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成为书法的原因剖析——崔利斌中国书法这门艺术,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典型的东方艺术;是“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
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经久不衰。
她的高雅和精湛、优美和深邃,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必有的修养,也吸引和感染着无数的官员和普通百姓。
她拥有极其广泛的使用领域和众多的“向往者”、“倾心者”。
那么,汉字的书写为什么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奇葩,又是哪些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呢?当我们对汉字的创造与演变过程,对汉字书写中艺术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文房工具的特殊功能等进行了一翻分析和研究之后发现:汉字特质的艺术“基因”、书家的意象书写和文房工具的可为性是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汉字的艺术“基因”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的书写艺术。
从表面形式上看,中国书法就是表现汉字。
所以,汉字的形象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象。
汉字到底有没有可塑之像,又有哪些美的艺术“基因”,试作如下分析:(一)基于自然物像的天生丽质,使得汉字可塑1、汉字的特质有像在世界上5600种语言中,一半是有文字的。
这些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形、表音和表意三种类型。
以音素为主的表音文字,如英文、俄文和德文,形单数少(如英文只有26个字母),无像(相对汉字)可言,也无意义,只可感知其音。
汉字就不同了。
它是“音节·表意文字”(孙钧锡),其特质是以形表音表意,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也就是说,汉字,可以使人感知其读音,领会其意义和内观其形象三个方面。
2、汉字的形基于自然物像,具有天生丽质“六书”告诉我们,汉字的初创基于自然物像。
我们的祖先利用象形、象事和象意等手段进行造字,巧妙地写生自然,反映物像,把汉字与客观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汉字具有了大自然一样的天生丽质。
这些天生的美的因素,正是书法艺术的胚芽。
3、汉字的改革与抽象发展,没有失去有像的特点虽然,汉字经过“隶变”和“形声”造字法的大量运用,使许多汉字的具象特点明显减弱以至消失,但象形的成份依然存在,只是更有隐蔽性了。
至今,中国汉字还一直停留在它的初级(象形特点)阶段,只是在后来作了些简化和规范化的工作。
还要说明,古来的汉字并不落后,因为它一直适应着中华民族的语言需求。
当前,汉字的使用,进入电脑和计算机,又一次标明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特质。
汉字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
(二)千变万化的形象,丰富了汉字的表现汉字的艺术“基因”,除其具有天生丽质外,还有其形象的丰富性。
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
”汉字作为一个独立的家族,其阵营庞大,数量众多,有充足的形象以供表现,避免了单调乏味。
而且一字一形,其点画简繁对照悬殊,摆脱了千字一面。
还有多种书体共存,克服了气象呆板。
正如“百花齐放”、“百色竞艳”,书法艺术的天地非常宽广。
1、数量众多汉字的数量,收集记载的文献很多,从历代主要专著典籍来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收字22726个;宋朝·王诛等《类篇》收字31319个;明朝·梅膺祚《字汇》收字33179个;清朝·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1915年欧阳溥存等《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余个;《辞源》(1991年修订本)收字12890个;《辞海》(1986年版)收单字16534个;《汉语大字典》(1993年版)收字56000个左右;《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收字最多的台湾《中国大词典》收字达110000多个。
这些数字表明,汉字形象是极其丰富的,是世界上其它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2、字字不同汉字形象的丰富,还表现在一字一形、繁简悬殊和多种字势的不同面貌上。
严格的字形汉字具有严格的字形,不可随便多笔少画。
否则,就会指鹿为马,差之千里。
又如“大”字,下添一点,变为“太”字,而右上方加一点,就念“犬”字了。
虽然,不添笔减画,部首偏旁也不可随便换位,例如:“杏”字换位,成了“呆”;简繁的结构汉字结构还有繁简的差别,甚至比较悬殊。
最简单的“一”字,只有一笔;而最繁复的“(4个繁体龙字上下左右并叠)”字,竞有64画。
多样的字势汉字的结体,有不同的字势。
严格的字形使书法艺术更具有严肃性和法度感;繁简不同的结构将书法艺术的章法疏密和虚实关系进行了变化和调整;方块制为主的多种字势又使得书法艺术既变化、飞动,又统一、稳定。
3、多种字体并存我国的汉字,除了数量多,字势也不同外,还有多种字体形态:如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晋行草、唐真楷等。
若把每一字的各种字体并列起来,就是一排特色不同的群象图。
可想,如把所有汉字的六种字体并列起来,就会发现汉字的形象一下子增至六倍。
