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动物性皮肤病作者:冉玉平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学(第9版)动物性皮肤病临床上以昆虫及寄生虫最常见,其机制主要有:①口器或尾钩叮咬机械损伤皮肤;②刺毛、鳞片、分泌物、排泄物、毒液刺激皮肤致局部或全身反应;③毒腺或唾液内含多种抗原致Ⅰ型超敏反应;④口器残留或虫体直接钻入皮内移行致炎症反应、肉芽肿性丘疹或结节。
明确致病昆虫时诊断为独立皮肤病(如疥疮、隐翅虫皮炎等),不能确定致病昆虫则统称为虫咬皮炎。
目录第一节疥疮第二节毛虫皮炎第三节隐翅虫皮炎第四节虱病第五节虫咬皮炎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常见动物性皮肤病的表现常见动物性皮肤病的病因和治疗常见动物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和检查第一节疥疮疥疮(scabies )是由疥螨(Sarcoptes scabiei )寄生于皮肤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
疥疮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疥螨又称疥虫,分为人疥螨和动物疥螨,人的疥疮主要由人疥螨引起。
疥螨大小0.2~0.4mm,体小呈圆形或卵圆形,黄白色,腹侧前后各有2对足,体表有多数棘刺。
雌虫较大,腹部中央有产卵孔,后缘有肛门,雄虫较小,与雌虫交尾后即死亡。
疥螨为表皮内寄生虫,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角质层内掘成隧道,在其内产卵,经1~2个月排卵40~50个后死亡,卵经3~4天后孵成幼虫,幼虫爬出皮肤表面藏匿于毛囊口内,经3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从卵到成虫约需15天。
疥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3天,可通过气味和体温寻找新的宿主。
本病为接触传染,集体宿舍或家庭内易发生流行,同睡床铺、共用衣被甚至握手等行为均可传染。
动物疥螨亦可感染人,但因人的皮肤不是其合适栖息地,人感染后症状较轻,有自限性。
二、临床表现疥螨易侵入指缝、手腕、肘窝、腋窝、乳晕、脐周、外生殖器等皮肤薄嫩部位和前臂、下腹及臀部等,成人很少累及头皮和面部,但在免疫受损者和婴儿可累及所有皮肤。
皮损多对称,表现为丘疹、丘疱疹及隧道,丘疹约小米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肤色,可有炎性红晕;丘疱疹约小米粒大,多见于指缝、腕部等处;隧道为灰白色或浅黑色浅纹,弯曲微隆起,末端可有丘疹和小水疱,为雌虫停留处,有的因搔抓或继发感染、湿疹化及苔藓样变者不易见到典型隧道,儿童可在掌跖等处见到隧道;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发生直径3~5mm的暗红色结节,称疥疮结节,为疥螨死后引起的异物反应。
高度敏感者皮损泛发,可有大疱。
病程较长者可有湿疹样、苔藓样变,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淋巴结炎及肾炎等。
剧痒,尤以夜间为甚。
经常洗澡、不正规治疗者皮损可失去典型性,增加诊断困难。
有感觉神经病变、智障、严重体残、严重免疫功能下降者,易发生结痂性疥疮(挪威疥疮),表现为大量鳞屑、结痂、红皮病或疣状斑块,累及全身,寄生疥螨密集,传染性极强。
三、实验室检查用皮肤镜观察可看到匐行性隧道,远端可看到圆形疥虫,顶端呈三角翼样结构,紫外线皮肤镜观察到隧道显示间断亮白色荧光。
用墨水染色后观察可见到远端的疥虫和隧道里的虫卵。
刮取皮肤标本中可找到疥螨和虫卵。
根据接触传染史,皮肤柔嫩部位有丘疹、水疱及隧道,阴囊有瘙痒性结节,夜间瘙痒加剧等,不难诊断。
皮肤镜特点和镜检找到疥螨或虫卵可确诊。
应与痒疹、皮肤瘙痒症、虱病、湿疹等进行鉴别。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治疗1.外用药治疗(1)10%硫黄软膏(婴幼儿用5%):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后用药,自颈部以下涂布全身,每天1~2次,连续3~4天为一疗程。
(2)5%三氯苯醚菊酯霜(permethrin,扑灭司林,苄氯菊酯)。
