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英文叫做Symbolism ,法语为Symbolisme, 两者十分相似,因由是这词来源于希腊语。

原指把一块木板(或石块)分为两半,以表友爱的信物。

后来用途逐渐变广。

泛指所有能表达观念或事物的标识或符号。

如逻辑术语中的“符号逻辑” 英语称之为:symbolic logic, 数学术语中的“数理符号”称为:Mathematical symbol 。

“诗的象征” Pocticsymbol ,其用法已从纯粹的符号或寓言的意义上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包括意象和隐喻,等意义的词语了。

在实际用途方面,象征既是一个逻辑术语,数学术语,在语义学,符号学,认识论等方面,也常看见它出现。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很古老的年代就有它的存在。

一些文艺理论家谈论《诗经》的创作方法时,就包含了象征在其中了。

《周礼·春官》,曾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

郑玄为其注,中说:“兴者,托事于物。

”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宋人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中国之“兴”和西洋之Symbol 有相近之点。

但差异之处有甚多。

中国古诗中的象征表现手法,多为象征物与被象征之物(意)融合难分。

李商隐的《蝉》就是一例。

”本以高难饱,徒劳很费声。

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乎。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青。

作者用婵来作象征物,以寄托作者对国家,对社会原是希望能有所作为的,但是,当权者却认为自己所言是“婵噪”而听不入耳。

所以诗中有“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

”看看世道,是无法容纳自己的,当这小官,有如桃梗人一样,随水漂泊,居无定处。

最后表明自己,也应象蝉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安于清贫。

中国古代诗人的象征表现手法,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先秦时代,多为托物以言志。

例如:《诗经》中,多以桑、梅、杞、棠来象征女性。

如:《氓》中有一首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脱)说也。

”到了魏晋时代。

佛教东传,印度的玄学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那时的中国文人,写诗时,其象征意义往往表现出一种对哲学的追求。

突破了物象的表面界限,去寻求一种把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之景象,和人生地悲欢离合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玄秘境界,超越了先秦儒学的只重视社会与道德方面的内容。

带着印度那种梵我合一的特征。

以证悟宇宙,本体和历史,人生的哲理。

曹操的《蒿里行》,阮籍的《咏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例。

欧洲的象征主义的旨趣在于:“追求将思想内容在感觉形式之内,但感觉形式并非其目的,⋯⋯在象征主义艺术中,所有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用来表达与原初思想奥秘联系的感觉表象。

”其象征物点是指向某种神秘的形而上的理念。

例如:兰波有一首《空谷睡着》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尖,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一位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脖颈沐浴在蓝色荠草的新绿之中,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在阳光垂旧的绿色大床上,脸色苍白地睡去。

他双脚伸进葛花中睡去了。

微笑得像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

这首诗,表面看去是一首出色的抒情诗。

一个年轻人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睡去了。

如果是真的话,这是十分美好的。

所以作者着力地去描绘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个年轻人是一个死去了的士兵。

这士兵是诗的象征物,他象征着残酷的人类战争。

作者要表达的是:人类的战争破坏了美好的大自然。

象征主义文学的正式宣布建立是1886 年。

法国诗人勒内·吉尔出版《言词研究》一书。

在该书中,作者指出了自波德莱尔以来的前卫派艺术家们的新成就。

预示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出现。

同年9 月15 日,让·莫雷亚斯在《费家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

在宣言中,他提出了点十分有影响的主张。

1、建议用象征主义者称呼前卫派诗人。

2、要求诗人们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3、象征主义诗歌是说教,夸张,虚假感情和客观摹写的敌人。

4、象征物的使命在于表示出它们与原始意念之间奥秘的相似性。

19 世纪,法国出现了三个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兰波、马拉美魏尔伦,人们称他为象征主义诗人之帝王。

