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三讲 政治参与与政治社会化
第十三讲 政治参与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学原理
政治社会化的实质
政治社会化所指称的是一个从个体存在的人, 政治社会化所指称的是一个从个体存在的人, 一个从个体存在的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个政治人的过程和现象, 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个政治人的过程和现象, 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个政治人的过程和现象 这个过程和现象叫作政治社会化。 这个过程和现象叫作政治社会化。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二)客观看待政治参与:参与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吗 客观看待政治参与: 1、民主政治与参与的紧张关系:两种类型的民主 民主政治与参与的紧张关系: 参与型民主(直接参与和直接民主) 限制型民主(间接参与和间接民主) 2、参与的限度:在何种情况下不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定(塞 参与的限度:在何种情况下不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定( 缪尔·亨廷顿的公式) 缪尔·亨廷顿的公式) 政治制度化 政治稳定/动乱(系数)= 政治稳定/动乱(系数)= 政治参与 3、尽管如此,广泛的政治参与仍然是一个民主国家的显著 尽管如此, 特征。 特征。
政治学原理
第十三讲 政治参与和政治 社会化
政治学原理
一、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所谓政治参与, 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对公共机构及其行动施 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 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
政治参与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在一个 政治参与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 常态的政治社会中,狭义的政治参与概念更具有 常态的政治社会中, 适用性。 适用性。
政治学原理
罗伯特· 罗伯特·达尔的七项民主体制观测指标 1、建立和参加组织的自由; 建立和参加组织的自由; 2、表达自由; 表达自由; 3、投票权; 投票权; 4、政治领袖为获得支持进行竞争的权利; 政治领袖为获得支持进行竞争的权利; 5、可选择的信息来源; 可选择的信息来源; 6、自由、公正的选举; 自由、公正的选举; 7、使政府政策制定依赖于选票和其他优先次序的表达的体 制。
政治学原理
(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形成个人的政治观念及政治取向; 形成个人的政治观念及政治取向; 2、进而形成不同性质的政治合法性认知; 进而形成不同性质的政治合法性认知; 3、培养和形成一定的政治行动技能; 培养和形成一定的政治行动技能; 4、对政治系统形成不同性质的压力。 对政治系统形成不同性质的压力。
5-6岁:意识到政治生活的某些要素,对国 意识到政治生活的某些要素, 家有一定的感情; 家有一定的感情; 7-13岁:知识明显增长,知道总统代表一定 13岁 知识明显增长, 的角色; 的角色; 13-18岁 确立了一种政治信念和态度, 13-18岁:确立了一种政治信念和态度,最 终形成某些政治素质。 终形成某些政治素质。
政治学原理
3、成人阶段(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成人阶段(加布里埃尔· 阿尔蒙德) 对早期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对早期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研究提出 质疑,它们不能解释后来发生的变化。 质疑,它们不能解释后来发生的变化。 再政治社会化是不可避免的, 再政治社会化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社会化过 程伴随人的一生。 程伴随人的一生。 “一个人在幼年时代确立的态度总是随着他 的各种社会经历而不断改变或加强。 的各种社会经历而不断改变或加强。”
政治学原理
3、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网络、 网络、车载移动电视等大众 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 会化的重要途径。 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 传播政治文化、 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 政治意识方面, 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 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 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通过新闻报导、 (1)通过新闻报导、舆论 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 渲染等方式, 对问题的关注, 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 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 (2)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 某种政治观念、 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 政治感情。 政治感情。
政治学原理
塞缪尔·亨廷顿的限定: 塞缪尔·亨廷顿的限定:
(1)政治参与是实际的活动,它不包括政治方面的知识,对政治的 )政治参与是实际的活动 实际的活动,它不包括政治方面的知识,对政治的 关心等心理上的指数 关心等心理上的指数。 心理上的指数。 (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活动,不包括官僚、政治家和院外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 普通公民的政治活动,不包括官僚 官僚、 活动家作为职业进行 活动家作为职业进行的各种活动。 进行的各种活动。 (3)仅仅限于旨在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比如,普通工人为增加 )仅仅限于旨在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比如,普通工人为增加 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 工资举行罢工的活动不在政治参与之列(注:针对企业所有者的活 动不是政治参与)。 (4)只要是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的行为,无论其活动是否产生了 )只要是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的行为,无论其活动是否产生了 实际效果,都将列人政治参与的范畴。 实际效果,都将列人政治参与的范畴。 (5)除了依照自己的意志自主参加的活动之外,受他人动员参加的 )除了依照自己的意志自主参加的活动之外,受他人动员参加的 活动也包含在政治参与之中。在所有政治体制中都存在着动员参与和自 活动也包含在政治参与之中。在所有政治体制中都存在着动员参与和自 主参与,无论是动员参与,抑或是自主参与,都对政府的决策产生某种 影响,因此,动员参与也是政治参与。
