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意义(简单应用):(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解)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4)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简单应用)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综合运用补充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5)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识记)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6)程朱理学主要内容(识记)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二)西方思想文化(1)普罗泰拉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识记)“人是万物的尺度①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14~17世纪)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简单应用)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历史意义: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3)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与《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4)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5)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理解)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
作用: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6)理性之光-----启蒙运动(17~18世纪)兴起原因(理解)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②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③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7(81、核心内容:“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即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2、具体内容: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
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补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同:时代背景相同;都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异:涉及领域:前者属于文艺领域,后者属于宗教领域;社会层面:前者限于规则或社会的上层;后者包括贵族、平民。
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异: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3)中国古代科学文化(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
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①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②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综合运用补充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