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居”这个名词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小学生出现了“性早熟”,中学生流行“早恋”,而大学生则已经开始进入“同居时代”,它深刻地反映出现在社会同居现象严重的事实,学生的性成熟期正在不断的提前,性观念不断开放,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对于大学生同居现象,大部分人认为是弊大于利的。
关键词:大学生同居利于弊调查报告数据在省社科院孙蕾、郭显超的论文《大学生同居现象浅议》中指出,据媒体对上海、广州、北京等50余所大学的4109名男女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反对同居的占31.3%,完全赞同的占19.8%,48.9%的学生属于中立派。
而全国24个省市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问卷和座谈调查显示,对大学生同居表示赞同的占28.4%,任其自然的占57.6%,只有13.5%的人明确反对。
研究者据此认为,目前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有接近2/3的人可以接受。
这个数据深刻的反映出同居现象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的观念转变,而在观念转变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女生观念的改变。
据新浪网报道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认为“需要”是正当的欢愉和渴求,女性也有性需求成为了普遍的认识。
这说明在现代社会,改革开放物质横流的社会背景之下,以前封建社会的理性思想和贞操观念已经基本上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女人与男人一样,女人也可以撑起半边天”。
另外,现代避孕方法的发展和推广也导致了女性性生活的增加。
还有的女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身心发育成熟,她们希望成熟异性把她看成“女人”而非“女孩”,这种思想也对同居现象的泛滥起到了推动作用。
既然大学生在观念上可以接受同居的行为,那么具体行为又怎么样呢?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实证调查显示,在全国大学本科生中,同居的仅占5%。
而西安对五所高校8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有7.02%的学生有同居行为。
这说明虽然观念上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但是只有小部分人会付诸以行动。
我认为这是一个出现在青年群体身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就是他们或许对某一个问题表示赞成或者接受,但是他们心里却明白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所以,大学生对于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冲突的问题,通常表现的态度是可以接受别人去做,但是自己却绝对不会去做,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对待问题的矛盾性。
大学生自己是这样看待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学校又对此抱有怎样的态度呢?据《青年时讯》资料显示,学校对于大学生在外租房同居的态度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
很多大学并不是不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只是不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处理这个问题。
但是对于同居现象情节严重的各间大学也有相应的处罚条例限制。
华南理工大学规定,对于非法同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记过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华南师范大学却视其轻重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或给予处分甚至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而中山大学相对而言比较开放,它认为这是常识没必要写入校规。
但无论是哪所高校都有学生到外租房同居,而且大部分为异性同居,这就表明学校虽有规定限制但是并没有对这种现象强制性的禁止。
面对大学生校外租房和校外同居的严重情况,国家也曾经采取过一些政策措施对它加以限制。
2004年教育部也曾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它里面表明,原则上是不允许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的。
该项通知下来之后,对大学生同居现象起到一定的弱化作用,但是此项政策公布以来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终于于2005年教育部对外发出了校外租房的“解禁令”,并且众多高校的负责人认为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因此影响学习,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学校不应该过多干涉。
更甚的是校外租房解禁后,在校学生结婚合法化,如果怀孕了还可以请产假,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没有限制大学生校外租房同居,而且对这种现象起到推动作用。
这也是造成学校对此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重要原因。
那么既然社会各方面都不对这个问题强制禁止,同居现象就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未婚先孕、经济困难等,而这些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自己解决,但是我认为大学生并没有独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首先,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并没有经济来源,即使在外做兼职也不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更何况是要建立一个家呢,另外大学生对性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多,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能说明怎样才算是性心理基本健康,不健康的行为又表现在哪里。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并不适合婚前同居生活,因为他们并不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而在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性教育的不足,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对性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专家的意思是大学生在外租房同居是弊大于利的。
同居生活会增加男女双方的负担。
婚前同居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业,而且在没有经济基础,前途不确定的状态下,同居并不能有效的引导爱情走向婚姻,最终可能给双方留下更大的伤害。
因为婚前同居男女并不会产生配偶权,也无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关系不仅得不到社会的保护,而且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舆论。
这尤其对于女生而言非常之不利,因为虽然传统观念已经不断的淡化,但是它还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这一代人,大部分男生表示他们会要求自己以后的老婆是贞洁的,只有小部分的男生表示他们并不在意这个问题。