政治学原理
5、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 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国家的盛大 仪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 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 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 作用。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6、政治人 物,尤其 是伟人、 政治领袖、 英雄人物 是政治社 会化的重 要载体。
政治学原理
(五)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 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政治与其他事物 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 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 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 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 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 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 环境的“隔代遗传” 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7、同龄人
政治学原理
8、教会 是政治 态度的 一种来 源,比 如对胎 儿、儿 童和穷 人的态 度等。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9、各种纪念地
政治学原理
1952到1955年,布什全家在这栋楼住了三年, 就让它很可能成为旅游胜地。
90% 85% 85% 80% 80% 80% 60% 60% 60% 50%
政治学原理
(四)网络公共领域:一个新兴的政治参与场域 网络公共领域: 一个典型意义的哈贝马斯式的公共领域
政治学原理
二、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戴维·伊斯顿:人们接受其政治取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戴维·伊斯顿:人们接受其政治取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R·道森与K·普鲁伊特: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的,对政治世 道森与K 普鲁伊特: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的,对政治世 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于下一 代的方式。 加布里埃尔· 阿尔蒙德: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 变迁的过程。经过此过程,个人便纳入政治文化,形成对 变迁的过程。经过此过程,个人便纳入政治文化,形成对 政治目标的取向,政治文化模式也随政治社会化而变迁。
政治学原理
4、社会政治组织
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 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 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 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 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 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
政治学原理
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 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 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 党的纲领、政策主张, 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 度;通过发展新成员, 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 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 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 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 与。
政治学原理
政治制度化水平 高 政 治 参 与 热 情 有序/ 有序/稳定 低 无序/ 无序/混乱
高
低
有序/ 有序/稳定
有序/ 有序/稳定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三)最主要的政治参与方式:投票
西方主要国家投票率对比
比利时 德国 丹麦 意大利 奥地利 法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美国
政治学原理
研究者提出了儿童在发展其对政府与政治制 度认同上的“四种模式” 政治化、个人化、 度认同上的“四种模式”:政治化、个人化、理 想化与制度化。 想化与制度化。
“政治化使孩童学习权威的存在;个人化使 政治化使孩童学习权威的存在; 孩童先认同个人,再认同制度;理想化使孩童产 孩童先认同个人,再认同制度; 生英雄崇拜或信任;制度化则使孩童能逐渐认同 生英雄崇拜或信任; 政府为制度。 政府为制度。”政治社会化的两个维度
1、个人指向政治系统的主动维度(自由的维度) 个人指向政治系统的主动维度(自由的维度) 2、由政治系统施加的指向个体的维度(控制的维 由政治系统施加的指向个体的维度( 度) 3、两个维度的关系 是同时进行的,后者成为个体政治社会化过 程的环境系统。
政治学原理
2、青少年阶段(R·道森和肯尼思·普鲁伊特) 青少年阶段( 道森和肯尼思·普鲁伊特)
研究者认为,儿童对政治的认识是模糊的, 研究者认为,儿童对政治的认识是模糊的,儿 童期形成的政治态度是不稳定的。 童期形成的政治态度是不稳定的。青少年时期是形 成政治观念的关键时期。 成政治观念的关键时期。
政治学原理
2、学校
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第一个专 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 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是第一个 系统化与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 系统化与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 在学校生活中,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 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 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 另一方面, 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 相互关系中, 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公共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