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人转名段

二人转名段

二人转名段
来源二人转()
《大西厢》
源于元杂剧《西厢记》及民间唱本,是二人转常下单的看家戏,也叫看家锁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主要描写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丫鬟红娘传书递简促其好事,有情人终成眷属,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

全本二人转[大西厢]有3600多句唱词。

由于唱词多不易学,又受时间限制等许多原因,如今在舞台上很少友人唱全本的了,而是分为[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三个独立的剧目。

《西厢听琴》主要写崔莺莺和红娘夜晚去花园降香、观花,听到张公子夜抚瑶琴。

唱词俗中见雅,诗情画意,便于舞蹈。

此段主要以浪见常,过去有"学会大西厢,玩意就不糠"的说法。

《西厢写书》又叫《红娘下书》,主要写张君瑞为崔莺莺写的一封情书,回忆当初以往之事。

其中"有荼靡架下会鸳鸯"一段唱词,是淫秽粉词,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此段主要是卖味,听唱腔为主。

《西厢观画》又叫《西厢院》,是唱词最多的一部分,主要写红娘在西厢院观画的情景,观斗方,对对联,所画上自商周秦汉,下止唐宋元明清,无所不有,支离破碎,把张生的书房唱成画棚子。

被群众指责为"破西厢"。

此段主要听词,讲板头,但此段不好学,所以在舞台上很少有人唱。

[拷红]是[大西厢]之一辙,写崔老夫人拷打红娘追问莺莺与张生恋爱之事,此剧目流传不广,很少有人演唱。

另拆西厢]以莺莺红娘问答的形式,叙述[大西厢]的由来。

文中莺莺说:张生本是唐代青云客,我是宋朝女裙钗,唐宋相隔二百载,何人写出西厢来。

红娘回答:我们老爷做过大主考,贪赃枉法不爱文才。

关汉卿进京来赶考,我们老爷不爱文才。

关汉卿回到家中去一气写出西厢来,巧妙地说出了西厢的由来,但不符合历
史。

二人转http:,当然《大西厢》是个折子戏,其他剧种可分“观花”、“降香”、“游寺”、“下书”、“拷红”等,还有“续西厢”。

二人转传统剧目里没有这些,这些都是其他姊妹剧种的曲目。

《苏岱赔妹》
这个传统剧目可能是很少有人听过,但此剧目曾经是二人转中四梁四柱的曲目。

主要讲的是苏秦的三子苏岱将小妹许配给孙膑为婚,陪送妹妹许多嫁妆,苏翠花上轿之前她的嫂子黄金梅淳淳教导,并已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大道人伦、君臣大义、四恋四不恋以及四恩四报等封建礼法嘱咐。

奸臣周阁老前来抢亲,孙膑定计请来火龙真君火烧周阁老府门使之落空。

又到金殿奏本,周阁老被削职为民。

此段唱词比较多,有1500多句,不好记忆,所以艺人不爱学。

而且宣扬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当今舞台很少有人演唱,但确实是传统剧目的精华部分。

包公戏
大多数来源明代[包公传]以及民间传说,这些包公戏在二人转传统剧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包公赔情》
是包公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主要叙述包公铡了侄儿包勉回府向嫂子王凤英请罪,王凤英大怒要杀包拯。