这就表现出大学生在同居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的心理,其实就是传统男权社会和贞操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遗留。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婚前同居生活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对女性非常之不利。
因为同居很容易会出现未婚先孕的现象,而作为大学生,大部分人会选择流产,但是无论是药物流产还是人工流产都可能对女性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多次人工流产,很容易导致生殖系统的损害,还可能引发各种妇科疾病甚至终身不孕不育。
倘若男女双方因为不合而分手,女生不仅要承受来自身心的伤痛,还必须承受更多的社会舆论压力。
这就必须要求女生洁身自爱,学会保护自己,但是现状并不是如此。
最近新闻报道,广州一家医院的人工流产登记簿反映出来的情况显示,近两个月中前来做人工流产的女性中,有250多名手术者年龄在22岁以下,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做了两次人流,这个数据让人感到无奈,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我国性教育的失败,虽然表面上看性生理知识教育似乎已经普及,但是实际上年轻人了解的知识甚少,虽然婚前行为并不全是什么道德败坏的丑事,而性行为也并不是什么肮脏的行为,但是确实有关于道德伦理的教育问题,从小到大,性道德教育的空白,教材与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不重视,导致不少半大不小的孩子出现了“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于曾经拥有”的想法。
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也就是说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处于一种日趋成熟的阶段,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正是处于幼稚与成熟二者交接的关键时刻,伴随着残存的幼稚性和抗诱惑力弱的特点,以及性生理成熟期的低龄化,不少大学生已有性经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走向同居之路是在所难免。
同时很多人把同居当作是爱情的象征,当前大学生在智能、本能、性机能等方面的发展已趋成熟,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有比较强的性冲动,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同居者都发生过性行为,有婚前性行为的学生占有不少的比重,此外发生过边缘性行为的占相当大比重,几乎与谈恋爱的比重相等。
不久前,河北大学教师对12所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是“两情相愿、不必谴责的一种爱情观”。
而许多学生对大学生同居现象也持宽容态度。
在全国2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赞成的人数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25%。
在记者采访的数十名学生中,几乎很少有人反对谈恋爱、同居。
一些学生认为,恋爱很正常,但现在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往往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是随大流有从众心理;也有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魅力,便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大三学生说,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存在。
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态度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浪漫的电影大片,玫瑰色的情人节,偶像剧的经典情节,网上沸沸扬扬的感情话题,都使年轻的心随之跳动。
更何况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不管是恋爱还是同居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同居,从环境角度来看,信息传播发达,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性的认识也是比较前沿的,这种前沿认识的和社会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
虽然说大学生结婚已被认可,但是实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这就存在了一种新制度与旧观念、旧制度的磨合过程,因而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和条件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因此出外租房居住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趋于开放,二十年前,校园里谈恋爱的现象还很鲜见。
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之相伴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情侣“以爱情的名义”希望到校外租房同居,营造“二人世界”,出双入对,共筑爱巢在许多高校周围的民房,悄悄兴起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村”中。
对于现在大学生中比较广泛的这种同居情况,一位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爱情和婚恋是大学阶段比较现实而又普遍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越来越采取了比较开放、自我、随意的态度,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化。
但由于他们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主体角色的不明确以及客观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种种矛盾。
很多例子表明,同居带来的伤害要大于它给你的一时快乐,婚姻尚且不可靠,更何况是不受任何保护的两个还没有自立能力的大学生过同居生活,很多恋人感情不错,反而是因为同居后发现相爱容易相处难而分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试图在同居里寻找“海誓山盟”“金玉良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然而,同居到底是不是真的就是罗曼谛克?大学学生同居,几乎都是属于一时情的,性的,物质的冲动,而很急促的跳入了同居圈子。
然而,大学生同居生活本身也不是那么光彩照人,毕竟是学生时代,在求知的道路上去支撑一个“家”,要提早背负起蜗牛一样的壳,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违背身份和自身能力的。
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在心理上很多大学生还是个孩子。
为了满足一时的生理和情感需求,两个还要依靠父母生活的大孩子却要过起夫妻一样的生活,不仅是在透支自己的情感,也是在透支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学会影响学业。
同居的学生情侣在没有经济基础、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房费、水、电、煤气……生活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有的在外租房的同居者无力支付生活开支,只好外出打工,导致数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最终可能给双方留下更大的伤害;迟到、早退、旷课更是一些同居在校生的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