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
16
临床表现-发热期
持续3-7天,起病急骤,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及肾损 害症状、体征。
流行性出血热
17
临床表现-发热期
1.发热:是HFRS的必备症状。
但热降后全身中毒症状不减轻是发热 的特点。发热39—40℃,以稽留热 和弛张热多见。体温越高,热程越长, 则病情越重。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14
临床表现
因年度、地区、季节、类型、年龄不同 而千差万别.
主要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 损害
五期经过
多数急病起,无前驱症,少数缓起,前 驱不典型。
流行性出血热
15
临床表现
△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 △出血见于HFRS整个病程,程度轻重不一 △严重出血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肾衰大多可逆,少数转为慢性肾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
23
临床表现-发热期
4.肾损害: 发热2~3天即出现肾脏损伤。
可见尿量减少、蛋白尿、血尿。
流行性出血热
24
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发生于4~6病日,一般为1~3日, 短者数小时,长着可达6天。
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 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病特点。其持 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 及时和正确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
20
毛细血管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
21
患者,女,25岁,发病后第三天,面部
充血,眼球结膜、鼻粘膜、口腔粘膜及
牙龈明显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
22
临床表现-发热期
⑵渗出与水肿
三肿征——球结膜水肿、面部水肿、眼睑 水肿。
球结膜水肿最常见,具有较大的意义,分 3度:轻者眼球转动时结膜有漪涟波,中 者睁眼有水肿;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 至隆起的球结合膜呈鲜荔枝肉样突出眼裂。 也可伴有面部浮肿及腹水。渗出水肿征越 重,病情也越重。
流行性出血热
25
低血压休克期
症状:①血压下降,脉搏加快;②可有 意识障碍;③末梢循环障碍,如脸色苍 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脉搏细弱; ④少尿或无尿。顽固性休克时可并发 DIC、脑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
2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尿期
少尿期发生于5—8病日,持续时间2—5 日。为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一期。
流行性出血热
2
病原学
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 毒属,统称汉坦病毒。根据 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 可 分 为 11 型 , 其 中 4 型 经 WH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汉滩、汉域、普马拉、希望 山疝毒。
我国主要是汉滩、汉城
流行性出血热
3
病原学
EHFV抵抗力弱,不耐热和不耐酸,高 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 56℃30分钟和100℃1分钟可灭活。 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如酒精、碘酒、 乙醚和去氧胆酸盐等均敏感。
流行性出血热
12
病理改变
全身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为心、 肝、脑等脏器,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内皮细 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1、血管病变 2、多灶性出血 3、严重渗出和水肿 4、灶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流行性出血热
13
临床表现
潜 伏 期 4—46 日 , 一 般 为 7—14 日 , 以2周多见。典 型病例病程中有 5期经过。轻型 越期,而重型重 叠。
流行性出血热
4
流行病学-传染源
主要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 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 接传播是人感染的途径。
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 物和传染源,林区则是大林姬鼠。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其他动物如猫、 狗及家兔亦可携带病毒。人不是主要传 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
5
流行病学-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
7
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男多于女,以男性青壮 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 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 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病后血清抗体2周达高峰,可获持久免 疫。
流行性出血热
8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⒈地区性 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 洲和非洲。目前世界上发病国家和地 区中,我国疫情最重,老疫区减少, 新疫区增加。
11
发病机制及病理
HFRS的发病机制 :一方面病毒作为 始动因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浆 外渗,进而导致组织的水肿出血。
另一方面,病毒侵入人体可激发机体 的免疫应答。此外,机体神经内分泌 的变化、炎症介质及血管性物质的释 放以及严重的内环境紊乱,使病情错 综复杂。
黑线姬鼠
流行性出血热
褐家鼠
6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动物传播 为主要传播途经 (1) 呼吸道传播 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而感染。 (2) 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鼠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
和水。 (3) 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污染物。 2、母婴传播 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3、虫媒传播 有认为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
传染病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1
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肾综合征
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流行 性出血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数量最多、 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
1982年,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 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 主要表现。
18
临床表现-发热期
⒉全身中毒症状
表现为疲乏、全身酸痛、腰痛等。 少数患者出现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三痛)。多数病人可出现胃肠中毒 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 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神经 精神症状,如嗜睡、烦躁、谵妄或抽 搐等。
流行性出血热
19
临床表现-发热期
⒊毛细血管损害
⑴充血与出血 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 颈、上胸部显著潮红(三红),呈酒醉貌, 眼结膜、咽部充血。皮肤出血多见于腋 下和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或条索点状淤 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 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有鼻 衄、咯血、黑便或血尿。
⒉季节性 全年可发病,但有季节高峰。 野鼠型11月~1月份为高峰,5~7月 为小高峰。家鼠型3~5月为高峰。大 林姬鼠传播以夏季为高峰。
流行性出血热
9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3.周期性∶发病呈一定周期性波动, 野鼠型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而家鼠型不明显。
流行性出血热
10
发病机制及病理
流行性出血热