路慢行骨架线;“环网”分别为甬新干河慢行骨架线、大东 江慢行骨架线、凌云路慢行骨架线、渡驾桥江慢行骨架线和界牌碑河慢行骨架线组成的 网络。骨架线基本为步行与自行车慢行功能结合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