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編者按:電力規劃事關整個行業發展之大局、大計,對電力工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起到方向性的導引作用。
為凝聚電力行業科學發展共識,反映行業意見與合理訴求,形成電力改革發展合力,2010年4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集全行業之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組織發起編制出《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這也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以來首次由行業協會發起、組織編制的電力行業發展規劃研究,為政府部門制定能源及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提供了決策參考,為加快推進轉變電力發展方式貢獻力量。
從《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十一五”電力工業發展成績斐然,而“十二五”時期,電力工業的發展將沿著“安全、經濟、綠色、和諧”的路徑行進,科學發展是不變的主題,轉變發展方式正在成為主旋律。
站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本刊特推出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系列專題,回顧“十一五”電力發展成就,展望未來五年電力工業發展藍圖。
成就篇輝煌五年—“十一五”電力工業發展成就斐然“十一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電力企業以國家大局為重,克服電價調整不到位、行業虧損的困難,積極落實國家能源戰略,加快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實現了電力工業持續快速發展,每年新增裝機均在1億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示範工程。
為保障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加快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國電力工業正從大機組、超高壓、西電東送、全國聯網的發展階段,向綠色發電、特高壓、智能電網的發展新階段轉變。
電力工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目前,我國電網規模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發電裝機容量繼續位列世界第二,長期困擾我國的電力供應不足矛盾得到緩解,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資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要。
發電裝機容量快速增長。
2009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74億千瓦,預計2010年底將達到9.5 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1億千瓦(含抽水蓄能),火電7億千瓦,核電1081萬千瓦,風電等其他電源3000萬千瓦左右。
“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2.9%,“十一五”時期新增裝機容量是“十五”時期新增裝機容量的2.19倍。
電網發展實現重大突破。
電網電壓等級不斷提升,特高壓從無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網,各級電網發展協調推進。
2009年底全國110(66)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82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28.9億千伏安,預計2010年底,全國110(66)千伏及以上線路將達到87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31億千伏安,“十一五”期間輸電線路長度和變電容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8.1%和14.6%,“十一五”時期新增輸電線路長度是“十五”時期新增輸電線路長度的1.21倍,“十一五”時期新增變電容量是“十五”時期新增變電容量的1.95倍。
用電水準明顯提高。
2009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3.66萬億千瓦時,預計201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4.17萬億千瓦時左右,“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1.0%左右。
(人均用電量從2005年的1894千瓦時/人年,提升到2010年的3100千瓦時/人年左右。
)電力供需緊張局面基本緩解。
目前,電力供應能力總體較為充裕,除局部地區受電煤供應緊張、水庫來水偏枯等隨機性因素影響,出現個別時段電力供應偏緊外,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個別省區略有富餘。
發電設備利用小時由2005年的5425小時下降到2009年的4546小時,火電設備利用小時由2005年的5865小時下降到2009年的4865小時,基本扭轉了“十五”末期電力供需緊張的局面。
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明顯提高特高壓、跨大區電網、區域和省級電網主網架、城鄉配電網建設統籌推進,電網結構得到改善,電網資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問題得到緩解,電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不斷提高。
跨大區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明顯提高。
“十一五”期間,建設和投產了西北華中直流背靠背聯網、東北華北直流背靠背聯網、(四川)德陽~(陝西)寶雞±500千伏直流、寧(夏)東(部)~山東±660千伏直流、(內蒙)呼盟~遼寧±500千伏直流、新疆與西北750千伏聯網等一批跨區電網工程。
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取得重大突破,晉東南~(湖北)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順利投產,並保持安全穩定運行超過一年,雲(南)廣(東)、(四川)向(家壩)上(海)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產,(四川)錦屏~(江蘇)蘇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全面開工建設。
2009年底,全國跨區電力交換能力超過2500萬千瓦,全年跨區交易電量1213億千瓦時,比2005年增長51.1%。
各網省主網架結構得到加強與完善。
華北、華東、華中、東北電網500、220千伏電網協調發展。
西北電網750千伏主網架初步形成。
南方電網建成貴廣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貴州)施秉~(廣東)賢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電網工程,建成海南~廣東500千伏交流海底電纜,實現海南與主網聯網。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累計達到15.91萬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8.52億千伏安。
2009年底,全國500千伏線路長度達到12.19萬公里,變電容量6.4億千伏安;220千伏線路長度25.36萬公里,變電容量10.35億千伏安。
華北、華中、華東和東北區域電網以及南方電網500千伏線路規模分別達到2.70萬公里、3.17萬公里、2.24萬公里、1.15萬公里和1.59萬公里,西北電網330千伏及750千伏線路規模達到2.19萬公里。
各省(區、市)主網網架結構得到進一步加強,容載比有較大提高,供電能力大大增強。
城鄉電網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通過加快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城鄉電網供電能力顯著增強,供電可靠率大大提高。