包拯跪地求情,王凤英诉功扒短,后来顾全大局饶恕包拯。

以情字贯穿始终,催人泪下。

本戏乡土气息浓郁,把东北民间丧葬礼仪风俗唱的详细生动。

很多观众对其扒短段和丧俗篇百听不厌,用[红柳子]一盘到底。

虽说此剧目比较长,但演员都爱学,爱演唱,流传比较广泛。

《包公铡侄》
主要写包公陈州放粮,路遇民女喊冤,状告包勉罪恶滔天,包公秉公而断铡了包勉。

此戏是个悲剧故事,催人泪下,流传比较广泛,传统剧目中有焦梢辙和工生辙两个版本。

《包公吊孝》
主要写嫂嫂王凤英为了试探包公当年的诺言。

假装死设灵棚,试探包公。

包公果然披麻戴孝,忠孝双全。

此剧目流传比较广泛,但大多数以赵小军和小豆豆的演出为范本,唱词、曲牌也都固定下来。

《包公断后》
又叫[凤还朝]。

叙述包公陈州放粮路过天齐庙,范仲华为母喊冤,结果这个老太太居然是当朝李国母,被刘妃、郭怀谋害流落到此,包公查明接李太后还朝。

此剧目比较特殊,其原因是虽然属于传统剧目,但老的梁子剧本很少有人学有人演。

而是以张震改编金世贵编曲的曲谱剧目为范本,流传相当广泛。

曲牌优美,是改编剧目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打龙袍》
根据京剧评剧改编移植主要写李太后还朝包公假办花灯会诉说李太后寒窑之苦李太后命包拯打宋仁宗无奈以龙袍代之此剧目属于背道曲目流传不是很广工生辙中间常加京剧二黄唱腔
《五鼠闹东京》
又叫[包公错断阎查闪]由民间传说而来写民女柳金婵被贼人李宝所害其父诬陷外甥阎查闪所为包公错斩阎查闪尸体不倒包公游地狱又错杀五鬼结果引出五鼠闹东京宋主命十二岁宰相干罗想办法结果从西天王母借来狸猫抓住五鼠此戏剧情曲折包括许多民间传说如狸猫睡觉为什么打呼噜为什么世界上有小偷有妓女六十岁为什么活埋又不活埋了。

等都在其中《包公赶驴》
包公二次下陈州路遇烟花女子王粉莲外号粉石榴包公为其赶驴从她口中得知放粮官贪赃枉法此剧目不是流传很广丑牛辙
《铡国舅》
内容和[包公赶驴]大同小异背道曲目不很流传江阳辙
《砸鸾驾》
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国丈庞文为延误包拯出朝日期唆使西宫庞秀英以鸾驾挡住去路后为包拯识破怒砸鸾驾并与庞妃上殿评理此剧目唱词不好记所以很少有人会
《秦香莲》
又叫[铡美案]驸马陈世美弃前妻秦香莲与公主为婚秦香莲找到京城陈世美杀妻灭子未成被包公处死此剧目建国以后流传较广天仙辙另有张震改编的同名曲谱剧目工生辙流传不广
《韩琪杀庙》
从河北棒子移植而来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母子后命家人韩琪追杀之韩琪于古庙遇秦氏母子得知真情后放走秦香莲而后自尽此剧目虽没提到包公但都认为是包公戏
《乌盆告状》
赵大图财害命杀死商人刘世昌将其尸体作成乌盆又将乌盆送于老汉张别古乌盆口吐人言求张老汉为其申冤结果包大人查明真相处死赵大《相国寺》
写包拯被贬带发出家的事流传不广
《蓝桥》
源于元杂剧及民间唱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二人转传统剧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是一部爱情悲剧主要写金童玉女临凡转生蓝瑞莲和魏魁元蓝瑞莲在婆家受气与魏魁元定计私奔结果水漫蓝桥淹死魏魁元蓝瑞莲投河徇情阎王爷命他们转生王金龙和苏三此剧目比较长有3000多句唱词所以分为[头本蓝桥]和[二本蓝桥]两个独立的剧目
《头本蓝桥》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把东北农村的山川土地嫁娶时的风俗人物都土乡土色的展现出来曲牌也比较多如[八出戏][打水歌][四平调][蓝桥五更][西口
韵]等应有尽有
《二本蓝桥》
又叫[井台劝]主要写蓝瑞莲劝魏魁元一些金玉良言包括四大花草借取来往该学不该学烟花柳院酒色财气四朝四帝封神榜下扬州千家诗百家姓三字经官司叹穷富论等大量与情节主题无关有损人物性格的唱词被群众批评为大尾巴蓝桥但演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唱功都爱表演此剧目
建国后有张震改编的曲谱剧目[水漫蓝桥]和吉剧改编本[蓝河怨] 但不甚流传《回杯记》
拉场戏传统剧目中的主要曲目写张廷秀得官还乡花园私访与未婚妻王兰英相会此段说唱痕迹较大基本上是说唱体过去有两种演法一种是二人转一种是拉场戏拉场戏中多加人物春红二人转当年的唱词开头是大明一统锦绣山河在南京坐下嘉靖活佛文仗刘伯温能掐会算武仗老徐达疆场争夺。

记下南京先不表再把苏州说一说这个段子就是艺人们常说的[老回杯记] 80年代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改编的曲谱拉场戏流传比较广泛家喻户晓韩子平的唱腔传遍东北大地取代了传统剧目的[回杯记]
《王二姐思夫》又叫[摔镜架]是传统剧目中仅有的几个单出头之一主要写王二姐在绣楼思念张廷秀之事全本用了十三道大辙是用辙最多的剧目王二姐思夫之情层层变化彪,病,痴,怨,野,泼,恨,急,羞,娇,忧,怒,颠,疯,闹,逗。

扮演及情感多变作品中有农村田园风光有萨满跳神画圈问卜等习俗具有浓郁的东北特色此作百唱不衰风靡各地
《前本回杯记》
主要写当年张廷秀进京赶考时的情景王兰英怎样相送赵囊怎样陷害他入水怎么得救的故事词剧目是建国后新改编的曲目,不很流传。

其他:《二大妈探病》、《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
《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