他在1844 年3 月30 日出生在法国的麦茨市。

父亲是位军官。

童年以后,大多数日子住在巴黎。

1861 年进法学院学习。

1864 年开始工作。

由于工作关系,他结识了甚多帕尔纳斯派的诗人。

他的文学道路,是作为帕尔纳斯派诗人开始的。

《又名忧郁诗章》1866 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土星人诗集》问世。

诗的形式,带有帕尔纳斯派的风格,手法上却接近《恶之花》。

写的是巴黎人的灰色生活,充满忧郁的情调,其中,《秋之歌》是世界名著。

长久的啜泣,∕秋天的∕小提琴∕刺伤了我∕忧郁∕枯寂的心。

∕ 使人窒息,一切∕又这样苍白,∕钟声响着,∕我想起∕往昔的日子∕不觉泪落。

我,宛如转蓬∕听凭恶风∕送我漂泊∕海北天南,∕象一片∕枯叶。

(罗洛译)这一本诗集,是在善于夸张,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潮已处于衰微,而提倡客观性,科学性,注重格律和技巧的帕尔纳斯派正在兴起的时候写的,魏尔伦的《忧郁诗章》虽然也注重雕斧凿,但其中都融合着幻想与沉思。

《秋之歌》中的律动就象一块小石片在水面上飞过去的时候,贴合在水面漾起了一连串的涟漪,又如小提琴的并弦乐声,一波又一波地流出了婉转的旋律。

1866——1869 年,是魏尔伦德人生转折的第一站。

第一部诗集问世后,由于意志薄弱饮酒纵乐的处世态度未变。

但是,在他那忧郁的心灵深处,对友情,对幸福,地美好的希望,已经轻轻地泛起来了。

其原因是:1867 年,魏尔伦结识了诗人莫泰·德·弗乐维尔德女儿,非常漂亮的玛蒂尔特· 莫泰。

充满着忧郁与欢乐交织着的情感,在他的第二部诗集《华宴集》,又名《游乐园》,于1869 年问世了。

这本诗集只有21 首诗。

却有多首是世界名作。

如《牧神》,《倒在地上的爱神》,《月光》等。

《月光》是最典型的魏尔伦式的象征主义诗歌。

“你的灵魂是一幅精选的风景,那假面和贝加摩舞舒展着魔力,弹奏着诗琴,跳着舞,在他们奇异的齐装下面,却几乎是忧郁的。

正当他们歌唱着爱情的小调。

歌唱那胜利的爱情和愉悦的生活,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幸福也不相信了,而他们的歌和月光在一起融合。

那宁静的月光,忧郁而美丽,他使鸟儿们在林中沉入梦境,使那些喷泉醉心地啜泣,喷泉石雕中间,苗条而又轻盈。

这是一首极富诗意的杰作:喷泉,月光和沉醉在爱情愉悦中的年轻人已经融和在一起了。

自然的景物已经是诗中人的象征物。

是诗中人心的崇拜对象。

让自然景物表现人的心灵境界。

在这部诗集中,熔进了魏尔伦当时所有的矛盾着的感情。

有些反映了诗人的惆怅与忧伤。

如《倒在地上的爱情》中说:“昨夜的风把他吹倒了,在黎明的/ 呼吸中,大理石的碎屑飞溅开去。

/使人悲伤:看到艺术家模糊的名字/在底座上,/在一株树的阴影里。

/ 啊!∕使人悲伤:看到了大理石∕孤寂的底座!忧郁的思绪逸出∕又潜入我的梦,梦里有深深的痛苦∕唤起未来的厄运和孤寂。

也有反映诗人渴望单纯诚挚的友情,和内心憧憬着美好的希望。

《致其莉梦纳》。

“神秘的船歌∕无言的心曲,∕情爱的,既然你的眼∕跟天空一样蓝,∕ “既然你的声音∕象奇异的幻影∕扰乱了我的理智,∕使它如痴如迷,既然你的心灵∕洁白又芬芳,∕既然你的气息∕纯真又朴实。

