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
• 临床表现
» 出现腹痛、腹泻、出汗、发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意
识改变(谵妄)、肌阵挛、动作增多、激惹、敌对和情绪改变。
严重者可导致高热、休克,甚至死亡。
48
SSRIs:药物相互作用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色氨酸:5-HT综合征。
• 利尿剂:严重低钠血症。
• 抗凝血药:增加出血危险。
• 非甾体抗炎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危险。 • 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室性心律失常,QT延长。 • 氟哌啶醇、马普替林:严重锥体外系反应。 • 锂盐:锂血浓度升高,毒性增加。
足有关。
• 单胺递质理论认为,抗抑郁药主要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NA
和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后膜受体部位的神经递质(NTs)
浓度而起效。
15
单胺递质理论的局限性
• 无法解释抗抑郁药临床效应的滞后现象。 • 有些抗抑郁药并不抑制NTs,如米安色林。 • 有些药虽抑制NTs的再摄取,却没有抗抑郁作用, 如可卡因。
52
SNRIs:不良反应
• 常见嗜睡、出汗、食欲下降,恶心等。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大大低于TCAs。 • 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 • 文拉法辛存在与剂量相关的持续性高血压(日剂量75-375mg
高血压发生率为3%-13%,患者需要进行常规的血药监测)。
• 度洛西汀可引起尿急。
53
2.6 NA和特异性5-HT抑制剂(NaSSAs)
• TCAs治疗指数狭小,在治疗剂量的2-6倍即可产生严重毒性,
其中最危险的心脏毒性,可导致QRS或QT间期延长,引发猝死。 • 阻断H1受体:镇静、嗜睡、体重增加和低血压等。 • 阻断M受体: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记忆损害和窦 性心动过速等。 • 阻断α1受体: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和反射性心动过速等。
32
2.2 四环类抗抑郁药(HCAs)
药
名
剂量范围(mg/day)
马替普林
Maprotiline
75-300
米安色林
Mianserine
30-120
33
HCAs:临床应用
•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 • 特点: » 起效快 » 副作用小 » 心脏毒性小 » 耐受性好 » 抗胆碱作用弱
34
HCAs:常用药物作用特点
• 剂量范围:50-100mg/day
• 临床特点:
» 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抑郁症皆有明显改善作用,对精神运动迟 滞患者尤为适用。 » 对用TCAs无效的抑郁患者、非典型性抑郁和伴焦虑的老年患
者也有疗效。
» 起效快,能改善睡眠质量。
40
MAOIs:吗氯贝胺
不良反应: • 有轻度口干、头痛、心悸、失眠、体位性低血压等。 • 不产生明显肝脏毒性、很少引起体重增加。 • 大剂量可诱发癫痫。 〖躁狂患者禁用〗
加,神经生成增多、正常突出联系的形成并调节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激素(CHR)基因转录,逐渐改善抑郁患者的情绪。
19
1.3 受体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理论
研究也表明,影响信号转导的时间
与抗抑郁药产生临床效应的时间相一致,
合理的解释了抗抑郁药临床效应滞后现
象,从而弥补了单胺递质理论和受体理
论的不足。
20
小结
TCAs:常用药物作用特点
• 丙咪嗪:具有振奋作用,适用于迟滞性抑郁,不宜用于激越
性或焦虑性抑郁。 • 氯米帕明:对难治性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及强迫症有独特 疗效 。 • 阿米替林: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 。 • 多塞平:对多数伴焦虑和失眠的抑郁症作用较好。
26
TCAs : 不良反应
种药物合用者,如中风后抑郁。
45
SSRIs: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便秘、恶心、腹泻、口干、呕吐、胃肠胀气等。 • 中枢神经系统:嗜睡、失眠、激动、震颤、焦虑、头晕等。 • 性功能障碍:射精延迟、性欲下降。 • 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等。 • 停药反应:头晕、焦虑、流感样症状以及感觉异常等。
16
1.2 神经递质受体理论
• 研究表明大鼠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后,大脑皮质的AR、5-HTR、
GABA、DAR和M-AchR的数量均发生改变,由于不同的胺类受 体数量改变程度不一,故推测抗抑郁药没有统一的作用机制。 •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能下调脑内β-AR数量,但是不影响亲和力, 因而普遍认为TCAs下调β-AR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由此提
41
2.4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药 氟西汀 帕罗西汀 舍曲林 氟伏沙明 西酞普兰 名 Fluoxetine Paroxetine Sertraline Fluvoxoxamine Citalopram 剂量范围(mg/day) 20-80 20-60 50-200 50-300 5-20
