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主张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要求兼顾人的个性发展。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和谐教育;启示一、和谐与和谐教育“和谐”一词,在英语中为“harmony”,表示感情、兴趣、意见等的和睦、一致,体现了一种整体的和谐统一。

在汉语中,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之义。

一般地说,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秩序[1]。

和谐从本质上说,是事物在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内在统一性,是事物的成分和比例配合的适当和匀称,是整齐、对称和平衡。

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为成。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和谐”与“中道”都被认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民主的政治,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更需要和谐的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其主体——和谐的人的积极参与,而和谐的人的培养又离不开和谐的教育[2]。

因为“人均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社会民众道德教养的优劣,以及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化水准的高下,才是决定和谐社会是否成功构建的重要指标”,而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全局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应重在和谐教育的依托与支持”[3]。

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4]。

二、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1.和谐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君子。

而君子应当做到“仁”与“智”的统一,获得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

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君子是孔子实施教育的目的。

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呢?据《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这表明孔子所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其一,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其二,君子要使老百姓能得到安乐,即君子是治邦安民之才。

可见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

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然后将他们选拔到统治岗位,即“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这—观点与当时的世袭制度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权为贵族所把持,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

“有教无类”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给普通老百姓以受教育的机会,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实践中,孔子也正是这样做的,他的学生大都出身贫贱,如颜回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曾参种瓜为业,子张是鲁之“鄙”人,公治长坐过大牢,等等。

2.和谐教育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君子要求德才兼备。

围绕德才这两个方面,孔子提出了广泛的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其中行、忠、信属于政治道德教育,文则属于知识教育。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他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最重要的位置,认为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品德。

“君子怀德”(《论语·里仁》),这里的德指的就是仁。

那么仁又是什么呢?《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仁呢?孔子认为,首先,在于立志,要志于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也就是说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不离于仁德。

其次,要克己内省,严格要求自己。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不恶人之不己知,恶不知人也”(《论语·述而》)。

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最后要改过迁善。

孔子认为,人人都可能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改过自新,只要能改过自新,就能达到仁。

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孔子把所收集到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地加以整理,编成教学用书。

历代相传的“六经”,基本上是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传下来的,“六经”是孔子施教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孔子重视《诗》、《礼》的传授。

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孔子还亲自编纂《尚书》、《春秋》作为教学材料。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诗》相当于文学课,《书》相当于政治课,《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乐》相当于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相当于哲学课,《春秋》相当于历史课。

这种说法虽不尽贴切,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和谐教育首先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首先成为传递情感信息、体现情感关怀的使者,用情感来浸润学生。

孔子就非常重视情感的作用。

比如,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好之”、“乐之”均为愉悦情感,“乐之”是愉悦情感的最高层次。

《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评价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爱好音乐,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式、雅、颂之音”。

《论语》中说,孔子曾跟随师襄学习鼓琴,问乐于苌弘。

在教学中,孔子也不断将音乐传授给学生。

3.和谐教育要求兼顾个性教育“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中,“和而不同”的精神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体现。

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把他们分成“道德、文学、政事、言语”四类。

关于启发教育,孔子有一句名言,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意思是说,在教导学生过程中,不到他想弄个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点拨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教会他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

因为学生如果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那么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

三、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的启示1.教育目标的启示: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第一个层面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发展。

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素质划分为智力、道德、情感三个方面。

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使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这既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长远目标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指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发展。

生理素质是心理素质的物质承担者,健康的体魄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发展再完美的个体,如果缺乏强健的体魄也仍然是片面的。

因此,在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和体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方针中,应该把德智体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看待和把握。

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教育的目标,只有在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把握学生身心、心智的全面发展。

脱离开社会来谈论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理论研究中的抽象,若作为现实的教育目标,则势必落空[6]。

2.教育内容的启示:协调各种教育第一,要做到德育为首。

道德教育居于重要的位置,有着其他知识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美国学者弗吉利亚斯·弗姆所认为的,“在中国所有的道德哲学家中,孔子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孔子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7]。

道德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如果完全去除道德教育的因素,教育也就不成其为教育了。

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社会就没有爱心和责任心,这种人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所以和谐教育必须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

第二,要做到智育为本。

如今,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强音,而和谐发展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智育的主要职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8]。

这个理解表达了智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要做到体育为根。

人类的体育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完善自我的精神。

因此,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类体质,不仅是作为种属的人类自身持续繁衍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第四,要做到美育为辅。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

这就像一幅画的美在于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音色、音调、旋律和节奏等方面的和谐一样。

和谐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和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是要运用艺术感染力量对学生起移情化性的作用。

第五,要做到情育为助。

情感淡泊,致人平庸;情感愉悦,使人和谐;情感丰富,促人向善;激情澎湃,催人向上。

一个有情感的人才有爱心,而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梁启超在《人生观与科学》中,对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曾有精到的论述。

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

此外还有极重要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命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3.教育方法的启示: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孔子根据“为仁由己”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的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六个环节组成: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

他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孔子非常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充分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他认为,无论是“启发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1]江畅.幸福与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冯季林.儒家教育思想的后现代意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吴遵民.论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71.[4]燕国材.论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5(11).[5]论语[M].程昌明,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6]王刚,卫晓君.和谐教育思想理论述评及其在高等学校的应用[J].社会科学论坛,2007(3).[7][美]弗吉利亚斯·弗姆.道德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8]刘长明.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9]梁启超文选: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