啊!既然整个的你,∕象动人心∕但愿这是真情。

《华宴集》是魏尔伦开始显示自己的特殊艺术风格的诗集。

最大的特点是十分丰富的音乐性。

《月光》是最成功的作品。

1869 年,魏尔伦和玛帝尔特·莫泰订婚。

纯洁的爱情促使他改变了酗酒、放荡的恶习。

生活使他的感情也改变了。

他给未婚妻写了很多轻松愉快的诗。

在仲夏的季节里,未婚妻穿着带皱领的彩色的连衣裙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于是,他写下了没有忧郁的恋歌《她穿着带皱领的灰绿连衣裙》。

六月的一天,我正焦虑不安,∕她的微笑忽然映入我的双眼,∕她穿着带皱领的灰绿连衣裙∕我赞美,没有可怕的陷阱。

∕在这本诗集里,有一首很别致的诗,名叫苍白的晨星, 在你消失之前,(一千只鹌鹑∕ 在百里香丛中鸣转)请转向诗人啊,他的双眼满溢着爱,(那云雀∕随着白昼飞往天外)转过你的目光,∕让(它溶化在晨曦里面;多么欢畅!在成熟的麦田中间!)让我的思想发出光辉,∕让它飞向遥远的地方!∕那露水∕在干草上欢快地闪亮。

)在甜蜜的梦里∕我心爱的人儿睡得正酣⋯⋯∕(快些,快些,因为已经出现金色的太阳。

每段分开两部分来读,没括号的前者是爱情诗,有括号的后者是自然诗,联合起来,它又是一首人生哲理诗。

1870 年6 月,诗人在结婚前两个月,出版了这本名为《幸福之歌》汉名《美好之歌》的诗集。

以表达自己对未婚妻的爱情。

在这本诗集的诗作里,魏尔伦更加注重推敲诗句的音乐性,在创作诗歌的旋律方面,显示了很高的艺术特巧。

在一首名叫《秋天的歌》中,作者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头韵法和半谐音法,使诗歌带着很强的音响魅力。

1870——1874 这是魏尔伦一生中产生极大变化的时期。

1870 年8 月,他与玛帝尔特·莫泰结婚。

最初,两人的感情十分和谐的。

魏尔伦获得了他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870 年9 月,路易·波拿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了。

普法战争仍然在继续。

工农群众和广大法国人民纷纷起来自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了,魏尔伦被人民群众的热情鼓舞,参加了国民自卫军。

1871 年3月18 日,巴黎工人阶级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是巴黎公社领导下的武装部队,魏尔伦担任了公社新闻处主任。

五月流血周以后,他避居外地,八月返回巴黎成为无业者。

当时,他已有了一个未满周岁的儿子,家庭是温馨,幸福的,虽然,生活稍有为清苦些。

这是,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他和另一位象征派著名诗人兰波发生了同性恋,弃子抛妻,两人私奔去了。

波兰比魏尔伦年少十岁,两个是在1870年开始通信的。

1874 年出版了《无言的心曲》也译《无词浪漫曲》。

魏尔伦这部诗集,是因他在1873 年2 月,怕兰波离他而去,在布鲁塞尔开枪击伤波兰的手腕,被判刑两年监禁时出版的。

当时,他还在狱中,没有一家巴黎出版社愿意接受这部作品。

由朋友爱德蒙·勒佩帝叶出钱。

《无言的心曲》是魏尔伦创作的高峰点。

这时,他对自己的放荡有点忏悔之意,生活上失去了职业,家庭,娇妻,爱子,⋯⋯感情处于矛盾激荡之中。

他是一个极端易动感情的人。

于是,他带着倦怠,感伤的情调,祈求宽恕。

在《泪珠洒落我心中》一诗里,他写道:泪珠洒落我心中,∕渐沥秋两飘城空,缠绵恻怀愁绪∕缭绕胸间乱蓬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