(城市和農村用戶供電可靠率分別從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電力技術裝備水準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十一五”以來,我國發電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和突破,在機組容量、參數、效率、環保性能、節水等技術指標上不斷突破和提高。
超超臨界機組推廣應用,大型空冷、迴圈流化床、脫硫脫硝等先進技術逐步推廣。
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第三代核電站已開工建設。
70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實現國產化,大壩施工、大型水電機組的設計、製造、安裝和運行等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
風電、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通過引進和吸收得到進一步提高。
特高壓技術在系統分析、工程設計、施工調試、主設備研製等多項關鍵技術和設備製造上取得重大突破並實際應用,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以先進電力電子技術為基礎的直流輸電、靈活交流輸電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並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同塔雙回、緊湊型線路、大截面耐熱導線、大容量變壓器、鋼管塔等新技術、新成果得到廣泛應用。
電力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自2005年起,電力企業陸續發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努力將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根植於企業的日常運營之中。
面對我國煤炭價格快速上漲的局面,電力企業服從國家大局,克服煤炭價格上漲造成企業嚴重虧損的困難,堅持生產和供應,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求。
電力企業回應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的號召,認真貫徹《可再生能源法》,積極開展風電、太陽能等綠色電力的建設、消納工作,成為促進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主力軍。
具有防洪、航運等功能的水電站取得顯著社會效益。
積極實施“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戰略,推動農村電力發展,自2006年以來,累計解決了167萬無電戶的用電問題,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在南方抗冰搶險,四川汶川、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世博會保電等重大任務中,電力企業圓滿完成了電力保障任務,為我國奪取抗災勝利、經濟穩定發展和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做出了突出貢獻。
長期支持西部開發建設,圓滿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務。
電源結構和佈局進一步優化積極發展水電、核電、風電等綠色發電,加大小火電機組關停力度,加快水電、煤電等大型電源基地的開發建設,電源結構和佈局得到進一步優化。
綠色發電比重進一步提高。
在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9.5 億千瓦中,煤電占總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10年的68%,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五年翻倍增長,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電、核電以及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在內的綠色發電裝機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10年的26.7%。
2010年綠色能源發電量將達到8800億千瓦時,比2005年4600億千瓦時增加91%,綠色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由2005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1.1%。
火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穩步提高。
落實國家“上大壓小”政策,加快小火電機組關停,“十一五”期間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超過7000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國家“十一五”關停小火電機組5000萬千瓦任務。
2009年底,全國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重達到65.2%,建成投產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21臺,成為世界擁有超超臨界機組最多的國家,火電平均單機容量由2005年的5.68萬千瓦提高到2010年的10.5萬千瓦。
地區佈局進一步優化。
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電裝機增速下降。
“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資源豐富的西北、華中、華北地區的裝機容量分別增長了63%、45%、42%,華東地區僅增長24%,電源地區佈局得到進一步優化。
綠色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積極發展綠色電力,加快小火電機組關停,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極大減輕了電力建設、生產和供應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能源節約效果顯著。
“十一五”前四年,依靠電源結構調整和能效提高,累計節約3.91億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69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37萬噸。
綠色能源替代效果顯著。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新增綠色能源發電量累計達到5337億千瓦時,相應減少煤炭消耗1.85億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9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96萬噸。
(“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國供電煤耗下降累計節約標煤1.92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7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411萬噸。
)供電煤耗進一步下降。
預計2010年平均供電煤耗較2005年下降32克/千瓦時,達到338克/千瓦時,低於美國(356克/千瓦時)、澳大利亞(360克/千瓦時),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電網線損顯著下降。
電網發展品質不斷提升,線路損失明顯下降,2009年全國電網線損率6.72%,低於英國(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亞(6.22%),高於美國(6.52%)、日本(4.81%)、韓國(3.78%),比2005年下降了0.49個百分點,累計節約電量399億千瓦時,相應節約標煤1384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3432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