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注:
道:“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或者“县主蛮夷曰道”。

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苏联的某地方面军总司令),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等等。

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行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省。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

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

明朝时,承宣布政使司为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的辖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

直隶州:直隶州的建置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以直隶于布政司而得名,与一般隶属于府的州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