出了神经递质受体理论。
17
神经递质受体的局限性
• 有些抗抑郁药长期服用并不下调β-AR和5HTR,且不良反应比TCAs小。如氟西汀、
文拉法辛等。
• 说明β-AR下调并不是产生抗抑郁作用的必
要条件。
18
1.3 受体后神经细胞信号传导理论
• 随着研究的深入,抗抑郁药的作用模式已从受体水平转向NA和
5-HT受体偶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 研究发现,抗抑郁药可能有多种作用靶标,不同的抗抑郁药通 过不同的靶标起作用,但在信号转导上是一致的,最终均通过 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功能蛋白磷酸化、神经营养因子合成增
• 可阻断中枢NA神经元及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肾上腺素α2自调受体和5HT神经末梢突触后膜α2异调受体,从而促进NA和5-HT的释放。
• 对5-HT受体有选择性阻断作用。
» 阻断5-HT2A、5-HT2C和5-HT3等受体产生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 对5-HT1A、5-HT1B和5-HT1D受体的亲和力低,从而显著降低
27
TCAs:禁忌症
禁用
• 粒细胞缺乏症
• 严重心、肝、肾损害 • 青光眼 • 前列腺肥大 • 妊娠头三个月
慎用
• 癫痫患者
• 老年人
• 心肌梗塞
28
TCAs : 撤药综合征
• 突然停药发生率高(发生率16%~100%)。
• 高剂量发生率高。 • 症状常在1-2天内出现。 • 一般轻微,持续时间短(<7天)。 • 症状表现在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或神经
尚未完全
阐明
Ach 和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 下降有关。
13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假说
1.1
单胺递质 理论
1.2
神经递质 受体理论
1.3
受体后神 经细胞信 号转导理 论
14
1.1 单胺递质理论
• 抗抑郁药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早期对丙咪嗪抗
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其病因可能患者脑内NA的功能不
8
处方量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9
因此,掌握抗抑郁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与合理性,促进合理使用抗抑郁药,减少不良
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0
1
抗抑郁的药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的分类、临床应用 及其不良反应。
目 录
2
3
抗抑郁药合理应用注意事项。
11
12
1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
目前
研究认为,与遗传、心里、神经内 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 NA 、 5-HT 、 DA 、
失眠、性功能障碍、恶心及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
54
NaSSAs:米氮平
• 剂量范围:15-45mg/day • 特点:
» 起效快、疗效确切; » 安全性高; » 使用方便; » 药物相互作用少,方便与其他药物合用。
单胺递质浓度的增加和受体的下调 或上调只是抗抑郁药作用的起始,是信 号转导的基础,最终将启动转导级联反 应而产生相关效应。
21
22
2 抗抑郁药的分类
TCAs NARIs
HCAs
其他
SRIS
抗抑郁药
MAOIs NaSSAs
中药材
SSRIs
SNRIs
23
2.1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药
丙咪嗪 氯米帕明 阿米替林 多塞平
精神方面,也可包括睡眠障碍。
〖这些症状很可能由胆碱能症状反跳所致〗
29
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的风险
30
TCAs:药物相互作用
药动学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系统)
• 卡马西平、酒精、吸烟、口服避孕药、苯妥因、苯巴比妥,诱导 代谢酶降低TCAs的血药浓度。
• 西咪替丁、利他林、氯丙嗪、氟哌啶醇、甲状腺素、雌激素、奎
» 可安全地用于老年人和心脏病人。
» 对抑郁性神经症也有较好疗效。
36
HCAs: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而轻
• 嗜睡
头昏
便秘
体重增加等。
37
2.3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不可逆 非选择
苯乙肼
异卡波阱
38
2.3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可逆 选择性
吗氯贝胺
托洛沙酮
39
MAOIs:吗氯贝胺
• 马普替林: » 选择性抑制NA摄取,对5-HT摄取几乎没有影响。 » 有强抗组胺和弱抗胆碱作用,镇静作用强。 » 临床用于各型抑郁症,尤其适用于老年性抑郁患者。
35
HCAs:常用药物作用特点
• 米安色林:
» 不阻滞NA和5-HT受体,而是抑制突触前膜α2受体,有镇
静和抗焦虑作用,对伴抑郁的焦虑症疗效好。
抑郁症的治疗
• 主要为抗抑郁药治疗
有医学研究表明,在就医的半数患者中,抑郁症发作在 6个月内可以缓解,3/4的患者在两年内可达到临床痊愈, 90%的患者会对至少一种抗抑郁药或合并治疗干预有效; 此外,抗抑郁药的巩固和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