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及修身之道

国学及修身之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8.
务实事,轻玄想,重 实用,戒空谈;看实效, 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孟子:知者无不知,当 务之为急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 事鬼(说明他对玄妙难知 的世界不感兴趣)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 评价: 1.它淡化了中国人的宗 教情结,使无神论思想源 远流长,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 2.它对自然科学、哲学、 逻辑学等思辨学问的研究 又起到了阻碍作用 3.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 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 发展的精神动力。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圣人”是人格品德的最 高典范 何谓圣人?“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 子者,斯可矣”——孔子 只有尧、舜、禹、文 王这些古代帝王,才叫圣 人,他们不仅都具有崇高 的道德,是道德极致、完 善的人格典范,且他们成 就了丰功伟业。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内容: 1.以“孝”为基础;孝、悌是 修身的立足点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1.忠恕之道——修养仁德的 原则方法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自 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 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 人通达事理。 还要做到“将心比心,推 己及人”——忠恕之道的精神 核心。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孝”主要体现在孝思、孝 丧和继志三个方面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 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孔子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竭其身。”——孔子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内容: 2.以“礼”为准则:“ 礼”是当时社会的典章制 度和道德规范,也是“君 子”的仁德行为准则。 要做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人要有自我约 束的精神,还要恪守自己 的名分,做到“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
《尚书· 尧典》:克明峻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7. 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道 佛三教合流(重要特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正宗:原因在于①政治主 张——“仁”“仁政”为核心; ②以贵和持中为核心的思想方 法;③以重人伦、重个人修养 为核心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三 者和礼治徳教的统治思想相一 致。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1.由浅入深: ①可以从《弟子规》《三字经》 《增广贤文》《千家诗》中选2 至3种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浅显 易懂; ②进一步学习国学,唐诗宋 词可背100到200首,《诗经》 《论语》《老子》《庄子》则 不可不读,读《诗经》可让我 们得到文化源头的滋润,而 《论语》是我们文化的本根之 一; ③有志国学探究者,《易经》 《礼记》《春秋》不可不细品 了。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2.分门别类: 党政部门——《论 语》《素书》《资治 通鉴》《中庸》 社区、家庭—— 《弟子规》《礼记》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3.
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要 学更要有实践,努力 清修,才能真正领会 国学的好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1.
重振国学,唤起 文化自觉,恢复文化 自信,实现文化认同, 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2.
提高国人的道德 水准,提高个人的文 化修养,提高民众的 精神生活水平,对建 设和谐社会意义十分 重要。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4.宽容不愠——能够做 到宽容,包容别人,不怨 恨。 孔子曾说:“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事情刚刚完成不要多加 指责;事情正在进行中不 要谏正;事情已经过去不 要追究。这实质上是三种 不同情况下的宽容态度。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5.立志有恒——体 现在志向的坚守和学 习的持之以恒上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 孔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5.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 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后秦统一了) (郡县制自秦朝后一直沿 用,三公九卿制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6.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 和谐(突出特征)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人和”是事业取得 成功的关键)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
它的延续性、凝聚力 和包容性非常明显 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 在文明史上罕见 “ 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文化的包容,造就 了封建时代最辉煌的王朝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2.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 道德、尊君重民 君要仁、臣要忠、父要 慈、子要孝、兄友弟悌、 朋友义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李世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 国学(中华国学)的宗旨:
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这四句话最能表
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 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 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 的向往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 国学的经典著作: 经——周易、尚书、论 语、礼记、孟子、诗经 史——史记、三国志、 资治通鉴、汉书 子——老子、庄子、山 海经、孙子、金刚经 集——楚辞、李太白集、 全唐诗、全宋词 国学集大成者是《二十 二子》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明德——即通过人心内在的 自觉,启发善端,发现人自身 天赋的道德。 亲民——意思是使人弃旧 图新,弃恶从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 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 求,上升到人性层面来说就是 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 现,是从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 种升华。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6.慎言力行——就是少 说多干,努力将道德行为 准则付诸实践 • “力行近乎仁”“听 其言而观其行”“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Hale Waihona Puke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 熹归纳为“三纲八目 ” 三纲:明明德,亲 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可见,《大学》、 《论语》所呈现给我 们的儒家道德修养理 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 识:以明德为前提, 以格物致知,慎独自 省为修身的根本方法 ,通过“合外内之道 ”来实现成己成物以 至治国平天下,以达 到“止于至善”的境 地。
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孔子: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依于仁、 据于德、游于艺(以 道为志向,以德为根 据,以仁为凭籍,活 动于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之 中。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目的:提高道 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 成为君子的条件: (1)必须注重“仁 ”“义”“礼”“信”诸 方面的综合修养。“君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信 以成之”。 (2)在言行举止上, 要做到“九思”、“五美 ”和“三戒”。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成为君子的条件: 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 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 思义。 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 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国学与修身之道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国学与修身之道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并且保留在中华 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 中国文化。从广义上说,它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道德取向、生活 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 情操等多层次的内容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一)什么叫国学 一国所固有之学术 也,它是指以儒学为 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 与学术。它包括医学、 书画、戏剧、星相、 数术、文学等多方面。
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
• 国学的分类: 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 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 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 儒、道、释三家等; 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 经、史、子、集四部; 以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分, 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 子和文学。
• 修身的方法: 2.克己复礼:从而 达到“从心所欲而不 逾矩”的理想境界。 “克己”——用一 定的道德规范来克制 自己的欲望,把“礼 ”内化为道德的自觉 性,将他律变成自律 。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 修身的方法: 3.改过迁善——指人们 不论做什么事都避免不了 犯错误,所以要允许人们 犯错误,更重要的是允许 人们改正错误。故孔子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 蚀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其次 ,要有正确的态度对待别 人指出的错误。“子路, 人告知以有过则喜”。
3.
对治国理政,提 高行政管理水平有重 要的借鉴作用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4.
对于提升中国的国 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5.
对促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大众化、 时代化有重要作用
五.国学与修身之道
无论《大学》、《中庸》、《论语》还是 《孟子》,即便后来的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性之 学,可以说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占据非常重要的 地位,因此有人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 ”。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