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ppt课件
诊断
流行病学依据:季节、疫区、鼠接触史 临床表现:三大主症、
五期经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RBC,PLT ➢尿常规:膜样物,蛋白(+++)~(++++) ➢肾功生化检查:BUN,Cr ➢病原及免疫学检查:确诊本病。
早期病人血、尿及尿沉渣细胞及中可检出病毒抗原。 IgG 和IgM抗体检测 IgM 1:20及IgG大于1:40,
因子
扩张(充血)
血
通透性 脆性
血浆外渗 容 组织水肿 量 血液浓缩
出血
休克 低血压
肾损害
少多 恢 尿尿 复 期期 期
病理解剖
基本病变: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肿胀,血管不规则收 缩和舒张,管腔内微血栓形成,伴多数脏器损伤
肾脏:肿大、水肿、充血、出血 心脏: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 脑垂体:前叶肿大、充血、出血、凝固性坏死,少侵
➢肾损害:蛋白尿、血尿
醉酒貌
软腭出血斑
球结膜水肿出血
搔抓样出血
口腔出血
口鼻结膜皮肤出血
颅内出血
出血:皮下淤 血
临床表现
大片瘀斑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4~6日)
➢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热退后病 情加重’
➢持续时间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正确有 关
➢分三个阶段:低血压倾向、低血压、休克,注意 患者的基础血压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垂直传播 ➢虫媒传播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率低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
全世界广泛流行 我国发病率高、占亚洲发病数的98% 湖南湖北江西等9省高发
➢季节性(11——1,5——7月) ➢人群分布
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临床表现
少尿期(5~8日)
➢三中毒:尿中毒、水中毒、酸中毒 ➢二紊乱: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一加重:出血加重
临床表现
多尿期( 9~14日) 分为三期
➢移行期:尿量增加,但血BUN、Cr反而升高 ➢多尿早期:氮质血症未见改善 ➢多尿后期:注意继发性休克
此期容易脱水和感染,出现第二次休克
临床表现
恢复期
➢补充营养 ➢逐步恢复工作
并发症的治疗
预防
管理传染源:灭鼠 切断传播途径:个人、饮食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注射疫苗
般消毒剂均敏感。 有20以上个血清型。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广泛的动物宿主,170多种,臼齿类动物。 ➢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汉坦病毒的鼠类,其中以黑
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最多见。
褐家鼠和 黑线姬鼠
Deer Mouse and Cotton Mouse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恢复期(1-3月)
标志:
尿量逐渐回复到<2000ml/日。但肾功能完全恢复 则需更长时间。
并发症
1、内脏出血: 2、中枢神经系统 : 3、肺水肿 : 1)心衰性水肿:由hypervolemic syndrome 或心肌损害引起,主要由于心功能不良及 肺泡内大量渗出致。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发病机制
病毒的直接作用:
➢病毒血症期的表现 ➢病毒的血清型 ➢脏器中病毒的检出 ➢病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损害
免疫应答的作用(Ⅲ型变态反应) 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IL—1、TNF)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病 病毒血症
毒
广泛小血管病直Fra bibliotek变 内皮细胞肿胀
接
发热 变性坏死
作
用
免疫 作用
炎症介 质细胞
犯后叶 后腹膜、纵隔:胶冻样水肿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天,2周多见 五期经过,有越期、重叠现象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临床表现
发热期
➢发热: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胃肠道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
充血(‘三红’:颜面、颈部、眼结膜)、 出血(条索状、搔抓样)、 渗出水肿征(‘三浮征’:眼睑、颜面、金鱼眼睛)
治疗
低血压休克期 ➢积极补充血容量:一早二快三适量;晶胶 结合;观察血压变化 ➢纠正酸中毒: ➢血管活性药物: ➢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
少尿期 ➢稳:内环境。严格控制输入量,供给充分 热量,纠酸 ➢促:利尿 ➢导:导泻 ➢透:透析(血透、腹透)
治疗
多尿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K) ➢防治继发感染
❖一周前出差来京,家中有老鼠。
❖化验:血WBC 24×10*9/L,中性粒细胞85
%,淋巴细胞2%,单核细胞3%,异型淋巴细胞 10%。导尿80ml,尿蛋白(+++), WBC2~5/HP,RBC3~8/HP,尿表面有碎屑 状膜。
❖提问:此病人应诊断什么病?诊断依据是什
么?如何进一步确诊?主要治疗措施是什么?
肾综合征出血热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李春蓉
概述
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鼠为其主要传染源 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害 五期典型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我国是高疫区
病原学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单链RNA病毒 圆形、卵圆形,双层包膜 基因RNA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LMS) 抵抗力弱,不耐热和不耐酸,对紫外线及一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40岁,因一天多来发热,半天来
症状加重于4月28日入院。入院前1日发热,体温 39.2 ℃,伴全身不适、腹泻,稀便1次,自己服 用消炎药,入院当日晨感症状加重,头晕及全身 不适而来诊。
❖体检: 35℃,P124次/分,R24次/分,BP
50/30 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部、颈部 皮肤充血,双腋窝下皮肤散在出血点及条状出血 斑。心率快,心律整,无病理性杂音,二肺呼吸 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平软、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四肢末端冰凉紫绀。
双份血清4倍上升.
➢PCR检查病毒RNA
血中异型淋巴细胞
尿中膜状物
治疗
原则: ➢三早一就 ➢把好三关
治疗
发热期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INF-α;3MU、 ➢减轻外渗:①积极补充血容量;②降低血 管通透性;③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激素 ➢防治DIC:低右、丹参,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