(3)25%苯甲酸苄酯乳剂。
(4)1% γ-666霜:有杀螨作用,无臭味,但有毒性,成人用量不超过30g,24小时后用温水洗澡。
皮肤破损面积大者不宜用,儿童及孕妇禁用。
(5)阴囊、外阴处的疥疮结节难以消退,结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液氮冷冻或手术切除结节。
2.系统药治疗伊维菌素(ivermectin)单次口服,适于外用药物无效或结痂性疥疮。
第二节毛虫皮炎毛虫皮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毛虫毒毛或毒刺进入皮肤后,其毒液所致瘙痒性、炎症性皮肤。
【病因】桑毛虫、松毛虫和刺毛虫等。
【发病机制】桑毛虫为桑毒蛾的幼虫,有200万~300万根毒毛,内含激肽、脂酶及其他多肽。
松毛虫是松蛾的幼虫,每条虫约有1万多根毒毛,有倒刺状小棘,末端尖锐刺入皮肤后不易拔出;刺毛虫的毒液含斑蝥素。
毛虫的毒毛极易脱落,随风飘到人体表或晾晒的衣物上,进入皮肤后,毒液的原发刺激作用导致发病。
【临床表现】夏秋、干燥、大风季节,户外活动者易患病。
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风团样损害,中央常有一针尖大小的黑色或深红色刺痕,数个至数百个不等。
暴露部位成批出现,剧痒。
可恶心、呕吐及关节炎。
毒毛入眼可致结膜炎、角膜炎,及致盲。
【实验室检查】用透明胶带紧贴皮损表面镜检可找到毒毛;皮肤镜可见刺入或横卧于皮沟中的毒毛。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发病季节、流行地区、皮损分布特点、自觉症状及查到毒毛可以确诊。
【预防和治疗】Ø药物喷洒灭毛虫及其成蛾。
Ø不要位于下风方向作业,应穿戴防护衣帽。
Ø止痒、消炎,防止继发感染。
Ø反复粘贴皮损部位可粘除毒毛。
Ø用肥皂、草木灰等碱性水擦洗。
Ø局部外用止痒、保护性药物,服抗组胺药物,重者内服糖皮质激素;松毛虫所致骨关节炎应以消炎止痛、防止关节残疾为主。
第三节隐翅虫皮炎隐翅虫皮炎(paederus dermatitis)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毒液后所致的接触性皮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夏秋季夜Array间趋光飞行,停在皮肤上被拍打或压碎后,其体内强酸性(pH 1~2)毒液致病。
【临床表现】夏秋季节雨后闷热天气易发病。
反应剧烈或隐翅虫范围较大者可伴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
病程约1周,愈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临床表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损害中心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
隐翅虫皮炎【预防和治疗】夜间关好纱窗和蚊帐。
小心吹赶隐翅虫,不要在皮肤上将其打死或压碎。
用清水冲洗后可选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1︰10聚维酮碘溶液湿敷。
红斑损害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等。
严重者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第四节虱病虱病(pediculosis)虱寄生于人体,反复叮咬吸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阴虱为性传播疾病),亦通过被褥、衣帽等物品间接接触传播。
【病因和发病机制】虱为昆虫纲节肢动物,属体外寄生虫。
可分为头虱、体虱和阴虱,各有相对宿主特异性和寄生部位特异性。
阴虱及卵适于黏附在阴毛上,也可附着与头发、睫毛、腋毛上。
体虱的卵黏附于织物纤维上。
虱用口器刺入皮肤吸血时,其机械损伤和毒性分泌物刺激是致病因素,体虱还可传播回归热和斑疹伤寒。
头虱6岁儿童头皮发痒搔抓1月阴虱皮肤镜下观察父亲的阴虱经过密切接触传染、引起其儿子头皮阴虱头虱、体虱、阴虱的形态学特征阴虱阴虱附着在阴毛及体毛上的阴虱及虫卵阴虱Crab louse?阴虱Crab louse?剔除阴毛后,皮肤镜下仍发现一个虫卵!【预防和治疗】Ø虱病是传染病,应防治并重,避免接触患者,严格消毒污染物。
