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共5篇)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共5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 (2)《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徒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是非常精彩的,色拉叙马霍斯一直强调“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反驳色拉叙马霍斯用了“医生、舵手、统治者”的例子来说明正义才是最有力的,正义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如果一个社会中不正义随处可见,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黑暗和无秩序的。

稳定的秩序一方面靠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需要道德的感化。

而道德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的力量。

“理想国”的基础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也就是正义的社会的化身。

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追求的正义既是智慧与善。

第四卷我用“节制与美德’”来概括。

因为在我看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对话中一直出现了“护卫者”这个角色。

苏格拉底说“只要护卫者成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

什么是“成其为护卫者”?苏格拉底解释说就是有良好的营养和教育造成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国家保护者。

这种护卫者保护下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节制比前两种性质更来的和谐些。

节制是一种好的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义的。

节制之人必懂得如何去遏制心灵中不好的一面。

这种品质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良好愿景。

人人都有欲望,懂得节制才会拥有理性。

有理性的人才能充当国家的领导者。

国家的领导者还需要美德。

“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美和坚强有力,而邪恶似乎是心灵的一种疾病,丑和软弱无力”。

美德是构成理想国四大性质之一。

柏拉图的观点是“国家的美德现在就是其成员作为成员的美德”。

第六卷开始以“真哲学”为中心展开一系列讨论。

在苏格拉底看来“真哲学”除了要具备勇敢、大度、聪敏、强记这种天赋所具备的品质外,还需要有“美观,富裕,身强体壮,在城邦里有上层家族关系,以及与此相关连的一切”。

“现行的政治制度我所以怨它们,正是因为其中没有一种是适合哲学本性的。

哲学的本性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而堕落变质的。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就是最好的护卫者,一个城邦的良好的风气需要少数真正的哲学家来引导。

他们是这个城邦的领导者,为这个城邦服务。

“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

”苏格拉底所处的这个时代,哲学家并不被重视,甚至被称之为无用。

可是被称之为无用的哲学家是管理这个“国家”的最佳人选。

因为这些哲学家是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就是善与美的集合体。

柏拉图受老师影响,他的有一个关键的政治观点就是“哲学王”。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的根本措施。

“柏拉图把哲学王之治或称为君主制,或称为贵族制:两个名字所描述的只是一种形式”。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创新了老师的政治分类。

“在政府形式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做出了再造的一次理论尝试。

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基于‘谁统治?’和‘谁从统治中受益?’来划分。

政府可以置于单个人、一小群人或多数人的手里。

不过,在上述每一种情形下,政府既可以是出于统治者的私利也可以是处于全体公民的公利而运作的。

而牺牲了他人的利益。

相比而言,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更为可取,因为三者分别是单个人、一小群人和民众出于全体人的公共利益而统治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类上并没有完全按着老师的思路走,他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和老师一样,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是败坏的和扭曲的统治形式。

第八卷和第九卷都在讨论政治形态的分类。

“我所指的四种制度正是下列的通用名称。

第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治,受到广泛赞扬的。

第二种被叫做寡头政治,少数人的通知,在荣誉上居第二位,有很多害处的。

第三种被叫做民主政治,是接着寡头政治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

最后,第四种,仍是与前述这三种都不同的高贵的僭主制,是城邦的最后祸害。

”苏格拉底认为第一种荣誉统治或荣誉政制的起源和本性是好胜和爱荣誉。

在第八卷中苏格拉底对第一种政体是持赞同观点的。

第二种政体—寡头政治,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

“政治权利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这时他们便通过一项法律来确定寡头政治的标准,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财产数目:寡头制程度最高的地方这个数目大些,寡头制程度低的地方数目就小些。

法律宣布,凡财产总数达不到标准的人,谁也不得当选”。

寡头制实质上是以财产多少来衡量权利大小。

这种制度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类似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拜金主义。

