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准考证号:012112000065指导教师:***年月日中文摘要众人皆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教育思想遍及全世界。

直到今天它也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像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兴办了孔子庙,孔子学堂。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如今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根据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加以实践,以此促进我们的教学。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如下的分析。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三、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关键词:孔子;论语;现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目录中文摘要------------------------------------------------------------------------------------------2 引言-------------------------------------------------------------------------------------------------4一、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5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6三、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7 结束语---------------------------------------------------------------------------------------------7 参考文献------------------------------------------------------------------------------------------9引言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成就有许多,许多史册当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其中《论语》就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行文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1很早就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只是一个比喻,并不真是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赵普绝对不会只读了一部《论语》就治理了天下。

我觉得要强调的就是《论语》这部书的重要性。

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种种面面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指导作用。

现在的我们可以从论语当中学到很多。

从学习《论语》中,学会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从学习《论语》中,学会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

从学习《论语》中,学会树立一种忧患意识。

其实,《论语》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在大家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的指引和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而今天我要论述的就是孔子《论语》里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在教育的影响。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正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是初升的太阳。

是祖国未来走向复兴的美好希望。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2所以抓好教育是重中之重。

那么在中小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呢?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

”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习?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好孔子的一些教育观点呢?我们应怎样根据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实际教学加以运用呢。

我认为第一: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二: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教无类,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第三;:教学中我们要要求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繁荣富强献言建策。

下面我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众所周知,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封建制度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一切为了经济政治制度服务。

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1洪柸谟校注.《论语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2陈丹青.《少年中国说》 [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3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

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往往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以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的优劣去将学生分为优劣几等。

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一好百好。

而对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不满甚至厌烦之情。

这样也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不公平。

在每个班级当中总有几个进步不明显的,甚至不思进取的学生。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责骂,甚至不理不睬,放任型的管理方式。

刚刚步入教师岗位的我,由于对教学的研究不是很深,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

久而久之的想法也是如此。

对成绩好的学生传授知识时满怀激情,而忽略了一些后进生,导致他们放任自流,思想和成绩也是越来越差,整天上课无所事事,下了课各种调皮,各种吵闹不服老师的管教。

一开始也不知道原因出在那个地方。

直至有一次和老教师聊天。

老教师告诉我: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无论他们有什么障碍,我们都要做到用心去教。

在老教师的这番话中,我就明白了许多。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正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就更加注意这点了,对后进生也是特别的关注。

督促他们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不去过多的责备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

我们去用心理解他们,他们也就会敞开心扉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一段时间后,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学习有明显的提高,为人也活泼了许多。

其实后进生不能的到很大的进步。

跟我们做教育的人有很大的关系。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都是寻求认可与关注的阶段,老师的表扬他们可能会乐上好几天,也是促进他们学习的极大动力。

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能。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南宋理学家,著名诗人朱熹也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但孔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采用因才施教的教育家。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4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3洪柸谟校注.《论语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3洪柸谟校注.《论语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施以不同的教育。

同时孔子而且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这一理论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青年与智者雄辩而得出但孔子是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要比苏格拉底早十几年。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体和解决文体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这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

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提出,又触及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生一般呈现如下几种特点:第一类:精力过剩的孩子。

第二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

子第三类,学习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那么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从一个故事说起。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独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学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王老师,在此方面就做的很好,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因材施教。

在他班上的人,个性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挥。

在平时生活中,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

他班上有一个学生性格很要强,做什么事,度想一马当先。

但是对于学习不够上进。

王老师就抓住这个特点,让他做了班长,管理班上大大小小的事物。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这个学生的自觉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还能从更多方面去约束自己,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个学期后,这位同学的学习成绩得到不少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得到了发展。

班上的各项活动都是由他组织并召开。

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

所以,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得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从而产生对学习的热情,达到质的飞跃。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6你了解你的学生吗?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到了解,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只要你针对他的特点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生要如何才能做做到因才施教呢?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