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陈文博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100083 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830052xndcwb@xndcwb@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1.1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法(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以下简称TBLT)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以计划和操作为其中心内容。
它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第二语言学习者自然地习得语言,促进语言学习的进步。
“任务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练习方式,组织学生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
1.2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宗旨任务教学法代表着一种教学理念,其宗旨是“在活动中学,在使用中学”。
也就是 “从做中学”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模式,是交际法的最新发展。
它追求把语言运用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务教学法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国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对任务的定义、任务的分类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理论总结已经相对完整。
简单地说,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通过采用任务的形式,让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者自然而然地、灵活熟练运用目的语的目的。
任务教学注重意思表达而不强调具体的语言形式,相对于学生在大量练习中有意识的习得(Intentional),任务教学提倡无意识的习得(Incidental)。
在任务教学中,交际不是简单的提问加回答,而是一个对意思的表达、解释、协商过程,使得学生从语言的学习者(Leaner),变为语言的使用者(User)。
任务型教学法主张用所学的语言来完成任务,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强调用语言来做事。
二、什么是任务?2.1专家的解释对“任务”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在应用语言学中, Richards 、Platt 和Weber认为:任务是一种对语言理解后采取的活动或行动。
比如说,听磁带画路线图;听指令并按照执行都是属于任务。
任务可以涉及也可以不涉及语言的产出。
Breen指出:任务指的是一系列的学习计划,这些学习计划的目的是促进语言的学习从简短的练习到复杂的活动,如:小组解决问题和做决定。
Nunan 对交际任务下的定义为:在课堂上用目的语做一件事,涉及对语言的理解、操作、运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义的表达上,而不是在形式上。
任务意义应该完整,可作为交际行为独成一体。
2.2任务的含义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中使用任务,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自然地、有意义地增进目的语的习得。
因此,任务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任务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2)任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开放性和交际性;(3)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相比语言形式,更关注语言意义。
而这正可以看作是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所在。
在语言教学中,任务是语言学习者应用目的语主动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一组课堂交际互动活动,这组活动以意义为主,相互关联、具有目标指向,并且涉及信息理解加工及交际问题的解决。
2.3任务的种类任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任务派认为,任务可以分为“学习性任务”( enabling tasks)和“交际任务”(communicative tasks )。
学习性任务指的是以语言内容为主的练习活动。
狭义任务派认为只有当为了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语言时,这样的活动才可以成为任务;以练习语言为主而不以交际为目的的活动则不能称之为语言任务。
狭义任务派认为任务活动有别于语言练习,任务和练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务活动与语言练习有着根本的区别。
2.4任务和练习的区别┌───────┬────────┬──────────┐│ │练习 │任务 │├───────┼────────┼──────────┤│侧重点 │形式(form ) │意义(meaning ) │├───────┼────────┼──────────┤│交际愿望或目的│无 │有 │├───────┼────────┼──────────┤│现实生活情景 │无 │有 │├───────┼────────┼──────────┤│评估 │语言形式是否准确│任务完成与否 │├───────┼────────┼──────────┤│语言控制 │严格控制 │自由 │├───────┼────────┼──────────┤│教师纠错 │立即纠错 │观察、分析原因、纠正│├───────┼────────┼──────────┤│目标 │语言知识的体现 │交际目标的实现 │├───────┼────────┼──────────┤│信息流向 │单向 │双向或多向 │└───────┴────────┴──────────┘ (源自: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2003 29页)2.5任务的构成要素Nunan对任务的结构进行了界定,认为任务具有六个构成要素,如下图: 目的(Goals) 教师角色(Teacher role )输入(Input) 任务(Task ) 学生角色(Learner role )活动(Activities ) 背景(Setting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语言教学具备以下几大特点:1)以语言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缺乏真实性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强调语言学习者通过交流来学会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3)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强调有真实意义的语言内容。
4)学习者先前知识以及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因素。
它追求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由、自发、自主地投入到自觉的语言实践中去,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以上所说的任务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的这些基本特点,非常适合运用于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
从上述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是“从做中学”的活动过程,强调在活动中使学生领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下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任务完成。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任务型教学法有其特定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技巧。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任务为核心单位来计划、组织教学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采用任务大纲,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单元,以任务完成为教学目标。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通常一个任务组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全部教学活动围绕任务进行,服务于任务的完成。
下面我们结合目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可行的操作框架。
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4.1任务前(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任务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后面要做什么,让他们了解任务的具体结果,并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1)介绍话题向学生介绍本节课任务的话题和任务目标,以教材当课的内容为依据。
教师在此阶段介绍话题之后应简单说明后面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2)激活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词汇学习活动,也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后面任务链阶段可能要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来激活语言。
(3)语言准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些在后面任务中有用的词汇或表达方法,也可以做一些内容方面的准备工作,语言准备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
(4)规划任务实施让学生就如何实施任务进行简单的规划。
在实际教学中,任务前活动应该简短一点。
上面有的步骤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但是任务前活动这一部分必不可少,特别是激活语言及语言准备活动,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后面的任务。
4.2任务中(任务链活动)这个环节也叫任务环(task-cycle),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此环节的关键是如何围绕当课主题进行课文学习及任务练习。
(1)课文学习。
之所以把这个环节归入任务中,是因为学习课文也可以设计成一个任务。
课文不再只是语法和生词的载体,而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参考模式,学生以意义为第一位选择语言形式。
这个环节主要靠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学习。
(2)完成教师设计任务。
教师向学生介绍的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这些要求分步骤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应在教室里巡视,监控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确保所有学生都按事先提出的要求去完成任务以及鼓励学生用目的语交流。
在发现有的小组中成员参与情况不平衡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干预。
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帮助,但不要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教师还应该注意观察任务进展情况及时间。
(3)准备报告任务结果。
这是小组成员就如何报告任务的结果做准备工作。
教师向学生说明报告的目的、主要内容以及方式和时间。
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简单的准备,并决定由谁代表小组做报告。
在此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任务。
教师应该注意是否给学生限定时间以及是否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互动性原则在这个环节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报告任务结果。
各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学生简要地汇报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重点展示任务的结果。
这个环节很好的实现了整体性原则当中提到了通过同学之间的语言输入进行互相学习的目的。
4.3任务后(语言分析阶段的活动—即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教师评价任务(1)分析语言形式(analysis)——通过录音等形式分析小组执行情况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些语言形式,主要是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使用得不太正确的语言形式以及那些应该使用但没有使用的语言形式。
全班学生一起听教师结合任务中活动情况对重点语言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
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后,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语言练习活动。
(2)根据语言分析活动中的项目进行其它操练(practice)——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在这个阶段更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来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
由上述操作框架可以看出与传统模式明显的不同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聚焦安排到了最后,任务成为这个框架的中心,而这项任务是以要求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分组:(2)科学分工:(3)合理的评估: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考查、观察和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课堂展示、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过程性的评价。
这种评价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为继续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