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则 (1)1.1 总体目标 (1)1.2 规划理念 (1)1.3 规划原则 (2)1.4 规划依据 (3)1.5 规划范围 (6)1.6 规划期限 (6)第二章规划条件 (7)2.1 规划背景 (7)2.2 自然地理 (7)2.3 社会经济 (8)2.4 资源条件 (8)第三章功能区划 (11)3.1 原则和技术 (11)3.2 严格保护区(I区) (12)3.3 重点保护区(II区) (12)3.4 一般保护区(III区) (13)3.5 亚区(IV区) (13)3.6 外围控制地带(V区) (14)3.7 功能区管理措施 (14)第四章自然保护规划 (18)4.1 保护目的和原则 (18)4.2 保护类型划分标准 (18)4.3 保护对象及价值 (19)4.4 威胁因子分析 (21)4.5 分区保护管理 (24)4.6 环境监测 ...................................................................................................................................... 27 第五章文化保护规划.. (29)5.1 保护对象 (29)5.2 文物保护 (29)5.3 文化空间保护 (31)5.4 文化多样性保护 (33)第六章社区规划 (35)6.1 规划目标 (35)6.2 社区地位 (35)6.3 社区社会发展指导原则 (35)6.4 社区经济发展指导原则 (36)6.5 社区文化发展指导原则 (36)6.6 社区新型产业布局 (37)6.7 社区协调机制 (37)6.8 社区调控机制 (38)6.9 社区公共服务规划 (39)6.10 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规划 (39)第七章生态旅游规划 (42)7.1 规划目标 (42)7.2 旅游业发展背景 (42)7.3 市场条件 (43)7.4 可进入性 (44)7.5 容量控制 (45)7.6 游憩主题 (47)7.7 生态旅游产品 (47)7.8 住宿接待 (49)第八章设施规划 (51)8.1 设施规划目标 (51)8.2道路交通规划 (51)8.3 通讯规划 (53)8.4 给排水规划 (54)8.5 电力规划 (54)8.6环卫设施规划 (55)8.7 防灾及安全规划 (57)第九章解译系统规划 (59)9.1 规划目标 (59)9.2 引导标识子系统 (59)9.3 教育解说子系统 (61)9.4 解译设施 (64)9.5 解说线路规划 (64)第十章管理计划 (66)10.1 基本任务 (66)10.2 管理体制框架 (66)10.3 自然资源管理 (67)10.4 文化资源管理 (71)10.5人为活动管理 (74)10.6 商业计划 (77)10.7 季节性开放 (79)10.8 盈利点 (79)第十一章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82)11.1目标分析 (82)11.2 内容剖析 (83)11.3 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 (86)11.4 环境影响识别 (87)11.5 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89)第十二章附则 (90)12.1成果组成 (90)12.2实施日期 (90)12.3解释权 (90)附件1:德钦县旅游市场分析及预测 (91)1、旅游市场规模及预测 (91)2、旅游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91)3、海外市场分析 ............................................................................................................................... 96 附件2:梅里雪山资源价值评价 (97)1、资源价值 (97)2、资源特征 (98)3、资源分类 (98)4、资源重要性评价 (99)第一章总则1.1 总体目标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以保护梅里雪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根本任务。
同时,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将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机会,以增强人们对梅里雪山壮美风光和奇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建设将充分重视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通过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实行社区参与制度,发展社区医疗、教育和卫生水平,合理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减小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等措施,真正实现梅里雪山资源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1.2 规划理念为了实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目标(见1.2),梅里雪山作为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8大片区之一,《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将以《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第八条(2006)之规定为基本方针,即“(规划)应有利于保护其地质遗迹、生态演变过程、自然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利于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始终坚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这一基本理念。
“尊重人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尊重人的价值”本质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而“尊重自然的价值”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坚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的规划理念是一种正确的、超前的国家公园科学发展理念。
反映出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建设一个服务于“公众娱乐、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区友好型”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公园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把自身塑造成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建设者,是梅里雪山资源的管理者,也是梅里雪山旅游者、朝圣者和社区居民的服务者。
1.3 规划原则1.3.1 保护优先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建设始终以保护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最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及其价值为宗旨。
本规划所指的“保护..”的具体含义是指包含三层含义:●是指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规划、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不能损害梅里雪山区域内珍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国家公园区域内的各族少数民族社区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能危害梅里雪山资源及其价值;●国家公园的游憩和公众教育不能有损梅里雪山资源及其价值。
1.3.2 可持续性梅里雪山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5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其一,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产品,如食物、燃料、纤维、洁净水的供给功能;其二,为人类提供维持空气质量、调节气候、控制侵蚀,防洪抗旱等的调节功能功能;其三,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认知、休闲娱乐,以及美学欣赏等方式而使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非物质效益的文化功能;其四,生产和支撑其它服务功能的基础功能,如初级生产、制造氧气和形成土壤等的支持功能;其五,为当地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持梅里雪山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对于当地和下游湄公河流域的中国和其它国家提供了生态屏障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建设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必须能够确保梅里雪山五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确保梅里雪山资源及其价值能够为当代人及后代所享用。
1.3.3 政策工具《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是在现有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政策性分析工具,来解决未来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性原则,同时为国家公园具体的实践活动保留了一定的弹性。
1.3.4 区划管理《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采用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技术(Multi-criteria Evaluation)对梅里雪山进行了科学的功能区划。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实行严格的功能区划管理,通过一套严格的功能区划管理制度框架实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双重目标。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强调实现国家公园多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鼓励社会各界对国家公园进行可持续利用,包括在规定区域中的开展的特许旅游服务项目、有限的生态农业和畜牧业项目等。