这种制度下的社会是畸形的,什么道德、节制、理性统统被金钱所掩盖,人们相互仇恨,相互妒忌,急切地希望革命。

可以说这种制度是不会长久的。

第三种制度是民主政治也叫平民政治。

苏格拉底解释民主制度的特征特征提到容许有广泛的自由(包括有一切类型的制度),宽容的制度。

事实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并不赞同这种民主制度。

自由是民主制度的最大特点。

可是自由到极点必然导致无序。

“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隶”。

我认为这种平民政治类似于历史上提到的“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滋生了个人主义的成长,政局必然不会是稳定的。

平民政治的弱点还有忽视法律,人治大于法治必然也不会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四种政治是僭主政治。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僭主制是最有害的。

因为僭主制意味着绝对的专制。

本质“真正的僭主实在是一种依赖巴结恶棍的最卑劣的奴隶。

”僭主政治源于极端的民主,控制僭主的仍是欲望。

僭主为了使这种这种政治长久,必定会将勇敢、正义、节制等成分从这个社会剔除。

这个社会仍是黑暗的。

综上所述,“理想国”不仅是美和善的集合体,还是理性、欲望和激情的和谐统一。

这种“理想国”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乌托邦”。

就如在第九章的最后,格劳孔和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劳孔:‘我知道合意的城邦你是指的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

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

苏格拉底:‘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

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有关系。

反正他只有在这种城邦里才能参加政治,而不能再别的任何国家里参加。

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书中讨论到正义问题、婚姻、性爱的问题、道德教育、国家专政等问题,以及男女参政,男女平等,等等一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画面。

第一卷主题是正义与邪恶。

首先有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的观点主要是死亡的恐惧对于人们来说并非来自年龄或者贫困,而是主要来自于人的性格。

金钱对于人的影响是使人在面临死亡等时表现得从容,使人能平心静气的思考生活。

然后就是苏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了。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与苏的探讨,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关于对等的报答,就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以德报怨”就不是对等的报答了。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然后是苏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回报的对象。

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

”之后苏由此讨论正义是人的一种德行,那么人不能用正义让人不正义,不能用不正义使人正义。

意思是人自己不正义,则没有办法反而让别人正直,人自己不正直是不能完成正义的事的。

第三段对话是苏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

主题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

色在对苏的伪装进行批评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而苏在对此进行分析和剖解后,找到其中的悖论,统治者有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定,那么正义就不是“强者的利益”了,而是“强者的损害”了。

色马上就对此进行了修改,他认为的统治者是完全可以称得上统治者的人,是不会错的。

而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像现实中的圆并不是完美的圆。

苏则由此进行了辩驳,“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只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从例子中可以推出“正义是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了。

不正义者可以不择手段为自己带来利益,而正义者有时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对待。

第二卷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

首先格和阿有个疑虑,现在社会不正义者都荣华富贵,正义者则寸步难行。

第二部分中,苏把视野放大,由城邦的正义引申至人的正义,由大见小。

一个城邦的出现,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然后引到教育上。

就如我们现在,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身体、道德等的教育。

是教育的风格,还有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

总之,苏要“净化”这个城邦,可能净化有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就像艺人的存在,容不得差错,否则就不能在人群中存在,不能继续做艺人。

然后就讲到了“爱”,像是人们熟知的“柏拉图式恋爱”,“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

然后是身体健康方面,苏的观点是:“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也还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和平衡。

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

只有两者达到平衡,人才能很好的为城邦工作。

第四卷中,苏认为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而且国家不宜太大,在其中其重要作用的就是教育和培养,他不认为条条框框的法律比教化更有用。

第五卷讨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尤其是“朋友之间一切共有”是否可以用到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是不是可以在城邦中承担像男人一样的责任?从教育来讲,妇女也应该接受同男人一样的训练,但男女本身有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不可能像男人一样。

但并不影响妇女从事各种职业,这只是看每个人的禀赋不同而已。

在那样一个“理想国”里共妻共子女,你的就是我的,没有纷争,没有诉讼,没有私有观念。

这就是对正义者最大的回报。

第6卷承接第五卷,苏继续讨论哲学家的思想品格,哲学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哲学家如何居于高位,哲学家要在专研自己擅长的东西时,还能适应整个时代,还要有会发现贤人并举荐贤人的人存在的时代。

之后是讨论“一个受哲学家主宰的城邦怎样可以不腐败?”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