这是多么充实庞大的队伍?又是多么丰富多彩?以此作为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的实体,汉字的艺术天地多么宽广?二、书家的意象书写实现了书法艺术的升华从规定性上讲,汉字的结构是死的(稳定不变的),而书写却是可违和可塑的。
每个书家都可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规律。
正由于炎黄的先贤先哲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数千年不断对汉字的形象进行创造和再创造,不断充实汉字形质美和神彩美的含量,不断赋予汉字活生生的情感意味和典型的个性色彩,不断潜心研究与探索汉字意象美创造的方法和规律,才使得汉字的书写由单一向多变、由再现向表现的方向发展。
丰富了汉字的内涵和神韵。
(一)书势的多变,灵活了汉字的形质美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强,汉字的书写不仅用来语言交流实用,而且还用来赏悦。
根据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追求,书法家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极力“物象”字的点画与结构。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扬弃,创造出了名目众多、姿态万千的笔势和体势,成就了各式各样的表现技巧和丰富多变的表现内容。
诸如点画笔势上的轻重、肥瘦、俯仰、向背;结构造型上的欹正、大小、长短、扁方;章法布局上的疏密、虚实、管领、呼应;用笔技法上的方园、藏露、提按、顿挫;还有气势上的连断、敛拓、疾徐、刚柔,……还有书势上的八法要求:侧、勒、弩、提、策、掠、啄、磔,以及不同书体的书势,所有这些书势的表现,已经不全是汉字本身的形质固有,而主要是因书家书写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这种灵活变化的汉字形质的美,完全靠书家这一人的因素来塑造形成。
人的能动的驾驭使得汉字的艺术性不仅大大加强,而且更具有活的生命力。
(二)意象的妙得,深化了汉字美的内涵书势的有意塑造,进一步表现了汉字的形质美。
但书势并不孤立存在,书法家在书写的时候,往往把它与点画和结构、章法和布白等排列组合以及书写韵律等相互间关系的方面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注入某些幻想意境和情思。
如“高峰坠石”、“长空新月”,“众星错落”、“风樯阵马”之类。
当然更少不了强烈的个性特点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追求,如“颜筋柳骨”、“欧里赵面”、“棉里裹铁”等等。
这种幻想意境和情思,这种审美意识和风格,通过笔墨的渲染,化自然景物为“书势”、“书意”,变自然具象为“抽象”、“意象”。
整个艺术塑造过程,是书法家特有的灵感抒发的过程;是书法家虚拟幻境的过程;是书法家修身为人、知识情性、生活阅历、精神气质、审美思想、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综合表现的过程。
书法艺术美的神秘之处,正是它的无象而象,超绝言象;书法艺术美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够引起欣赏者的愉悦和遐想。
如梁武帝观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看王羲之书,他感到“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刘熙载看王羲之书,感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
又如见欧阳询书,李嗣真感到“武库矛戟,雄剑欲飞”;朱长文也感到“有正人执法,面折廷诤之风”和“龙蛇振动、戈戟森列”之势;米芾则感到“庄若对越,俊如跳掷。
”也有唐人认为“若草里惊蛇,似云间电发”、“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如上种种因书写带来的意象和神采之美,充分说明了书法的意境之象更具有动人的魅力。
这种“意象是书法家的思维产物,是他在对人或自然的观察中,把千类万状的物象储藏于记忆之中,通过长期的积累、融化、改造,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技巧》)这种艺术形象是汉字一般书写向艺术书写升华的真正“质”的“飞跃”。
三、特殊的工具作用增添了书法艺术的光彩在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秦汉以来,中国汉字书写的特殊工具──笔、墨、纸、砚的发明和不断优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其中笔、墨和纸三者的巧妙配合和运用,是实现书法艺术的极好“媒介”。
而最难把握最需功夫也最能发挥书家之能事的首推毛笔。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是蔡邕对毛笔的作用的极好概括。
事实正是这样,因为笔毫软,才可提可按,可正可侧,可逆可顺,可绞可翻;因为笔毫软,蓄墨才能多能少,能湿能干,能蓄墨多少相间,能干湿互换;因为笔毫软,书家方能依性用笔,依情用意;因为笔毫软,才能有效地实现技巧和灵活地表现书法的不同形质和多变意象。
笔软的确是这一书写工具的优良美德。
书家对毛笔的特性非常重视,当然也会随着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和选择毛笔性能。
因此,毛笔的性能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
象软毫笔、硬毫笔和兼毫笔,长锋笔、短锋笔和中锋笔,大楷笔、中楷笔和小楷笔,还有提斗笔、楂笔和对联笔等各种款式的笔,皆有专用,方便了书家情性的抒发和手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汉字书写所以能够成为伟大艺术,其根本原因离不开汉字本身的天然丽质,离不开书家的意象书写和特殊工具的传媒作用。
三者虽有偏重,却缺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