另一方面,实行严格资源区划管理政策,即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各个功能区域范围内,禁止有损梅里雪山资源及其价值的林业、采集业、矿业、水电业和旅游业等商业性利用。
1.3.5 社区参与切实尊重梅里雪山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拥有等同的权利,确保各少数民族能够自主选择其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最为广泛的社区协商制度,解决国家公园建设、资源保护、游憩管理和运营,以及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社区均衡受益。
1.3.6 尊重文化尊重梅里雪山地区各民族社区居民传统上的资源和土地的使用权,尊重梅里雪山神山文化的传统。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建设不能危及梅里雪山神山文化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1.4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12 月26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9 年12 月26 日公布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进行第二次修订,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进行第二次修正,2007年12月29日起施行)10)《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8年4月24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1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9日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自1994年12月1日起施行)13)《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4号)1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十二次常务会议通过,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5)《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16)《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2001年云南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审批,2002年4月实施)17)《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5年12月云南省旅游局编制)18)《云南省旅游条例》(2005年5月27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19)《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0年5月26日审议通过,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20)《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5年5月27日通过,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2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199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自批准之日起施行)2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6月26日颁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23)《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自,2003年5月1日实施)24)《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批准,自1989年4月1日起施行)25)《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26)《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建筑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1986年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自颁布之日起实施)27)《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1990年2月20日国家旅游局颁布,自1990年3月1日起施行)28)《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000年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颁布并实施)29)《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1999年12月21日省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并实施)30)《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2007-2020年)》(云南省林业厅,2007年12月)31)《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昆明大学旅游研究所,2003年)32)《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2001年6月)33)《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迪庆州旅游局、云南城乡规划设计院,2002年8月16日)34)《德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纲要(送审稿)》(2000年8月)35)《德钦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德钦县旅游局,2003年)36)《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德钦县旅游局,1999年5月)37)《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德钦县旅游局,2000年5月)38)《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梅里雪山景区总体规划》(2002-2020)》(云南建设厅、迪庆州人民政府、清华大学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所,2002年8月)39)《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区雨崩旅游区旅游调研报告》(德钦县人民政府,2004年6月)40)《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策划纲要》(雨崩旅游区规划策划课题组,2004年8月)41)《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2007年2月)4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1999年11月10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2001年1月1日实施)4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002年12月24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3年7月1日实施)44)《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02年4月26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2002年6月1日实施)4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996年10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自批准之日起实施)46)《旅游厕所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03)(2003年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3年5月1日实施)4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2003年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3年5月1日实施)48)《外国人在华死亡后的处理程序》(2008年3月14日民政部、公安部、外交部颁布,自颁布之日起实施)4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2007年2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7年2月1日起实施)50)《迪庆州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预案》(迪庆州旅游局,2003年颁布)51)《德钦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德钦县人民政府,2005年1月1日实施)5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53)《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54)《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大会通过,自即日起实施)55)《美国国家公园管理计划(2006)》(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2006年)1.5 规划范围根据《迪庆州旅游局关于要求界定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范围的请示(2008第53号)》、《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关于要求明确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区域界限的请示(2008第17号)》,以及《迪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界定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范围请示的批复(2008第21号)》等文件确定的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范围是:东至国道214线和德维公路(含滇藏文化带),西至梅里雪山山脊线省界,南以燕门乡与云岭乡界为界,北以外转经路线说拉垭口以北第一道山脊线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