Ø密篦子将虱和虱卵篦尽,剃头后外用50%百部酊、25%苯甲酸苄酯乳剂搽遍头发,每天2次,热水肥皂洗头,彻底消毒。
Ø阴虱应剃除阴毛后外用1% γ-666霜、10%硫黄软膏、0.3%除虫菌酯或25%苯甲酸苄酯乳剂。
凡士林外用。
第五节虫咬皮炎虫咬皮炎(insect bite dermatitis)l由螨虫、蚊、蠓、臭虫、跳蚤、蜂、蜱等昆虫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
l共同特点是皮损处可见针尖大小咬痕,自觉瘙痒,严重程度与昆虫种类、数量和患者敏感性相关。
l循证医学研究认为传统上的“丘疹样荨麻疹”即是节肢动物叮咬后发生的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属于虫咬皮炎。
l损伤的皮肤易继发细菌等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螨虫为肉眼刚能见到的微小昆虫。
农民收割谷物时被蒲螨叮咬皮肤所致皮炎称谷痒症(grain itch),而粉螨及尘螨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而不吸血液,其致病机制为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碎屑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谷痒症患者,女,53岁。
主诉:全身长“寄生虫”14+天。
1月前因“心律不齐”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自觉头部、躯干、四肢皮肤瘙痒,有针刺感,偶可见“虫咬”出血点,且自行捉“寄生虫”数只。
自诉与母亲同睡后,其母也出现相同症状。
于多家医院就诊,予以“硫磺软膏”“皮肤康洗液”等治疗后,无明显好转。
就诊时情绪激动、焦虑、极度恐惧。
腹部小腿2017-05-042017-05-04×50倍皮损经非偏振皮肤镜光放大50倍后,可见表面轻微红斑、较多褐色痂壳,未见明显出血点,为陈旧性的皮损改变。
非偏振光皮肤镜非偏振光皮肤镜×50倍“真凶”究竟是什么?图中箭头所指的黑点即患者用透明胶带从皮肤上粘出的“虫”×200倍显微镜×200倍非偏振光皮肤镜非偏振光皮肤镜将“黑点”放大200倍后可见褐色成虫,具有4对足,一对触须,无翅和触角。
在显微镜下放大200倍后可见相同结构。
螨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
身体大小在0.5mm 左右,成虫有4对足,一对触须,无翅和触角,身体结构有别于昆虫。
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肤,其分泌物、毛刺接触皮肤,可引起皮炎。
粉尘螨(Dermatophagoider farinae )分布广泛,可在动物饲料、面粉、食品、废棉花、仓库及房舍灰尘中发现,并不寄生于人体。
扫描电镜下可见虫体体表有大量细小毛刺(白色箭头)偏振光皮肤镜下可见4对足(黑色三角),一对触须(黑色圆圈),以及消化道等内脏系统(黑色箭头)1212女,39岁,工地上班。
双足大量红色瘀斑伴水疱、瘙痒4天,皮肤镜下皮损背景鲜红,可见皮下出血点(1,白箭头),右足背可见紧张性水疱,中央似脐凹结构(2)。
诊断:虫咬皮炎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多形红斑【病因和发病机制】蚊属昆虫纲双翅目,主要有按蚊、库蚊和伊蚊,只有雌蚊才叮人吸血。
人体表的水分、温度、二氧化碳、雌激素以及汗液中的乳酸都能吸引蚊虫。
【诊断和鉴别诊断】Ø昆虫叮咬与季节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Ø仔细询问可能的昆虫暴露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Ø皮肤镜下见咬痕或靶样损害是确定诊断直接证据。
Ø应与荨麻疹、水痘、接触性皮炎等鉴别。
【预防和治疗】Ø注意个人和职业防护,避免与宠物、家禽接触,穿长衣袖并扎紧袖口裤管等,可用含DDT、含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环境消毒。
Ø高敏人群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其内包括肾上腺素、注射器以及抗组胺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