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助制度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助制度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助制度
作者:万慧朱彦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4期
[摘要]我国立法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刑事破案率、犯罪分子赔偿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被害人获赔难以实现的现象普遍,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公正的实现。

因而建立和完善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附带民事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41-01
2007年年初,青岛某大学大二学生冯晓芳因感情问题被一个叫周琨杰的男青年伤害致死,冯晓芳的两个同学也因上前劝阻而受重伤。

2007年5月青岛市中院做出判决,被告人周琨杰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除了刑事责任还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承担赔偿冯晓芳父母31万元以及受伤的两位同学每人各2万元。

最终被告人赔了三个家庭共2.4万元,因为周琨杰及其父母根本没有能力负担这笔赔偿……这一切使得冯晓芳父母生活更难,女儿去世、女儿因读大学而借的债无法偿还,儿子也辍学。

青岛市中院从2004年底形成的被害人救助制度对冯晓芳父母进行了补助。

这一救助制度是针对青岛中院审结的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如果加害者无力赔偿,而受害者又身陷困境,可向法院申请救助,救助金是1万至3万。

青岛中院补助冯晓芳父母2万元,受重伤的同学每人1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被害人的实际困难。

一、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的概述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是指对受到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未能从加害人处获得足额赔偿时,由国家给予其适当经济补助的一种法律制度。

2007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刑事审判工作的决定》,要求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由于多数犯罪人都是因为家庭困难才去进行犯罪,这就导致了人民法院在裁判后被害人及其家属出现人财两空的局面,这就极大地影响到了司法机关的权威性,裁判的结果得不到执行,裁判书成为一纸空文,更严重的是人民群众会对司法权威失去信心,进而转为自行解决问题,有可能会造成新的犯罪。

二、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功能
(一)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我国刑事被害人整体数量庞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刑事法律在对被害人利益进行刑事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对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救助,建立被害人补助制度是对被害人权利的一个最为直接有效的保护,是符合现代法治国家人权保障理念。

(二)国家补助能够最有效地救济刑事被害人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刑事被害人获得赔偿或补助的途径主要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民政救济、司法救济,但三者均因本身存有缺陷而难以担当刑事被害人救济的重任。

国家补助具有较强的救济力和现实可能性,一旦国家补助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制度,那么被害人的救济就能得到最为有效的保障。

(三)有利于刑事诉讼法任务的顺利完成
建立国家补助制度使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上受到充分的保护,使他们所受到的损害能得到补助,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被害人与公安司法机关合作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刑事诉讼,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协助公安司法机关,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构建
在2008年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特别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司法救助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做好对涉诉老人、父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以及下岗职工群体、受灾事故影响群体和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工作,体现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人文关怀。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

(一)救助对象及其救助范围
因犯罪受到人身伤害(限于重伤残疾及死亡),但无法从加害人及其他方面获得实际经济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自然人。

鉴于日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必须对国家补助的对象予以限制,应以补助能解决被害人之迫切需要为条件。

(二)救助机构的设置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机构应当是检察机关,由检察机关内设的救助委员会调查,对符合条件的被害人进行救助。

笔者认为由办案机关(法院)组成救助机构比较合适。

因为办案机关对案件熟悉,对被害人受伤害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救助和救助程度非常了解,所以由办案机关救助有利于保障救助的效果最大化,也有利于节约国家成本。

(三)救助的程序构建
救助的程序,一是救助事项的告知程序,相当多被害人对救助情况不了解,对救助程序更不了解,因此在立法完善中规定法院办案人员应主动告知的程序。

二是申请程序,申请救助是
被害人的权利,应当尊重资源,充分尊重被害人资源,不能由办案机关主动提出,即实行“不告不理”。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亲属给予一定补助和抚慰不仅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司法文明和司法和谐的体现和要求,同时还可以解决被害人申诉、上访难的问题。

因此既有力维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孙洪坤.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6).
[2]关于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的调研报
告./sfdc/t20090107_21264.htm.
[3]周建华.论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的构建[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