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如果气候变冷,山岳冰川逐渐扩展, 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如果气候变暖,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大陆冰盖的剖面图
大陆冰川
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山麓冰川:数条山谷
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 为广阔的冰原。
珠穆朗玛峰冰斗
9.3 冰川的运动
重力和压力的影响: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往下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 (底滑和内部运动) 冰川的运动速度:高山,几米—几百米 / 年, 南极,约数 十米 / 年(方法:固定桩位测量) 冰裂隙产生的原因:冰川不平衡流动。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破坏作用
磨蚀作用:
岩屑与底床的锉磨
贡嘎山冰川形成的巨大的擦槽
冰斗,古冰斗:半圆形,三面环状,陡峭的岩壁,开口
处为一高起的岩坎,底部为洼地,大小几百米。
成因:雪线附近围椅状,冬季以积累为主,夏季以消融为 主,冻裂崩解,造成该处的冰川不断地旋转,使一些自 然洼地,逐渐扩大,并掏蚀出陡状的积雪洼地。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平原
冰川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冰水阶地
冰川作用(历史)
3500~5000m 藏南4000m、西北3500m、横断
山5000m左右,喜马拉雅北 坡雪线5800-6000m
成冰作用 雪粒→粒雪,二阶段(粒雪、 冰川冰)
雪粒:在雪线以上的地区,地形合适,雪就不断积聚起 来,积雪的增加,刚降下的雪(六边形、空隙大), 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的作用下,雪花的尖端融化并 逐渐冻结形成粒径较小。
4)鼓丘,由含粘土较高的停积型冰碛构成的椭圆形丘陵, 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呈蛋形,前后二坡不 对称,迎冰面陡,背冰面缓(注意鼓丘与冰碛丘陵、侧 碛堤和终碛堤的区别:从形态、形成方式方面考虑;注 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从形态特征、组成、成因、位 置和转化关系等方面考虑)。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冰川的形成 2.冰川的类型(掌握) 3.冰川的运动 4.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5.地质历史中的冰川 6.冰川发生的原因(了解) 7.冻土带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分布
占陆地面积的10%, 占世界水量的2.07%,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 重力流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 重力流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 压力流
冰川是环境变化的温度计
影响因素
地面坡度:成正比 冰川厚度与温度:成正比 地面的光滑度:越光滑,阻力越小 融冰含量:增加,流动性增加 冰川携带岩石碎块的影响:越多,压力大,
动能越大,越快。
冰川的增补量和耗损量:向 前、停留或后退(缩小)
粒雪:经过一系列的压实、冻结和重结晶作用,雪粒增 大转变成。
冰川:粒雪中空隙进一步减少,形成冰川冰。在压力和 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
影响因素:①气温与雪线海拔高度成正比,赤道区气温 高,雪线的海拔高度大;
②降雪量与雪线高度成反比,雪线高度最大值的地带是 南北纬20 -30 ° 的 干燥区;
③地形的关系,陡坡雪线高度比缓坡雪线高度大,向阳 坡雪线高度比背阳坡雪线高度大。
占淡水的77.4%。 分布南极洲,格陵兰岛、
北极岛屿、欧洲、亚洲、 美洲。 雪线:气温、降雨量和地 形影响,分布不均。纬度 和坡形雪线不同
9.1 冰川的形成
冰川(glacier):陆地上,大气固态
降水演变而成,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雪线(平衡线):消融区与累积区平
衡(气候和地形、降雪量。
2.冰川的搬运作用
3.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碛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冰水阶地 • 冰水扇 • 冰水冲积平原 • 冰水湖
冰川堆积地貌
1)冰碛丘陵,由基碛所构成,比高不大,波状起伏; 2)侧碛堤,随冰川的退却,侧碛以融坠方式推挤在冰川
谷二侧,形成与冰川平行的长堤状地形;
3)终碛堤(垄),分布于冰川前缘,由终碛构成的弧形 垄状地形,两坡不对称,内缓外陡。
鳍脊: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 角峰:同一山头有三个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形成锥形的孤峰。
冰川地貌
• 角峰
冰蚀谷( U 形谷)
冰蚀谷的特征:①抛物线或 U 型(河流在山区多呈 V 型); ②平直而又宽阔;③谷底自上游向下游变窄;④谷口有时 出现相反的坡度;⑤纵剖面呈阶梯形,冰坎、冰盆相间出 现,冰川消退之后,即会留下串珠状的湖泊(串珠湖); ⑥两壁常发育大量的擦痕或擦槽。
贡嘎山的雪线东坡4900-5000米
喜马拉雅山雪线 北坡6000米 南坡5500米
9.2 冰川的类型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 (1)大陆冰川: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冰盾或冰盖),雪线位
置低,分布面积大,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动速度稍快,中间向 四周流动。 格陵兰冰盖, 174 万Km2,最厚 3400m ;南极冰盖,面积 1300 万Km2 ,最厚 4200m 。 (2)山岳冰川:高山地带的冰川,雪线位置高,规模小,冰层薄, 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 ① 冰斗冰川、悬冰川; ② 山谷冰川(单、复式); ③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④ 山麓冰川。
悬谷:支冰川谷底
在冰川槽谷的底部,冰蚀作用, 使一些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一系 列微微突起的基岩小丘,平面呈 椭圆形,长轴与冰川运动方向平 行,两边坡度不对称,迎冰面缓, 背冰面陡。 指示冰川运动方向冰擦痕、磨光 面等。
羊背石、冰川擦痕、 冰斗、角峰、槽 谷、悬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