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PPT课件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PPT课件


物有关。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促进上皮细胞的分化和繁殖。
3. 保护作用—— 生物屏障作用
定居于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构成了机体一道十分重要的屏障,能阻止潜在的 致病菌的入侵或外袭菌在粘膜上的定植。 通过实验发现,无菌动物对条件致病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定植抗性也限制 了条件致病菌在胃肠道的生长。
肠道厌氧菌对于维持正常的肠蠕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正常的肠蠕动是阻
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 群,这些菌对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主要为原籍菌(autochthony) 或常驻菌(resident flora) , 包括: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 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梭菌属 等专性厌氧菌,是对宿主发挥生 理功能的菌群。
(2)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 这些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而且是保持微生 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病理情 况下,其数量异常增多,就可致病。 主要为外籍菌(allochthony)或过路菌 (transient flora),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流动 性大,有潜在致病性。 (3)病源菌: 大多为外籍菌群,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 态平衡时这类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但数量 超出正常水平,就会使人体发病。
肠道菌群的王国
3.胃内由于胃酸的影响,细菌的种类和数目较少,通 常小于103 CFU/m1。在胃中仍可以分离出乳酸杆菌、 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但只有乳酸杆菌能被 大量分离出来。
4.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 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正常菌群与胃相似;空肠细菌浓度一 般小于105CFU/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而回肠末端 细菌浓度为103~ 107CFU/ml,并且革兰氏阴性杆菌超过革兰 氏阳性杆菌。 5.大肠细菌的数量远远超过小肠,数量达1011~1012CFU/m1。 这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移动缓慢所致,且大肠内环境呈中性 或弱碱性,有利于细菌大量繁殖。粪便干重的1/3为活细菌,其 中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的100~10 000倍。
(2) 合成作用:
肠道厌氧菌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如 B1 、B2 、B12 、A、E、 K等, 且可产生多种微量元素与矿质离子,参与钙、镁、铁等离子的吸收。 矿质离子的吸收有利于糖等物质代谢顺利地进行。
2. 促进结肠上皮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经研究发现同定植有正常微生物的小鼠相比,无菌小鼠中隐窝上皮细胞 的更新率降低,隐窝细胞的数目较少。 这说明胃肠道的微生物影响细胞的增值。上皮细胞的分化与定植的微生
E. Metchnikoff (1845-1961)
人体微生态学
人体有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 五大微生态系统。
胃肠道微生态对人体最重要,研究最早、最多。 肠道是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肠道定植的细菌 具有数量巨大、多样化、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构 成了人体的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flora)。 肠道菌群从无到有,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变化,直至 生命结束。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乳酸菌属
胃PH2
分泌酸(HCl) 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小肠PH4-7
连续的消化吸收单糖、氨基酸、脂 肪酸、水
肠道球菌属、乳酸菌属
大肠PH7
储存、运输食物残渣,吸收胆酸、 维生素B12
双岐杆菌属、乳酸菌属 消化球菌属、肠道细菌等
定居于胃肠道的菌群 按照对宿主的作用可分为3类:
(1)共生型:
止致病菌在肠道定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厌氧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使肠腔内 呈酸性,氧化还原电位低,不利于致病菌的繁殖。
4.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在无菌动物的胃肠粘膜上,淋
巴细胞较少,并且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较低;但把无菌动物暴露于 普通条件下,淋巴细胞的数目迅速增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上升。 实验也发现:双歧杆菌能激活机体的吞噬活性,促进特异性和非特 异性抗体的产生。乳酸杆菌促进辅助性T细胞的发育,诱导产生多种细
1.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是经过长期历史进化在宿 主内形成的定植微生物群落,他们对宿主是有 益的和必需的,在正常状态下是无害的。 2.在胃肠道中生活的细菌大约有1014个,由 300~500种微生物组成,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 倍,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好氧菌组成,其 中专性厌氧菌达97~99% 以上。
中医药
肠道菌群调节剂:益生菌
首先提出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系统 对维持其健康起关键作用的科学 家之一。 发现保加利亚农民之所以健康长 寿与食用发酵的奶制品(Yogurt) 有关。 首先发现了吞噬现象和吞噬细胞, 随之提出细胞免疫学说,认为机 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是吞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 1908年因其在免疫学方面的杰出 贡献,与P.Ehrlich(Germany) 一起获诺贝尔奖医学。
胞因子预防Ig Βιβλιοθήκη 介导的过敏反应。5.抗肿瘤作用机制
益生菌通过抑制将前致癌物转化为活性致癌物的细菌的生长,直 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或与活性致癌物结合而抑制其吸收等方式抑 制肿瘤的发生。 双歧杆菌还可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肿瘤局部的免疫 反应,改善肿瘤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等作用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丁酸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 促进细胞的分化,即丁酸促进肿瘤细胞向非肿瘤细胞的转化。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
(1) 营养作用 (2) 促进结肠上皮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3)保护作用— 生物屏障作用 (4)免疫作用 (5)抗肿瘤作用
1.营养作用
(1)物质代谢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发酵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和上皮细胞产生的粘液。 (肠道微生物区系基因的多样性提供了明显不同于宿主的酶的多样性和生 化途径的多样性)。 糖类发酵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不能消化的糖(抗消化淀粉、纤维 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树胶)和一些没有消化的寡糖,同时也能分解部分的多肽 和蛋白质。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短链脂肪酸。主要的短链脂肪酸是乙酸、丙酸、 丁酸。丁酸,主要被肠上皮细胞吸收,是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乙酸与 丙酸,主要由门静脉转运到肝脏,由肝脏代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