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体社会化PPT课件

个体社会化PPT课件


结论: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发展。
.
19
教师的作用
R.布朗(1976)对决定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进行 了探讨,归结为:
❖ 身体的特征 ❖ 学生的性别 ❖ 社会经济地位 ❖ 测验成绩 ❖ 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
.
20
教师的作用
教师期望的主要表现: ❖ 分组 ❖ 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 ❖ 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 ❖ 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 ❖ 激励和暗示
.
21
❖ 4、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
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2
5、大众传播媒介
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 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 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
西蒙兹还比较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 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 立的,具有攻击性。
.
13
鲍尔特温: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专制型
在这类家庭中,孩子被要求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 听从就给予惩罚。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 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使孩子形成 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也可能会以成人 为榜样,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等心理。
.
5
第二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潜在基 础和自然前提
❖ 身高、肤色、血型、智力、性格 ❖ 先天预成的语言装置 大脑 ❖ 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
.
6
IQ(智商)在全人口中的分布
IQ 139以上 120-139 110-119 90-109 80-89 70-79 70以下
文字说明 极优秀 优秀 中上 中等 中下 临界 智力落后
百分比 1 11 18 46 15 6 3
.
7
二、社会环境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性因素
❖ 1、社会文化 ❖ 2、家庭 ❖ 3、学校 ❖ 4、同辈群体 ❖ 5、大众传播媒介
.
8
❖ 1、文化
❖ 在现代一般指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 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 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 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
15
3、学校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 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教学内容、校风等因 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
16
教师的作用
“期望效应”: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以小学 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 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 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 效应”。
溺爱型 在这类家庭中,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无所不到的关心和保护。 这种过分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可能会
形成自私、任性、易发脾气、好大喜功的品性。
放任型
即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教养态度。在这类家庭中,儿童 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体会不到父爱与母爱的温暖,从而会 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 显示等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 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终身持续性
.
2
二、社会化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化
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 会化的过程。
系统的、正规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
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
.

3
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 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 ❖ 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 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
4
❖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 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 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 程称为个体内化。 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 认知加工 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 自我奖赏
.
17
教师的作用
❖ 布洛菲和古德(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 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 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 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 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 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
18
第二章 个体社会化
❖ 本章主要探讨问题: ❖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 第二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 第三节 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道德社会化 ❖ 第四节 自我意识
.
1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 一、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通过与社
会的交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逐渐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 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
9
❖ 2、家庭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 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 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 则。
.
10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 父母的教养方式 ➢ 家庭气氛 ➢ 家庭的自然结构 ➢ 出生顺序 ➢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 父母受教育程度
.
11
❖ 西蒙兹认为,父母 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 本要素,一是接受— 拒绝,二是支配—服 从。

这两种基本要素
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
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
用中,可以组成二维
坐标系统。
支配
残忍 溺爱



O

无视 放任
服从
.
12
父母态度
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 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 听凭孩子的支配。
西蒙兹比较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 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 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 有反社会倾向。
.
14
民主型 在这类家庭中,父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忍耐、平等、随和、谅 解等,能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给子女较多的 鼓励和诱导,而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 地批评指正。这样的教养态度能逐渐培养出孩子 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 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 能力等优良品质。与其它三种相比,民主型是一 种理想的教养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