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讲义

心电图讲义


V5、V6导联: R/S>1
2)电压:
RV5<2.5mv,RV5+SV1<3.5(女)或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任何导联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相加≥0.8mv。
(4).室壁激动时间
VATV1≤0.03s VATV5≤0.05s。
( 5) Q 波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一)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1、心电图记录纸
纵向距离:代表电压
若1mV标准电压 = 1cm , 则0.1mV/小格
横向距离:代表时间
若走纸速度=25mm/s,则0.04s/小格,0.2s/大格
2.各波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顶点 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测量P波振幅:参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测量QRS波群、ST段、T波和u波振幅:参考QRS起始部的水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P波
- PR段、PR间期
- QRS波群
- ST段、T波
- QT间期
- U波
1. P波(P wave )
P波是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极,中间部代表右、左房除
(二)胸导联(chest leads)
标准导联的连接方式
I
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aVR
aVL
aVF
心前区导联的连接方式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三、导联轴系统
电压:<同导联1/4 R波(aVR除外)。 时间:<0.04s。 V1~V2导联中不应有q波,偶可呈QS型。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见于心肌梗塞。
多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 下移幅度:不超过0.05mV(aVR除外)否则见
4. ST 段
于心肌缺血、劳损。
上移幅度:肢导联和V4~V6导联不超过0.1mV,
极,终末部代表左房除极。
2. PR段(PR segment )
PR段是从P波终点至QRS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
电活动。
3. PR间期(PR interval )
PR间期包括P波和PR段。 反映从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lead system) 及心电图形成
(一)额面六轴系统(hexaxial system) (二)心前区导联轴系统
(一) 额面六轴系统
(二)横面六轴系统
心电图
概述︱ 心电向量︱心电轴︱ 描记方法︱ 正常心电图
熟知心电图的描记和测量 (一)心电图的描记方法 常用心电图机操作方法: 1、解释目的,消除紧张,取得合作。 2、去除金属饰品、电子表等,以防电波干扰。 3 、平卧于床上,裸露安放电极部位,注意保暖, 防肌肉震颤产生干扰。 4、清洁皮肤(用盐水/酒精棉球)后将电极固定于 皮肤。 5 、联接导线:右手红旗,黄绿医生,红黄绿、
2)电压:
RaVR <0.5mV,RⅠ<1.5mV,RaVL<1.2mV,RaVF<2.0mV
任何肢体导联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相加≥0.5mV
(3)心前区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1)形态:
心前区导联 R 波自 V 1 至 V 6 逐渐增高, S 波逐渐变小。
Vl、V2导联: R/S<1 V3、V4导联: R/S ≈1
+90°+110°轻度
>110°右偏 重症右室肥厚,肺心病。
心电图
概述︱ 心电向量︱心电轴︱ 描记方法︱ 正常心电图
简易判定法: 1)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 计心电轴大致方位。 肩并肩轴不偏,尖对尖向右偏, 口对口向左走 2)根据Ⅰ、Ⅲ导联 QRS波群的波幅求 代数和,再查表。
心电图
心电图
概述︱ 心电向量︱心电轴︱ 描记方法︱ 正常心电图
7 、进导联,按Ⅰ、Ⅱ、Ⅲ、 avR 、 avL 、 avF 、 V1-V6 顺序 描记心电图。 8、出现基线不稳或干扰时,查看呼吸情况,电极接触是 否良好,有无交流电干扰等。
9、描记完毕后,关电源,取下电极,擦干电极,协助病 人起床。
10、标图:在图纸左上角上标明姓名、性别、年龄、日期、 时间,在相应心电图纸上标明导联符号。
3期(恢复末期):K+外流↑↑。
4期(静息期):静息状态下,离子跨膜运动仍存 在。
1. 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
-极化(polarization) /除极(depolarization)/复极(repolarization)
2.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的心电波形
-
+
除极 + 复极
-
3.心室壁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
数30 大格(共6s )内的QRS 波群或P 波的个数,
乘以10,即为每分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心电图
概述︱ 心电向量︱心电轴︱ 描记方法︱ 正常心电图
叙述心电图轴目测法及正常心电图特点
1、心电轴检测: 正常额面心电轴向左下。 临床采用与额面心电向量相同的坐标,规定: I导联左为0°右(负)为±180° 循0°顺钟向转位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
(4)临床意义
(1)概念
心电轴常指平均 QRS 电轴 (mean QRS axis) ,为
心室除极过程中各瞬间向量的综合。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 QRS 电轴在额面
上的投影。
心电轴方向多采用其与 I 导联正侧的夹角度数
表示。
(3)测量方法
1)目测法
根据Ⅰ、Ⅲ导联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 心电轴大致方位。 Ⅰ导联
小于 0°者为心电轴左偏;大于 +90°者为 电轴右偏。
判定
心电图
概述︱ 心电向量︱心电轴︱ 描记方法︱ 正常心电图
心电轴正常范围与偏移
心电图
临床意义
概述︱ 心电向量︱心电轴︱ 描记方法︱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轴:可变动于0-90°之间。 电轴偏左: 0°~ 30°轻度 横位心,左室肥厚。
-30°~-90°左偏 电轴右偏:
4. 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一个RR间距的秒数,然后被60除,可求得心室率。 查表法或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量 5 个以上连续的 RR 间距,然后用 60 除以其
平均值,求得每分钟心室率。若求心房率,需测 PP间距。
心电图基本知识
概述
心脏传导系︱心电原理︱ 正常心电图描记︱
教学目标
1、熟知常规ECG的临床意义 2、熟知ECG的描记和测量。 3、叙述ECG正常时各波形特点,心电图测法。 4、知道常见异常ECG特点。
心电图的概念(ECG)
用心电记录仪所描记的人体心肌电活动的曲线图, 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1)概念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
根据过渡区波形( R/S ≈1 )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2)正常位心脏
V6
V5 V1
V2 V V
3 4
(3)顺时钟转位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 4
(4)逆时钟转位



V6
V5 V1 V2 V3 V4
三、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1. P波
ST段移位的测量
以QRS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取J点后0.04s、
0.06s或0.08s处为测量点。
报告ST段移位时,应说明ST段移位类型与测量点。
3.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室壁激动时间(VAT)
QRS波群的起点到通过R波顶峰垂直线的水平距离。 若R波有切迹或有R’波,以最后的R波峰为准。
(一)心电发生原理
1.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极化、除极和复极 2.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的心电波形 3.心室壁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
概述
心脏传导系︱心电原理︱ 正常心电图描记
相关知识回顾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分几期? 0期:(去极化/除极化):Na+快速内流 1期(恢复初期):K+外流。
2期(缓复期/平台期) Ca++↑↑,K+外流↑。
为0.32s~0.44s。
7. U波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从0点开始,随着心动周 期的推进,每一瞬间心电向量的幅度及方位不 断变动,直至全体心肌完成去极或复极又返回 到0点。由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间综 合心电向量的顶端连接线所构成的环状轨迹, 称为心电向量环。
4.心电向量环的两次投影
第 一 次 投 影 ( 空 间 向 平 面 )
第 二 次 投 影 ( 平 面 向 导 联 轴 )
心脏电激动的每一瞬间均有许多心肌细
胞同时除极或复极,产生许多个大小方向各
不相同的心电向量,而这些心电向量可按一
定的规则最终综合成某个瞬间的综合心电向
量。
在体表所测得的心电变化,其实是瞬间
综合心电向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A1
+ A2
B1
C1
+
B2
C2
B3
A3
B3 A3 C3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综合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