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什么

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什么

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碱”?
侯德榜为打破西方对制碱业的垄断, 撰写了《制碱》一书后公诸于世,
你怎样评价他的这种做法?
依据“思想家—严复”, 完成表格
生活时期
代表作
主要内容
你能列举出一个“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例子吗?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 榜四个伟人成功的共同原因
是什么?
强烈的爱国情怀 敢于挑战困难
必先悉夷情始”。 材料二:“师夷长技以制夷”。
(1)上述材料摘自何书?作 者是谁?
摘自《海国图志》 作者;魏源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含义是什么?
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 的科学技术用来抵制 西方国家的侵略
8、赵连森从北京乘火车去包头 从沿线某站台看到一尊詹天佑 的铜像,他经过的这条铁路是 ()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淞沪铁路 D、滇越铁路
9、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 科技,在这一点上,与下列 哪一个思想家主张相同( ) A、严复 B、魏源 C、康有为 D、梁启超
10.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之所以在中国 铁路史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 )
等做出醒目的标记并快速完成 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相互校正一下答案)
依据“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 完成表格
生活时期
代表作
主要内容 目的
依据《海国图志》的内容, 你能解释《海国图志》的 书名意思吗?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什么意思?
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 科学技术,用来抵制 西方国家的侵略。
你还记的“师夷长技” 是哪个阶层救国的口号
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 投入运营的铁路是什么?
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修建的 第一条铁路是什么?
1知识:掌握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侯德榜 和“侯氏制碱法”,魏源和严复的思想 主张。 2能力:分析四位文化名人做出贡献的 主要原因。 3情感:学习中国近代科学家们的刻苦钻 研,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时间:4分钟 任务:阅读全文大小文字,对 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
不怕他人的嘲笑 敢于创新
魏源和严复的观点,对我们 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哪
些指导意义?
相关时间 主要著作 突出成就 或观点
思 想 家
科 学 家
相关时间 主要著作 突出成就 或观点
思 魏源 想 家 严复
鸦片战争 时期
戊戌变法 时期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 夷
《天演论》 物竟天择适者 生存,世道必 进,后胜于今
吗?
依据“京张铁路—詹天佑”,完成表格
重要贡献 修建时间 突出成就
议一议: 如果你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你
将如何设计一条铁路爬越这座山岭?
依据“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完成 表格
成功时间
代表作
主要成就
碱为何物?有什么用处?
用途十分广泛,在化学实验中,除了用做试剂以 外,由于它有很强的吸湿性,还可用做碱性干燥 剂。烧碱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应用,许多工业部 门都需要烧碱。使用烧碱最多的部门是化学药品 的制造,其次是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 造棉和肥皂制造业。另外,在生产染料、塑料、 药剂及有机中间体,旧橡胶的再生中,都要使用 大量的烧碱.
A.它是在资金不足、机器短缺和技术 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建成的 B.在这条铁路上有几处设计巧妙的著名 工程,如居庸关、八达岭隧道、青龙桥 C.它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 铁路干线 D.领导设计和施工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在 中外铁路建筑史上影响广泛
C、B、A、B、C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制外夷者,
5. 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界必进,后胜于今”等进步 观点介绍到中国来的是 A.洪秀全 B.严复 C.康有为 D.胡适
C、C、D、B、B
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自行 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 () A、京九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7、《幼童》是中央电视台播 出的纪录片。其中追诉了一位 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的 留学生涯,这位工程师是( )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严复
3.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编 写的书是( )
A.《三国志》 B. 《天演论》 C. 《四洲志》 D. 《海国图志》
4. 著名爱国化学家侯德榜彻底打破西方国家
对制碱业垄断的行为是( )
A.经过苦心钻研,制出了获国际金奖的纯碱 B.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众 C.探索出新制碱工艺,比欧洲制碱法还要先进 D.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他本人成为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科 詹天佑 学 家 侯德榜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5-1909
20世纪20 年代
《制碱》
“人”字型路 轨
比欧洲制碱成 本低40%
1、鸦片战争前后,要求改变
现状和学习外国的思想家有.
()
①林则徐 ②魏源
③荣禄 ④严复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2、严复翻译的著作是( )
A、《海图国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三国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